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人用的兵器,现代人拿都拿不动?

 饮膳道人 2017-06-22

并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如何如何强壮,要不,手无缚鸡之力就无所指了!现代人比古代人娇气倒是真,大约为生活生计所迫,古代人比现代人肯卖力气罢了。兵器,在古代是特殊人群用来杀人,或维持生计的工具,就像读书人的经史子集、纸砚笔墨。读书人讲究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的苦读,练武的人也讲二五更的功夫,打熬筋骨。听过老辈人讲过,祖父辈人练武的经历,放到现在,让人可能无法忍受。那时候他们都十几岁,甚至是几岁,跟师父学艺,每天都是侍候师父就寝后,自己才能睡,鸡一叫就得起床。只是古时候的训练没有现在的体能训练科学,大约是训练的目的不同吧。冷兵器时代,练武的人也要争一个功名和前程。他们的前程就效命疆场冲锋陷阵。重兵器就是首选。


清朝时候,我老家这出过一个武举人和一个武解元。听说他们家人保留下来的大刀,刀头就八十多斤重。别说是大学生,就是现在一般的农村小青年,要搬也得费点劲!


十几年前,我在通辽的扎鲁特生活过一段时间,认识两个练过武术的老人,那时他们都近年七十了。有一次,白姓老人要卖绿豆,儿子又都不在,老人愣是扛着二百多斤的一麻袋绿豆走了两公里!后来因为价格和收购商发生了矛盾,又自己把这一麻袋绿豆撅到肩上,扛了回去。老人的举动,他的那三个儿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我当时二十多岁,得有人把一袋子二百多斤的绿豆搭到肩上,走二百米是一大关!


另一位马姓老人,和我还刮着点亲戚,老人好杀猪,每杀一头猪,老人就乘热生吃二斤板油,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能吃五斤。老人力气也很大,能驯服生个子烈马。


当然,天生的大力士也不在少数,除了在电视上,现实中能搬动三、五百斤重的东西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放到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人又恰好以习武为生,那么,评书演义中的故事就很可能就是现实中的事情。


古人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锻炼,体力自然比现代人要强上许多,不过古代兵器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重,我们所看的《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等等这些小说很大程度上基于艺术想象,带点夸张的手法。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过你要知道,当时的换算和现在是不同的。按当时的斤换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古代打仗用于实战的兵器基本上都在20多公斤一下,而那些几十公斤的则是用来平时的练习。关键在兵器的用法技巧,而不是重量。

再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关羽关云长的兵器,应该众所周知吧。传说他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0多斤,可是你们要知道,偃月刀是在宋朝时才出现的,而且当时只是用来锻炼臂力的,不用于实战。



你们想想看,拿着几十来斤的兵器冲锋陷阵,貌似很牛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步兵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你再怎么天生神力,舞着几十斤的兵器厮杀,时间一长,在耐力和灵活性方面始终是要吃亏的。骑兵就更没有必要了,骑兵冲锋主要靠的是马的冲击力,虽然说重一点的兵器可以增加破坏力,可是你们也清楚兵器过于重,不要说人拿的费劲,更别说马都会吃力。





其实为什么现代人不怎么拿的动古人的兵器呢,主要是因为古人经常打仗,士兵经常训练和作战,自然就熟练使用兵器了。

对于古代的武将动不动就拿着几百斤重的武器冲锋陷阵的说法,很多人都不怎么相信,毕竟现代的人可是根本都举不起来。虽说这其中或许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古代兵器重,这的确是事实。

唐朝时期的陌刀,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这把武器的重量换算成现在的大概也就二十斤左右还是能接受。大家作为熟悉青龙偃月刀,在历史上其的确真是存在过,重量也是可想而知,只不过它不是用于上阵杀敌而是用来健身的!

在仙回瑶族乡古盘村,62岁的黄富章在展示其祖传的明朝“关刀”。仙回瑶族乡古盘村农民黄富章家里有一把保存完好的明朝古兵器“关刀”。“关刀”长2.78米,重144斤,刀柄为直径10厘米的实心铁杆做成。

要说现代人为何拿不动古代武器,这主要是和锻炼方式相关,在古带经常打仗什么的,自然训练很频繁,力气很大,有些兵器拿着挥舞自如也很正常,并且古人本身几乎都是靠体力劳动谋生,力气怎么可能小呢?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说明:古人的平均身高170厘米大约70公斤,盔甲大约4O公斤,如果兵器5O公斤重加起来16o公斤。32O斤呀!不说人战马能驼动吗?这还不算马具和马身上的护甲。《武背志》中有“兵器重不利久战”的说法。所以古人的兵器不比今人的重。古人的兵器重的来源有2。1,古代小说。小说是文人写的,而古代文人很少有打过仗的,参过军的,小说内容不过是yy出来的。这和今天动漫中1米5的少女拿两米大刀是一样的。2,庙堂上的老文物,这分两种:一种是仪式上的,大是为了酷,美观。另一种是古时考试和段练用的,如石锁,百斤刀,硬弓,这种和今天的亚铃,杠铃一样的段练力量的器材。不论哪种都不是战场用的。我国从古到今政府对武兵的管理都很严格,加上小说演义,才会令兵器神化。

