分享

铿铿四人游——“《张衡传》漫谈”课堂实录

 清风明月8120 2017-06-22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

咨询电话:02085213337,微信13602424805(手机)

====



之前我们三位语文老师模仿“锵锵三人行”的形式上了一节漫谈《窦娥冤》的课(课堂实录见本公众号往期文章)。学生们坐不住了,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来一节铿铿多人游,让我们学生来唱主角戏。我说,很快,马上!于是,文言文单元的《张衡传》在翻译完字词之后,我就把课堂交了出去。以下便是高一(3)班学生版的《张衡传》漫谈的课堂实录。你看完之后,一定能记住李昊兴、蔡文俊、杨弘德、王心玥四位少年才俊;能知道,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将给你什么精彩!

                                          语文老师  黄晓鸿

 


     李昊兴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张衡,张衡是东汉的一个人物,字平之,汉族,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于永和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那么,我们要说张衡,说什么,先从他的背景开始,我们今天学《张衡传》,《张衡传》里面提到,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永元是一个什么年份,永元我们要涉及到东汉的历史。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从光武帝开始,光武、中兴,然后后面明帝、章帝在位的明章之治,然后永元,汉和帝是第四个皇帝,叫永元之隆,永元这个时代是达到了东汉最盛的,极盛的国力。

    那么,东汉大家会知道,想到东汉大家一定会想到东汉末年分三国,扯远了。东汉中后期是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史称戚宦之争。但是张衡所处的年代是属于永元,顺帝,顺帝大概是东汉的中期,顺帝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顺帝是第八位皇帝。东汉的皇帝都是少帝即位,就是年少很小的时候即位。

    蔡文俊:在位时间比较短。

    李昊兴:对,而且5岁、10岁即位了,甚至最小的一个叫汉殇帝,只在位8个月,1岁即位,是史上即位最早的皇帝。顺帝,东汉,这里面有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实际上,他作《二京赋》的十年中,是在某一个地方当主簿当了五年。那么,请问诸位对这有什么看法?

    杨弘德:按照我们的猜测来看,他举孝廉,这说明他在品行上面是得到了太守的赏识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有孝道的人。那么这个时候可能他老母还在世,他不愿意远行,就是到别的地方去当官,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去侍奉他的父母,侍奉他的双亲,这样子。当然这是一个猜测,因为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据。

    蔡文俊: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于举孝廉这种制度,张衡有着一种自己的看法。因为之前有说过当时的举孝廉制度是比较落后的一种制度,说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亲别居”。所以他可能觉得自己被举为孝廉,不能证明自己的品行,所以他没有去。

    王心玥:还有就是昨天黄老师给你们看的那篇文章,说的是东汉士人隐逸的思想,他们觉得这种读书去做官的人,不如待在家里。

(左起到右:杨弘德、李昊兴、蔡文俊、王心玥)


李昊兴:总之他后面还是做官了。

那现在我们邀请一下王心玥,来给我们论述一下《后汉书》、《史记》和《汉书》的异同。

    王心玥:我给你们讲一下,因为我们这个单元学了三篇文章,一个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个是《苏武传》,还有一个是《张衡传》,分别出自是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是《尚书》,“尚”就是远、早、前的意思。但是被称为第一部正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然后是《汉书》、《后汉书》,以及《三国志》,统称四史。就是入中国史门必读之四书。

    我们来看一下历代学者对这些书的观点。《尚书》它是以写事为核心,然后《春秋》用编年体,就是按年份来写事。到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就是以写人为核心。《史记》是通史,通史的意思是什么?通史就是指从古到今,它跟断代史是对立的。比如说《史记》它是从黄帝一直到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期。像《汉书》、《后汉书》,它们都是断代史,一个是西汉,一个是东汉,它是一个朝代。从他们写这个断代史开始,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就都有了自己的断代史。

    我要再说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史记》和《后汉书》它们是属于私史,就是私人的一家之言,因为他们不是官方授意的去写这个历史,但是班固他是由汉朝的皇帝官方授意去写这个。然后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写史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弘德:最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按事实去记载,尽量少的把自己的观点加进去,从一种比较公正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并且记录下来。

    王心玥:客观角度是吗?

