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十礼之新婚礼/中堂之上贴喜字

 龙山园丁 2017-06-22

乡村十礼之新婚礼

中堂之上贴喜字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自古以来,婚礼作为一种生命仪式,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洞房花烛夜这一刻起,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都进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礼仪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鲜少见到新娘穿着传统服饰,凤冠霞帔,缨络垂旒,大红绣鞋,婚礼的场地也不再是中堂之上贴喜字,大红灯笼高高挂,取而代之的是西式婚礼。庆幸的是,自路桥建成了一批批文化礼堂后,给传统婚礼提供了匹配的场地,古朴的建筑与传统的婚礼仪式相得益彰,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在这样的场地来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红满堂

  128日,对整个金大田村的村民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冬日和煦的暖阳普照着大地,金大田文化礼堂晕染着一片片红,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

  婚礼仪式在礼堂的“耕读堂”内举行。入口处,几十米的红毯一直延升至中堂,红色心形拱门、红色的花簇,以百分百的热情等待新人的到来,路两旁中式的路灯上也高高挂起了红灯笼。

  走到耕读堂门前,“红梅吐芳喜成连理,绿柳含笑永结同心”,横批“花好月圆”的对联醒目而温情。在耕读堂里举办这么一场盛大婚礼,意义非凡。据金大田村党支部书记金士桥介绍,金大田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户姓金的人家。早年,这位姓金的始祖来到这里,带领着家人开荒造田,开垦出了一片中央大田。而在勤勉持家的同时,他还不忘严格要求家人读好书,并树立了“耕读传家”的祖训。金大田村的村干部们也希望新人们在此办婚礼,能把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

  抬腿迈过建于嘉庆年间的门槛,喜气更是扑面而来。门窗上的金箔喜字闪着耀眼的光,中堂之上挂着的大大喜字和对联寄托着所有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这幢古建筑的屋檐上也是披上了大红绸缎,红花点缀其间。怎一个喜庆了得!

  “多少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婚礼了,这场地布置放在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弄得起。”这场隆重的传统中式婚礼,连上了年纪的围观村民们都连连发出了赞叹的声音。不仅如此,不少村民还打扮一新,也穿上了红色棉袄,烫起了头发,还不忘给孙子孙女们也穿上簇新衣裳,来此沾沾喜气。乡里乡亲,每个人的嘴角都不自觉地上扬。

  27岁的新郎李迪,26岁的新娘丁婧是这场婚礼的主角。

  冬日的天亮得总是晚些,当天5时左右,丁婧已经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准备去约好的婚纱店梳妆打扮了。作为新郎的李迪妆容没那么复杂,所以到6时多才起床。但对于他俩来说,都怀着同样的心情,紧张、期待、兴奋。

  这一份复杂的心情从他们挑选中式礼服时就已经开始,为了找到好看合适的礼服,他们逛了不少店,才最终确定下来。至于传统婚礼的程序有哪些,两位新人并不熟知,只需跟着长辈们的指示,照着做就好。但未知,更加深了他们的紧张与兴奋感。

  9时左右,吉时已到。锣鼓喧天,喜乐奏起。两位新人穿着崭新的中式礼服,新娘略施粉黛,挽起发髻,笑脸盈盈,他们在媒人徐桂琴的引领下共同从红毯的这一头缓步走向礼堂。这一刻,红毯两旁的两棵百年大樟树也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对璧人的新婚之乐。围观的村民们笑声连连,祝福不断,掌声阵阵。

  “你看,新郎官和新娘穿得红红通通的,多漂亮啊!我说结婚呐,还是我们中式的仪式比较好。结婚嘛,就要红才喜庆。”几个看热闹的大婶羡慕地议论开了。“过几年等我儿子娶媳妇,我一定给他办一场中式婚礼,就放在我们金大田的文化礼堂办。场地宽,最主要是看上去蛮有味道。”“那我嫁女儿也可以放在这里办。”……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不仅仅是这几位看热闹的大婶。几个月后,另一对新人也在这里举行了婚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举办的是一场中西混合的婚礼。