先别说古人,说说隔壁的老王。

左邻的老王(本文的老王皆为化名)过去身体不好,自从练上了大刀,从此脖子不酸了,腰也不痛了,肥肉变肌肉了,肾也离开肾宝了。他经常在城市广场上表演耍大刀,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运转如飞,就像一条巨蟒缠绕在他身上……赢得阵阵掌声。

右邻的老王,过去也是身体不好,琢磨着怎样健身,让身体棒棒哒。忽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用石头做了一双石鞋,足足有一百多斤,整天穿在脚上,手里还拿着一对哑铃,就这样在城里散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讲了左右老王的故事,大概朋友们应知道我将如何点题了吧?

对了!这么粗笨的东西,什么青龙偃月刀啊、石锁啊、铜锤啊……过去兵器谱上常见的厉害兵器,都应该是健身用的,不具有实战功能。

古代名将的兵器,往往很沉。然而这些兵器的斤两,不是记在史书里,而是被细腻地渲染于古代文学作品里。

且看那书里的大将军,勇猛异常,将一柄、一条、一对普通人根本举不起的兵器运转如飞,毫不吃力,杀入敌阵,敌军望风披靡……这属于一种浪漫主义写意文化,就像是古典小说里的水墨山水画,很中国,满幅洇着浓浓的意境。其实根本不需要换算古今的计量单位(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古斤比今天的斤要轻不少),因为那些兵器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写书人胡乱编出来的,不可考证。

这些“重兵器”形成的文化背景,就是古代戏曲和小说里的特殊战法:兵对兵,将对将。往往两军对垒,双方大将出来单挑,雄兵十万,不及大将一人。好比曹、袁对阵,关羽出马,立斩颜良文丑于马下,士兵们根本不用搏命,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三国演义》里,那么美的文字和画面,是否需要一把威武无二的大刀出场?——

绝对的!

由于古代文艺作品过分强调这样的对阵,决定了对阵双方,尤其是胜者一方的兵器必须独特——不管是锤也好、锏也好,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枪也好,都必须亮瞎观众的眼,而且必须有一个很美、很壮气的名字。

有了兵器,还得“大战三百回”,这场恶战,一招一式都有名,什么力劈华山、拨草寻蛇、黑虎掏心……道具好、姿势美,这戏分,就足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分量超沉的兵器,绝大多数都是宋代市井文艺发达以后,才慢慢演绎、创造出来的。中国人都很入戏,戏看久了,便把戏剧当作了生活,以为古代大英雄们真的都是大力士。

前两天我继续写《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三部,写到明代传说中的宦官之祖刚铁,此人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物,结果到明末时,故事愈传愈灵,于是套路登场,有记载就说他“把百斤铁枪,好先登陷阵”。他所使的那杆长枪,还被人铸造出来,收藏在北京的一间寺院里。又有人说他善使三股铁叉,清初时,还在刚铁墓享堂里立了一根,据说长一丈,重八十余斤。

可见,几十上百斤的“重兵”,基本上就是套路:先是戏剧小说里的套路,后来就变成人们理解英雄的一种思路了(思维方式的套路)。

其实想一想,抱着那么重的兵器,却玩出了三百个招式,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武打动作多,属于“花活儿”,花嘛,必须姿态灵活、身姿轻盈,方才腾挪躲闪,窜上蹿下,打得漂亮好看。而手执重兵之人,往往是粗莽汉子——想想隋唐之际的头条好汉李元霸,手中一对米缸般大小的擂鼓瓮金锤,400斤一个!我双手拔都拔不起来!——我服了李元霸,可他米缸在手,如何跳得起来?怕只多转了几个身,就只好杵着米缸倒出粗气了,一不小心,还扭伤了腰呢!