    杨弘德:是的。

    蔡文俊:但事实上作者也会把自己的观点掺杂进去,比如之前说的《史记》里的《李陵传》,司马迁对于李陵这个人就是比较高的赞赏,这也算是掺杂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史记》和《汉书》对于李陵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杨弘德:所以实际上个人观念是很难去除的,所以说我们才要结合不同的史书进行一个对比,来参考那个时候真正的情况。

王心玥:是,的确是这样子。中国有一个传统,我们看人的文章和才能,要先看他的品格。这个人品格高,他的才能如果也高,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是万全之才。如果他的品格差,才能再好,就不会去推广他。先不谈这个观点是错是对,但就我们看史学来说,个人的思想高度和他的三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历史不可能完全客观,正如刚刚蔡文俊所言,肯定会暗中掺杂作者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史书作者的思想高度,也就是他观察事情的角度和剖析这件事情背后所埋藏的一些东西的深度,世人是怎么评价的,你们下面有知道的同学吗?我说一下,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当然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就是司马迁在范晔之上,范晔在班固之上。


    李昊兴:范晔自己在写他的列传的时候还怼过班固。

    王心玥:对。有人评价《史记》是“文直而事核”,“文直而事核”的意思就是他的文章非常的直接,他的言论,就是他描写这个事情的方法非常直接。事核就是事情非常真实,当然失误肯定是有。然后《汉书》是“文赡而事详”,这个就要低一等了。赡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很充实,事详就是很详细,但是史实我们知道最重要的是它的客观性的一种精准,所以瞻就不如核。我们再看《后汉书》,《后汉书》我没有找后人评价,但是我们有范晔自己的一个评价,他对他自己的文风是这样说的“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

    什么意思?这就要涉及到东汉后期文人之间的一种文风,他们盛行什么,盛行的是赋。赋这种东西,大家知道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还有《子虚赋》,是非常华丽的一种文体。但是你们想象一下如果用赋这种文体去写历史,会有什么感觉?

    李昊兴:写什么?

    王心玥:就是写他想表达的观点。这些观点、思想和主旨,都会因为文辞太过华丽,而不得不去抑,或者强行为了押韵,导致文辞不通,这是当时很普遍的事情。范晔他这么说当然是认识到这种错误,但同时他自己也会犯有这种错误。

    李昊兴:《后汉书》因为范晔是南朝宋时人,隔东汉,大概有一个西晋,有一个东晋,还有一个十六国。这其中写后汉史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范晔这本史的完本是很晚的,但是他写出来之后,除了一个司马昭的《续汉书》,别的都慢慢地失传了。这从侧面佐证了《后汉书》写得确实是不错的。

    王心玥:我补充一下,尤其是,大家知道范晔最后是怎么死的吗?

    李昊兴:谋反而死的。

    王心玥:谋反,直接被赐死,所以他的书是没有写完的。像史书这种一般会有表,有志,有一些体例,像你们熟悉《史记》的就知道,有什么本纪、什么列传。“志”这方面主要讲的是一些地理、文学之类的,像《食货志》应该历史考试出过很多,“志”范晔是全部没有写的,是后人司马彪补上去的。所以你们可以想一下,范晔是没有写完的,前面七本是写完的,但《后汉书》一出,前面七书尽绝了,前人写的东汉史自从有了范晔之后全部就没了。当然你们现在可以看到有一个对《后汉书》加了注的版本,它的注文里面就有很多当时没有完全灭掉的前七本东汉书。

   李昊兴:张衡,后汉的人物。张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的科技,他科学发明特别的多,地动仪、浑天仪,还有奇怪的指南车,他还会地理,他还画过地形图,他还写过《算罔论》。对于他这个科技,大家有什么看法?

   杨弘德:科技,首先一个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他科技涉及到的方面特别多,天文阴阳历算等,是囊括了我们现在所分的文科和理科中的几乎所有的科目。但是他不仅仅是广,而且精。我们能够看到他有两本著作,一本是《灵宪》,一本是《算罔论》。我可以提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在《灵宪》中,他对我们的年份周期,就是一年究竟是多长时间,他给的是三百六十五零四分之一,和现在的精准度只差那么几分的时间,也就是说和现在的精准度实际上是相差无几的,按照当时科技来看,已经是绝对精确的了。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广,而且精,他能把这个时间掐的无比的准确。

