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性波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GXF360 2017-06-22
弹性波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弹性波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文/刘力博

【摘 要】:混凝土的弹性波速与其物理力学参数具有关联性,波速可作为混凝土强度和缺陷评价的定量指标。文章阐述基于冲击弹性波的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简称CT)的原理及检测方法,探讨了该法在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中的应用,证明该项技术在对工程结构检测中有较显著的优点。

【关键词】:弹性波;CT;混凝土;无损;检测

混凝土是结构工程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物的安全。在混凝土结构物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由于施工管理、施工技术、荷载作用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性质,有时会造成一些宏观损伤和缺陷,如裂缝、孔洞、蜂窝和局部疏松,这些缺陷的存在往往会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承载力和耐久性。因此对混凝土结构物进行现场检测,准确探测其内部缺陷,对工程建设,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对混凝土的损伤特性研究越来越关注[1],成像技术也引用到混凝土检测中。由此发展的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是根据射线扫描,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演计算,以“图像”的形态反映层析面上的混凝土内部质量,从而判断混凝土的结构施工质量[2]。该技术被用于混凝土的无损检测,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 (如大坝、桥墩和混凝土灌注桩等)的质量检测中,由于成像结果能精确直观地显示混凝土内部的质量状况,所以适用于混凝土精细检测[3]

1 弹性波CT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基本原理

弹性波(P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速度与混凝土的密度、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关,密度大、强度高、模量大的波速高、衰减慢;而疏松、破碎的混凝土则波速低、衰减快。当混凝土构件存在软弱或者缺陷时,该区域当中传播的弹性波波速会降低。因此利用断面上弹性波(P波)的速度分布可以评价混凝土的质量和内部可能存在的缺陷,波速可作为混凝土强度和缺陷评价的定量指标。

弹性波CT技术用于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中,根据混凝土的弹性波速与有关物理力学参数有关联性的特点,在不破坏混凝土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对被检对象扫描,利用弹性波在检测断面上的传播速度并结合CT技术进行反演成像,生成物体内部结构特征的二维、三维图像,以实现质量检测的目的[4]。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首先通过扇形测试获取大量的首波走时数据,然后通过求解大型矩阵方程来获取测试区域速度剖面图像,根据速度剖面图像可以直观准确地判定隐患大小分布。

2 弹性波层析成像原理及技术方法

CT技术的数学基础是Radon变换及其逆变换。层析成像(CT)过程就是根据实测投影数据重建物体内部某种物理量的分布图像,是Radon逆变换公式的具体实现过程,是从观察到的一组曲线或曲面数据反演物理模型。

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波的射线走时是速度V(x,y)与路径的函数。

采用级数展开法,把成像区域剖分为M个单元,则式(1)可变为离散的线形方程组

式中:rij——第i条射线穿过第j个单元的距离;

xj——S(x,y)在第j个单元内的平均值。

设定V(x,y)是二维模型速度分布函数,根据现场测试条件和精度要求,设在成像剖面内共测得N条射线。以首波射线理论为基础的成像方法可归结为求解方程

式中:lij是第i条射线在第j个单元内的路径长度;Sj=1/Vj是第j个单元的慢度值;ti是第i条射线的走时值。

应用快速射线追踪技术和SIRT算法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实现高精度弯曲射线CT,这一技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应用分析

3.1 测试精度及测线布置

弹性波CT分辨率的大小一方面受到反演算法、目标体的形态及性质(高速体还是低速体)等技术与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与观测系统和信号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理想条件下弹性波CT分辨率不小于第一菲涅尔带[5],因此如果探测的异常体尺寸越小,所需要的信号频率就越高。不同的射线密度和射线视角直接影响着成像质量。常用的测线布置方法有两侧透射、三侧透射以及最为理想的四侧透射。为保证成像精度,要尽可能加大扇形角度(α>π/2)并保证射线密度,设为d异常体尺寸,△x为激发点距离和接收点距离,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布置应该尽可能满足△x≤d/3,即异常体尺寸越小需要的射线密度越大。

3.2 典型应用结果

某板式混凝土构件,内部钢筋较密,在其内部的相关位置设置了缺陷,用泡沫填充。测线布置见图1。分别对矩形截面两组对边进行扇形透射测试,图1中实心矩形为发振点,空心圆点为受信点,共计221条测线。测试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1个矩形低速区,表明在此混凝土构件底部存在低强度隐患,与实际情况非常一致。

图1 CT测线布置

图2 CT测试图像

4 结语

弹性波CT技术通过反算测试区域的波速从而检测混凝土缺陷,其具有明显的优点,结果形象直观、准确全面,能清晰地反映混凝土整体浇筑质量情况,给最终的定量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大型构件的整体质量无损检测,具有较明显的工程应用及社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小彬,孙其臣,鲁一晖,等.基于冲击弹性波的CT技术的原理及在水工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3,44(10):107-1128.

[2]张 吉,师学明,陈晓玲,等.超声波CT技术在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5(5):596-601.

[3]王和文,张 璐,康世海.超声波CT技术在某大桥桩基检测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4):322-325.

[4]王振宇.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5]林维正.土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TU528.0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3197(2017)01-51-02

□DOI编码:10.3969/j.issn.1008-3197.2017.01.017

□收稿日期:2016-08-22

□作者简介:刘力博/男,1985年出生,工程师,天津市交通科学研究院,从事桥梁检测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