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心利尿扩血管?各类心衰的治疗可没这么简单

 阿鸟医生 2017-06-22


强心、利尿、扩血管是改善心衰症状的「三板斧」,而 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是改善心衰长期预后的「金三角」。笼统来讲抗心衰的治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心力衰竭(心衰)的类型繁多,定义复杂,不同类型心衰治疗原则可以有较大差异。先看 2016 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关于心衰的定义是怎么「啰啰嗦嗦」地把事情讲清楚的,这可能是最多「and/or」的定义之一。



分解来说,「心衰」的要点如下:


1)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相应的症状和/或体征;


2)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性异常;


3)心输出减低或心腔内压力增高;


4)以上异常可见于静息或运动状态下。


如此复杂的定义,目的是尽可能地把目前常用的心衰分类囊括进去。而心衰的分类,真的可以有 n 种,随之而来的治疗原则也可能是 n 种。


1

按射血分数(EF)分类


心衰定义中描述的「心输出减低或心腔内压力增高」,过往称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指的是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基础的分类,目前叫射血分数下降心衰(HFrEF)及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而在 2016ESC 指南中,针对 HFrEF 与 HFpEF 中间的「灰色地带」,新增了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



分类不是为了使问题复杂化,而是为了指导治疗。HFrEF 和 HFpEF 在治疗上有很多差异。


目前,对于 HFrEF 治疗的证据比较充分,包括心衰的金三角治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其他药物(伊伐布雷定、脑啡肽酶抑制剂)以及器械治疗(ICD、CRT、CRT-D)在相应适应证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改善心衰的预后。


HFpEF 占总心衰患者的一半,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对 HFpEF 有确切疗效的「武器」则少很多,看似 EF 正常,但治疗起来可能更加棘手。总结一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大部分药物治疗(包括金三角治疗等)的研究在「软终点」(改善心衰症状、降低 BNP 水平、减少心衰再入院等)取得阳性结果,但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等)均未得到阳性结果。换句话说,在 HFpEF 心衰患者中使用「金三角」治疗,能否改善预后证据不足。器械治疗对 EF 值有特定要求(EF ≤ 30%~40%),很少用于 HFpEF。


2)相对于「金三角」,针对 HFpEF 病因及诱因的治疗可能更为重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不全、房颤、糖尿病、肥胖等。例如,对于 HFpEF 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要注意控制血压(<130/80 mmHg),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考虑行血运重建,房颤患者要注意控制心室率或者考虑复律。


2016ESC 指南新提出的 HFmrEF(EF 在 40% 与 49% 间),在既往研究中更常划分在 HFpEF 的范畴。以目前证据来说,治疗原则应该参照 HFpEF,但因其同时具备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的特点,处于心衰分类的「灰色地带」,因此今后设计针对性的临床研究非常必要。


2

病程分类


按照心衰的病程分类,可大致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心衰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体征稳定一个月以上无明显变化,可称之为慢性心衰稳定期(Stable)。


急性心衰即心衰症状和体征突然发作或短期内恶化加重,其中大部分为既往慢性心衰的恶化(HFrEF/HFpEF)、也可以为首次心衰发作。根据患者的充血及灌注情况,急性心衰可分为四类(如下图)。



注:1)低灌注状态:四肢湿冷、尿量减少、神志模糊、脉压下降;2)充血状态:颈静脉扩张,肺部湿罗音、呼吸困难,纳差、腹胀腹水及双下肢浮肿。


在心衰的急性期,治疗的目标是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器官灌注。急性心衰不同的分类提示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也不同。


对于「暖-湿」的患者,即外周灌注好、有浮肿、肺部啰音的病人,临床上最为常见,应该以利尿、扩血管为主,必要时超滤。


而对于即外周灌注差、血压低(<90 mmHg)的患者,应该考虑正性肌力药物、升压药的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及机械循环支持(如缺血性心肌病可上 IABP)。这种类型预后较差。


近期,越来越多研究关注介于心衰急性期与慢性稳定期之间的「过渡时期」,此时期心衰死亡可高达 15%,再入院率高达 30%,称为心衰易损期(vulnerable phase),一般是指急性心衰出院后 2~3 个月。


管理好心衰易损期,可减少心衰再入院,从而改善预后。目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随访,建议出院后一周门诊复诊,及之后每个月的规律随诊;第二是积极的药物调整,如在出院后完善抗心衰的「金三角」治疗,并尽可能调整药物至靶剂量。


同样,分类为的是指导治疗。按病程分类的心衰治疗原则如下:


  • 心衰急性期: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器官灌注;

  • 慢性期:主要治疗目标是改善预后;

  • 易损期:关注的是随访并积极调整用药,以减少再入院率。


3

按程度分类


心衰定义提到,心衰症状可「于静息或运动状态下出现」。诚然,有些患者上 3 层楼梯才出现气促,而有些患者平躺即出现气促,代表了活动耐量的不同,也是心衰严重程度的不同,目前主要使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 I-IV 级),无论是急性心衰还是慢性心衰都适用,具体内容这里不赘述。另外,在急性心梗心衰时使用 Killip 分级(I-IV 级)。


而根据心脏客观病理改变的程度,既往美国 ACC/AHA 提出了心力衰竭发展的四个时期(阶段),目前使用较少,包括:A. 有发展为心力衰竭高度危险因素;B. 有心脏结构变化;C. 目前或曾经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D. 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NYHA 分级与心脏客观病理改变之间常可有不平衡的情况。比如 EF 正常的病人,可以出现 NYHA III- IV 级的严重心衰,即上文提到的 HFpEF。而 EF 明显下降的病人,又可以无明显心衰症状,NYHA 评级 I-II 级。


4

其他


按部位分类:包括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单纯的左心衰(肺淤血)及右心衰(外周循环淤血)有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左心衰应充分地利尿及扩血管;而右心室利尿应该有度,扩血管要慎重。例如,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死,出现血压低,不但不用利尿剂,还应该大量快速补液,禁用扩血管药物。


心衰的分类不同,治疗原则不同。心衰分类虽繁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心衰,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心衰。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麦憬霆主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