   而且他不仅仅超过前人,后人也没有能够及上他的,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有人再在科技上追上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他在《灵宪》中有一篇星图,他那时候记录星象,他那幅星图里面有三千颗星,而这份星图很不幸在后来战乱中失传了,而后人所做的星图只有一千来颗,再直到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借助望远镜,才有三千以上的星图能够被人画出来。有人说他的成就在当时是达到了一个顶峰,而且后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

    蔡文俊:他还有另外一项成就就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他当时定义的是根号十,虽然现在看起来不是很精确,但是他比后面的一些成就领先了一千八百多年。


    李昊兴:是中国第一个理论求到π值的人。

   杨弘德:是的,没错。那么另外就是有一个想提的问题,为什么星图在当时战乱中被遗失了,而《灵宪》和《算罔论》这两本书却没有遗失,它至今流传了下来。这个问题我们之前有讨论过,其实还没有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下面同学有什么想法?

    王心玥:目前猜测,你们知道《尚书》分《古尚书》和《今尚书》吗?反正就是有两本,一本是传下来的,另外一本是当年在孔子后人的房间里发现的,因为当时秦朝不是焚书坑儒吗,为了保存这些书,他们在墙上挖洞,把书藏进去了,后来找出来的一本《尚书》,比之前发现的那一本要多很多。但是官方把前面一本《尚书》作为太学里面必修的经文,后面只是作为补充,也没有非常发行,所以最后东汉也是遗失了。所以我们觉得这种星图可能是当时官方没有很注意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太当回事,这种东西在东汉遗失是非常多的,这是一种看法。

     杨弘德:事实上,星图在那个时候应该是比较受到重视的,他们是比较偏重于观测星象,国家大事有很多一部分是依照于星象的吉凶来判定是否应当去执行的。那么,星图对他们当时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东西,至于为什么会遗失就有待揣测。

    蔡文俊:星图是一个专门的机构去掌管的,像钦天监这种机构,但是像《算罔论》和《灵宪》这种历法书,民间是可以得到且使用的,所以民间可能有一些副本保存下来,星图它集中在一个地方就容易遗失,这是一种看法。

    李昊兴:就像《山海经》里面有山海图,山海图遗失了,《山海经》传下来了。

    王心玥:或者说中国人对于文字会比对这种图看得更重。

   杨弘德:总之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的。

    李昊兴:范晔的《后汉书》里写到,张衡机数特别好,张衡不仅机数特别好,就是机关的机,数学的数。他的文学也写得很不错,他写过《二京赋》,写过《思玄赋》,写过《归田赋》。《归田赋》是这几个中少数能看的,因为短到能看,《归田赋》大概是比《兰亭集序》还少一点字。大家看昨天老师发的资料,《归田赋》大概也就是那种典型的赋体,四六体。

    王心玥:还有两篇跟《归田赋》一脉相通,但是要早,也是很短,一篇是《髑髅赋》,大概写的是出游遇见庄子髑髅,然后跟他进行一番交谈的故事。还有一篇是《冢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髑髅赋》、《冢赋》和《归田赋》,它们意志相同,都是道家的思想,都是他后期的作品,《髑髅赋》和《冢赋》是他初入道家有感而发写下来的东西,你们对这个有什么看法,他为什么后来道家思想这么深?

    蔡文俊:张衡在他的《二京赋》中,我觉得他对于世俗描写比较多,这种可能是一种儒家入世的思想。比如他在《二京赋》里描写了商贾、游侠、骑士、辩论之士、魔术杂耍这些,和班固之前的《两都赋》比较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对于这部分,张衡他自己是一个专精,也博学多才的人,他印证了《论语》“君子不器”这一点,就是不拘泥于一处而广泛的去了解事情,对于道家他可能是有一定的涉猎,但是我觉得他的根本还是在儒家之中。

    王心玥:但是可以发现他后面就完全是道家的思想,包括他的《冢赋》里面有一句是写人死之后很好,为什么好,因为在冬不凉,在夏不暑,就是冬天也不冷,夏天也不热。他在《髑髅赋》的时候,跟庄子畅谈一番之后也觉得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死了很自然,很好,我觉得这是很明显的一种庄周的思想。


    李昊兴:大概这个可能要涉及到历史,因为《思玄赋》和《归田赋》大概作于在他人生比较后期,《思玄赋》是作于张衡任侍中职务的后期,它是在汉顺帝的阳嘉年份。《归田赋》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创作的一篇东西,《归田赋》创作的时候,他此时已经完全是那种,不能说完全,但差不多是陶渊明的思想了。《思玄赋》课本里面有说是张衡那时看见宦官专政,政治黑暗,里面也有提到张衡“诡对而出,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王心玥:提到诡对就很有意思,问一个问题,可以看到整篇《张衡传》给张衡的都是一种很正面的形象,包括他博学多才,创造了很多科学仪器,他政理也非常好。但是唯一感觉是负面描写的,就是这里诡对而出,就是他不说实话,你们有什么看法?