  念傧相

  李迪牵着自己的新娘,在门口站定,得等里面的婚礼司仪念傧相,先请完新娘才能入内。这场婚礼的司仪是金大田村的金德福,新人刚站定,他就在堂内发出了高亢的念词:“金毛狮子立中堂,琴棋书画挂两旁,中堂张灯又结彩,吹箫作乐闹喧天……八仙堂中会一会,要请新人到堂前。”这就是“念傧相”,是我们台州一些地区传统婚礼的习俗。在方言中,婚礼司仪就叫傧相。

  更热闹的还在后头。

  新娘比较害羞矜持,至少需要三请,才在“陪姑”相伴下来到堂前。每一次请新人的念词不尽相同,如二请时的念词是:“傧相有来处处有,我做傧相贪吃酒,吃了酒肉开口念,我做傧相少肚才。今请新人出仙桥,金桥银桥步步高,待等春风三五月,正宫娘娘过仙桥。”新娘进门时还需要跨过火盆,具有辟邪、净化之意。

  新娘就在一念一诵中款步入堂。金德福的念词继续响起,开始请新郎了。相对于请新娘,请新郎要来得爽快些,但用词也颇有喜感:“东都才子第一家,南国佳人貌如花,前请新人出堂外,后请新郎入花堂。”

  接下来,就是正式行礼了。不像我们电视上看到的民国剧,新人结婚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就完事了。现实中的传统结婚仪式要复杂且热闹得多。

  拜天地时,司仪要念诸如“凤求龙来结成对,拜谢天地月日光。善人做事添加福,夫妻和乐天地长”的吉言。拜完天地后,如果有些家庭信奉龙王的,还要拜龙王,比如要念“龙王老爷坐高堂,四季八节保安康。要拜龙王来做主,明年定生状元郎。”

  再接着就是夫妻对头拜。金德福说,以前,夫妻拜堂用的是草席,男的在东边,女的在西边。当“新郎新人不用推,陪姑陪郎用力牵,不是傧相新造利,祖上流传八拜齐”响起时,夫妻开始对头拜。之所以要八拜,是因为寄托着八代同堂的美好愿景。拜完后喝交杯酒,这酒也得喝八杯。当然,现在哪怕是传统的中式婚礼也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最后,就是新娘新郎整位,即整平太师椅,拜尊长,以表对长辈的尊重。拜尊长的顺序也非常讲究。先是拜父母,“今前男女拜双亲,要拜爹娘养育恩,四时平安因有托,男女礼拜两双亲()”;如果有义父母或师傅,还要拜他们,“男女双拜义父母,要拜义父义母福寿多,义父义母不用推,夫妻拜你寿千年”;再拜太公太婆、太舅公太舅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丈公姑婆、姨公姨婆、媒婆等。除了这些还要拜厨官、厨下,“厨官厨下三日忙,做起四盆八碗好羹汤,厨官厨下出餐出得快,请出中堂来结拜”。拜完这些后,最后拜四亲六眷。至此,拜堂仪式才算真正结束。

  今年70岁的金德福自二十五六岁开始做傧相以来,至少已经为100对新人主持过婚礼。在他参加过的这么多场婚礼中,单单拜堂这一程序全部走完,最久的一对用了多达一个半小时。

  李迪和丁婧没有这么多亲戚需要拜,所以程序相对没那么繁琐。但一场婚礼下来,结束时也已经到了中午。“我们这一辈对传统的婚礼习俗了解得太少。”李迪说,“这场婚礼下来让我感触颇多,整个仪式承载了敬天、孝道、友爱、睦众等诉求。傧相的念词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好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要发扬传承下去。”