所以,这样的大家伙,在广场上跳舞时耍耍可以,大伙乐乐就够了,千万别当真。

一句话总结:我们需要戏剧,但我们更要相信生活的常识。

2004年家住六楼的的房子装修,我买了两吨水泥,店家管装卸但是需要晚上七点以后才能给我送到,因为白天拖拉机不让进市区,晚上七点半装水泥的拖拉机到了我家楼下,车上下来父子两人,父亲50多岁,儿子20多岁。水泥一袋是100斤,一吨是20袋。对方问好我家六楼那个房间后,只见50岁的老头穿了一件褡裢让他儿子从车上给他后背卸水泥一下三袋,300斤老人家一口气从一楼不休息一直上到六楼。很快2吨水泥就卸完了,我给他们父子两买了几瓶矿泉水,拿出烟来给他们抽烟,顺便聊了一会,我很佩服老人家我夸他真有力气。老人家笑着说现在不行了老喽,想当年我五六百斤的麻包扛起来就走,我说您好大的力气,老人家笑笑说没办法,没有文化只能卖力气。从小吃的多,家里弟兄八个家里养不起,十多岁就干体力活。所以我认为力气是练出来的,古代战争频道,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习武练力气,古代也没有现代科技发达多数事情工作要靠体力所以古代人相对要比现代人有力气的群里要多。如果现代人也是靠体力工作多的话肯定比古人有力气。因为现在物质食物要充足的多。

别的不说了,就清兵入关时的虎枪,实心铁杆的,重达二十公斤,还有那鬼头大刀也有一指厚,重达十三公斤。现在博物馆里还多得很。

武器还算是轻的,铠甲更重,重甲三十公斤起步,轻型日本竹片甲和皮甲都有十五公斤。所以从这些文物中大概可以猜到古代武士阶层的强大力量,人家可是穿着重甲手握重兵器战斗的。


看看清朝皇帝的画像就知道什么叫退化了……努尔哈赤、皇太极要不是穿了一身黄袍你肯定

会认为是野蛮人,即使顺治也是充分代表了他祖先的血统,可你再看看康熙那脸型

、身材那一点还有他爷爷的基因。山海关城楼上有清朝战阵上用的武器,苗刀足有

2米长,虎枪如同壮年男子手腕粗,那些清初的八旗兵就是使用着这种武器,贴身穿皮甲,


外套锁子甲,最外层还要罩上棉甲爬着云梯攻打“关宁防线”的,如果粗略算算,兵器加甲胄

怎么着也得有“林志玲”一边沉吧,

刚从空间转载的!

京武功夫如是说:

看到很多热心的网友热议!小编自诩练过几天拳,虽不登堂入室,却也有些心得!

1:武术源于战争,而刀剑枪棒及演化的长短兵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武人用重兵,文人配轻剑

2:有句话叫做“快马轻刀”,这是骑兵演化,全靠马的冲击力及手臂的抡劈,我物理不好,大家可以换算一下,速度有了,纸张也是可以划伤人的!

3:但凡练拳的人,通过系统训练,筋骨、肌肉、抗击打等综合素质都有提升,例如手臂录作者吴殳,据说他是一介书生,学枪,每日革枪(拦拿扎三个动作)500,且与师兄弟滑杆,一年后,文弱书生变得很MAN,大枪是个好东西,能练整劲儿,是一辈子的功夫!

4:古代人用的兵器,除去斤两换算的因素,我们都是从小说、评书或影视剧中知道,艺术肯定会夸张的,推荐大家所以搜一下古兵,这个特殊圈子的玩艺,其实鞭、锤、刀等冷兵并非影视剧中那么大!

5:小编喜欢古兵,练拳自然以重刀、重棍为根基,练时是以身体带动四肢,适应了兵器,拳自然有新的提升!

这问题问的,很明显现在人肯定比古代人的体质好的,只是由于中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从事农工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体力劳动者的压力也会渐渐被消减,因此人们对力量的要求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强烈。

况且唐朝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661克,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其分量相当于今天的60斤。三国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20克,那时候的八十斤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五斤。五代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当于现在的35斤,南宋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双椎,其分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斤。古代兵器换算下来也不算特别重,而且古代乱世多,而且没有枪炮原子弹,都是近身搏斗,所以尚武,而且天天吃牛羊肉蛋白高,科技不发达,都是靠力气干活力气自然大,力气大自然拿得动,而现代人,能不干就不干,力气自然小了,拿不动古代兵器也正常!

给你举个例子,你可以去农村看一下,一只手提起几百斤的东西的人仍然存在,只是现在社会已经不需要所谓的这种大力士,如果是在古代肯定可以应招成为一员武将,而现在显然以不可能。况且古代没有多少可供娱乐闲情的场所,大家除了爬爬山.玩玩水,踢踢球.练练剑无事可做.而军队都是以肉搏克制对方,上阵杀敌则需要穿戴笨重的盔甲.在体能方面今人不比古人!


更主要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脑力劳动,非脑力劳动者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了第三产业,所以体力储备也就越来越下降,但不表明现代人没古代人强壮,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果再让现代人去过男耕女织的生活,照样会个个孔武有力。
看任何事物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客观原因,表面现象不代表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