   杨弘德:诡对而出,这里他不对皇帝说实话,从这段开头可以看到,政事渐损,权移于下。也就是说,现在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宦官手上,皇帝的权力日渐损失。那么,这个时候皇帝让他去评价哪些人是天下所共恶的人。这个时候他如果说了实话,首先第一点,皇帝是无法对那些宦官做出任何有效的处罚或者是什么措施的,反而他会被宦官所记恨,而失去自己在朝廷的职位,失去使自己能更好地在这个世界有所作为的一些权力。

    王心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就算他诡对而出,当时没有说真话,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他最后还是被阉党给拱出去了。我想问一下他这个是说明他失策吗,没有看清局面,如果是我的话,可能我要知道这种情况,我当时就自己辞职了。

    李昊兴:其实当时顺帝那个时代,宦官的势力还没有那么强,顺帝那个时代主要是梁氏外戚,你们知道梁冀这个人吗?跋扈将军,就是一发毒药毒死了汉质帝的那位。汉顺帝即位后,后面两个皇帝都是不满几岁就被毒死了,汉冲帝和汉质帝都被梁冀毒死了。所以当时宦官的势力应该还没有那么强。

杨弘德:如果说宦官势力没那么强的话,可不可以说是张衡认为这个局势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当时宦官虽然不强,但是他看出来那个苗头,是当时皇帝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掌握那个局面。所以说,下面有说,出为河间相,王心玥刚刚意见是说,他是被宦官挤出去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段顺序反一反,永和初,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于是张衡才为出河间相。这么一看的话,张衡是不是为了去打压这些国王的骄奢风气,于是他自愿出任河间相,去处理那些当地的政事。因为中央他没办法发挥,地方的话是可以发挥的,他其实还是想做点好事,做点为官为民的那种好事。

    王心玥:也是可以这么说。我再问一个问题,“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这一段怎么解释,因为前面说,“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他做得很好,他为什么要辞官,他辞官了之后皇帝又不让他辞官,当然有一种解释是觉得他政理很好,觉得他是人才,不能这么浪费。

    杨弘德:上书乞骸骨这件事情,他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尝试过了,对于朝廷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自己的举措没有造成往好的方向改变,他觉得自己所能贡献的不多了,跟皇帝请求退休,他有一个颐养天年的这种感觉,他可能也是觉得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强大,自己一个人不能抗衡。

    李昊兴:因为那时他认为他自己能干的已经够多了,再加上蔡文俊提出的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他觉得道家思想,归隐还是更好一点,因为他不想在这个官场再混下去了,可能是这个原因。

    王心玥:但是跟他的《思玄赋》有什么关系?《思玄赋》这个题目的意思解释一下,玄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我觉得你们应该很熟吧,天天说玄学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因为当时政治黑暗,士人多好庄周,庄周他们就称为玄学,就是老子、庄子这一派的学问就称为玄学。《思玄赋》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他想入这个玄学,想这个玄学。当然这个跟历史背景有关系,因为可以看到东汉末年其实跟东晋那个时候是很像的,也是当时朝纲非常乱。

    这里我们可以跟《后汉书》联系起来,《后汉书》它有一个前面两本史书没有的,是它有一个传叫《列女传》。《列女传》的要求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专在一操而已”。它是收那种非常有才能的女子,但是德行操守不一定按照儒家要求,当然也有考虑儒家,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那个来看。比如说蔡文姬你们是知道的,对吧?