  喜眉梢

  新郎新娘结婚,除了当事人之外,最开心的莫过于双方的父母了。他们往往希望能给儿女操办一场独一无二的婚礼。

  丁婧的父亲丁方华对传统婚礼赞不绝口:“现在婚礼大多由婚庆公司操办,对于传统的礼仪,年轻人了解得太少。我就希望通过这场传统婚礼,让他们能记住些东西。”

  今年“五一”,韩荷兰的大女儿金英也在金大田文化礼堂举行了婚礼。今年29岁的金英在杭州上班,丈夫是印度人。中国和印度的婚姻习俗相去甚远,不过在古朴的建筑里办一场中西合璧的婚礼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新郎的父母、姐姐、姐夫远道而来,参加了这场婚礼。由于语言不通,韩荷兰和男方的父母沟通交谈全靠女儿和女婿进行翻译。但是,喜庆的氛围双方都能深切感受到,婚礼的布置以及仪式得到了男方家人的赞赏,他们非常开心。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婚礼习俗怎么发展更替,但习俗的严谨性,中国红、喜庆等字眼却是贯穿始终的。双喜红灯笼、红对联、红色剪纸图案,以“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等为主题图案的传统彩灯,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举行结婚仪式前,古时候的人们需要通过“六礼”。所谓的“六礼”即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程序。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六礼”中也有不少习俗沿用至今。

  但还有不少习俗正离我们渐渐远去,比如闹洞房。今年有段时间,网上流传出许多低俗的闹洞房事件,事实上以前闹洞房既热闹又开心。“80后”以及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应该都有着这样的记忆:邻居家有人结婚,迎亲队伍回来后,第一时间往新娘房间跑,看看新妇长得美不美。不怕困的,还要找个位置挤在房间里,等酒席散后,傧相来唱,新郎的亲朋好友们来闹洞房。

  还别说,闹洞房是件非常有意思的新婚仪式。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慢慢地,新郎的朋友们也加入闹洞房的行列中。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而且闹了洞房还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可以如意吉祥。

  金德福手中有一本《全本洞房经》,里面记录着闹洞房时所有的唱词。这些词一部分是他从别的傧相处借鉴而来,很大一部分由他自己创作。金德福年轻的时候从事换糖生意,就是那种可以拿用完的牙膏壳和其他换糖人认为值当的东西来换麦芽糖。他那时候最喜欢看古书,比如《三国演义》,如果碰上这种书哪怕多拿点糖来换他都愿意。看了书后,他就会把里面的人物故事话语运用到傧相或洞房经当中。

  不同于念傧相的说词,只在每节最后一句拉高音调,洞房经则是通过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听起来特别优美,有时候唱词中还夹杂着幽默的词句,往往引得新人和围观者哈哈发笑。

  《全本洞房经》的第一页是开口白:天开地明福寿长,鸣锣连鼓喜洋洋;四亲六眷站得多,我班朋友下人相(害羞)。只怕念得不相像,相请各位多原谅。洞房经,古人当,年纪轻轻念不多,别样东西念不多,单念前朝并后代。天地相连分朝纲,娶来妻子凑成双,不吃凡间火烟食,三餐全望过度日(白话)……于是,就这样从盘古开天地唱起,一直唱到“毛主席政策好得很”。

  长长的一段开场白后,开始唱起八仙游洞、拜双亲、拜厨官厨下(与拜堂时不同)、大八仙、小八仙、开锁、开门、进洞房等。“八仙来,大门开,洞房花烛送进来。手抱金盘四角方,陪陪新郎进洞房,手抱金盘圆又圆,陪陪新郎洞房来……”别看这一句句唱起来好像很简单,在金德福的印象中,有一户人家结婚闹洞房,从21时一直闹到第二天村里的广播响起,大概凌晨四五时,这意味着一整晚他都在唱着洞房经。不过,新人也好,闹洞房的亲朋好友也好,那一刻虽然累却是发自内心地开心。

  现如今,像金德福这样的傧相已经越来越少了,他手中无论是自己用白话记录下来的念傧相说词,还是洞房经都显得弥足珍贵。有了他,传统婚礼才显现出别样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