    蔡文姬像她这种被少数民族掳过去,没有自尽,还给人家生了两个儿子回来的,这种是在当时我不知道怎么想,反正放在后面的儒家思想是,这种女人是绝对要不得的。但是她当时,因为她的才情非常高,包括她有留诗,《胡笳十八拍》留下来,所以她是录进去了。还有一个是,《后汉书》它始创了一个什么,叫《皇后本纪》,之前是没有的,《史记》只有一个吕后,因为吕后是千古一后,立个本纪不足为过。但是《后汉书》它是把很多皇后都列进本纪了,这就跟历史有关系了,因为东汉是六朝皇后临朝听政的。所以,可以发现他在这个时候政治也是比较乱,同时对史书记述也是有一种影响的。我们继续扯回正题。

    蔡文俊:刚刚说到的“出为河间相”放在“时国王骄奢”之后,但是当时东汉已经经过了西汉汉武帝的削藩等一系列的政策,国王地方诸侯的政策,势力应该不会那么强大。他出为河间相,可能不会是完全出于制衡诸侯的这种心态。

    李昊兴:造福一方百姓。


    杨弘德:如果按照你们思想来看的话,现在是二比一,那么,张衡确实是被贬出朝廷,他脱离了政治中心。那么,也就是说,张衡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和朝廷完全搭不上边了,他在朝廷中间已经没有话语权了。所以这会不会也是导致他后来请求辞职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再对这个国家有任何贡献了,于是他选择退休。

    蔡文俊:但是文章在上书乞骸骨之前说到了,“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他在当地也是一个勤于治理政事,并且治理政事非常有成效的一个人,他已经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名声,清名很高,但他为什么还是要退休,人家已经承认了他的贡献。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王心玥:从当时东汉末年他们思想方面来讲,因为当时真的是比较混乱,也不是很清闲。他们可能觉得身在官场会不会有一种想法,不像是周敦颐那种别人污我清的这种感觉,而是觉得待久了之后,反而连我自己也会受到连累,会不会有这种感觉?

   杨弘德:我们可以注意到另外一个时间,一个是永和初年他出为河间相,视事三年之后,他请求退休,第四年就死了。也就是说,他请求退休这个时间和他逝世的时间相隔其实不远。那么在这之间他又有一篇《思玄赋》已经完全归到道家思想里面去了,他会不会想在人生最后时间去颐养天年,有什么看法吗?

    王心玥:我觉得他最后比较偏向于抑郁而终。

    杨弘德:是,之前说人死是好的,因为冬不冷,夏不热。这个时候我认为是他已经有一种厌世的思想,他不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他认为这个世事太黑暗,而且自己没有办法去挽回。

    蔡文俊:就是说他前后的思想观念是有所转变的,他早期是入世的,后期崇尚道家之后是出世,是这样吗?

    李昊兴:这个问题讨论完了是吗?

    王心玥:差不多。

    李昊兴:张衡是世上第一,至少是我们现在从史书上看,特别一个全才型的人物,他各种方面都有涉猎,他各种方面都做出了成就。那么对于张衡各种方面都专精,你们有什么看法?

    王心玥:你们想知道这次辩论赛的题目是什么吗?我们对理科班题目是“作学问先要专精,作学问先要博通”,我们是博通,所以张衡是非常好的例子,他很博通。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说到张衡他这种思想,他这么全才,就忍不住说到一个人就是苏轼,苏轼他是什么呢,他从文赋诗词,再到水利政理,甚至还擅长美食养生。而且可以发现他也是融汇了这么多东西,最后加上自己的政治经历,以及一些禅宗方面的思想,最后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哲学。当然他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情,就是相对于张衡和苏轼他们来说,儒家思想在他们身上没有像范仲淹之类的人体现的这么深,然后他们又是这么博通的一些人才,你们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蔡文俊:还没有。(笑声)

王心玥:没事,尽管说,这个问题我们私下里问过,当然也没有什么很精妙的言论。

    王心玥:说儒家最开始的始祖是孔子,孔子有一句话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蔡文俊:但后人有断章取义说

    王心玥:后人有断章取义之嫌。

    蔡文俊:只取后面一句话“博学而无所成名”,但是加起来就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你们体会一下。

李昊兴:体会一下。

(沉默)

    蔡文俊:孔子他可能是自己博学,但是他并不推崇过分泛通,就是还是觉得要有所专长,他自己之前自嘲的时候说,我是以赶马车为专长的,他可能就是赞同儒学这方面,就是学术要好,但是其他的可以掌握,可是不能分散过多经历在这上面。

    王心玥:主要还是要专心学术或者是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杨弘德:著书立说这种方式。

    李昊兴:但张衡各方面都专精。

王心玥:张衡、苏轼这种人,相对来说,他们身上没有太明显的儒学色彩。当然前面那个《二京赋》是非常儒学的,那个要入世。

    或者是不是可以说中国虽然一直以儒学为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实际上道家的思想还是在的,当你们的思想高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会忍不住的趋向道家来探讨一些东西。

    李昊兴:统治者自己都遵从道家的东西。

    王心玥:统治者很少遵从道家,他们大部分是遵从道教,道教和道家是有本质区别的,道教就是炼丹,辟谷,就是要求长生,这个是统治者劣根性。

    李昊兴:道家其实,统治者遵从道家也是前期西汉的文景之治是遵从道家的,东汉的明章之治也差不多是道家。

    蔡文俊:道家它主张是一个无为之治,但是从后代统治者来看,这种崇尚无为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总的来说,可能是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共同左右张衡的思想。

    李昊兴: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张衡的一些问题,有一些问题有答案,有一些还没有得出定论,大家也可以互相的讨论一下。那么,我们这期节目就到此结束啦。(掌声、笑声)

    


黄晓鸿老师:太棒了!好,刚好今天刘琼老师来听课,我们请刘琼老师来点评两句,好吧?(掌声)

 

刘琼老师:因为很快就要下课了,我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一下我的感受吧。真的是很震撼,我没有想到同学们,高一的同学思维程度能够达到这么高,让我非常非常的震撼,你们这种思维的碰撞有点类似于我在北师大读硕士的时候我跟我同学们的一种思维的碰撞,所以我觉得大家真的是准备得非常的充分。

怎么说呢,我觉得准备充分,就可以充分的彰显大家的才情。具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我觉得大家的史料是非常足的。第一,史料足。第二,背景全。第三,解读深。这个史料其实是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把《张衡传》放在了东汉,放在了古今文化之争,放在了儒释道这样一个宏大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去思考的时候,大家对张衡,对张衡的思想就会有更深刻的一个理解。

    还有一个我感觉特别深刻的就是,我觉得大家真的是不仅把它当成了一个“铿铿四人游”的节目,还把它当成了一个语文课,这点是让我非常欣慰的,因为我发现大家的很多解读都是从文本中出发的,没有脱离我们语文课的本质,就是从语言文字,由文字及人,及时代,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史及今的一个点评,一个探讨,我相信会给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很开阔的视野。(掌声)

    

黄晓鸿老师:我也说两句,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好,让我很震惊的,确实很有才华。今天几位同学很关注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文本,去探讨《张衡传》。我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你们的角度,咱们常用的一个词叫做“知人论世”,咱们不常用的一个词叫做“社会历史批评”,你们是把《张衡传》这个作品放到整个社会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评论和批评的,从这样的一个视角去切入文本,去解读。所以今天的解读非常广阔,广阔又能够深切。

那么,我觉得是很宏观的,有几个宏观:

第一个宏观就是你们跳出了张衡的一事一物的行为和表现,从张衡整个的人生来俯瞰他的行为,从而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是有人生的高度的宏观的。

第二个宏观是你们跳出了一篇《张衡传》,看整个《后汉书》,甚至将《后汉书》与《汉书》和《史记》做史学和文学的对比,那么,这是一个有文本的高度的宏观。

第三个宏观是你们跳出了张衡所生存的当时的那样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把它放大到整个东汉政权之中去观察。我们知道,王莽摄政之后,整个东汉的政权是不稳定的,且由此带来了一种士子的不稳定的心理处境。你们把握住了,这是一个有历史高度的宏观。

所以,你们今天采用俯瞰视角,观照他的人生。从人生的宏观,文本的宏观和历史的宏观,三个方面来俯视这个作品,就看出了很广阔和深切的内涵。所以我对大家是非常欣赏的。

由此让我想到我的教学方法,我们刚刚上完了本文的字词理解课,我到办公室就跟其他老师说了,我说这些同学根本就不用我教的,因为他们一上来就能侃侃而谈,他们获得自学能力之后,只需要表达和交流,你都不需要教他们。对吧?所以,像我们这样程度很好的同学,更应该是给你们启发和激励,然后再给你们舞台,展现你们自己的才华,我觉得这恐怕是更适合你们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同学参与,登上我们的舞台,展现你们的才华,让我们分享彼此的智慧。好吧?

最后我要说一句话,我永远迷恋你们的成长!下课。(掌声)

    

-完-


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