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血脉论者“再商榷”的学术背景 1.生理学家与循行性感觉 上海生理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说:“医学,包括生理学,有一个基本概念,即一定的功能必寓于一定的物质结构,如果有经络的话,其物质基础是什么?功能与结构的关系恰如毛之与皮,皮之不存,毛生何处?”对于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他们认为“无一例不是假的”。这也就是说,感觉循行现象,它是正统的、严肃的生理学家们的科学领域之外的东西。他们问道:“经络是无结构基础的,何来循经诊断与治疗的规律?” (于宗瀚.对中医“经络”的质疑.中国科学报,第2版,1989年1月6日;于宗瀚.法国人找到了经络?.明报月刊,香港:1990年4月号) 在中医研究机构或院校工作的生理学专家们通晓中医基础理论,接受黄帝经络学说。但是,他们必须服从上述“基本概念”。有经脉现象,必有“经络”;它必须是每一个人都有,“百分之百的无例外”,是正常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或称“正常生命现象”。对于循行性感觉,他们处于两难境界,认为现有的生理学知识“无法解释”。 上一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所谓“生物学与医学上的伟大发现”,邻国一位大学里的生理学家发现了“经络系统”。据称,“发现的经络实体是前所未知的新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系统。经络系统,其物质基础,其组织学和实验生理学的性质均与神经系统以及淋巴系统有明显区别。经络系统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机能形态系统。”[31] 血脉论者认为古人首先发现“普遍可见而意义明确的血脉”是“必然无疑”;而在“左胸跳动的”、跳动着的“心,是经络系统的中枢,成为血流的推动力。”他们不解,如果把十一脉或十二脉说成是循行性感觉,那么,在《脉书》与“黄帝内经”中,“怎能理解唯独遗忘了这最重要的血脉,而不把它分别为‘十二血脉’?”看来,当代生理学家血脉论者的理想是不仅要把出土古代“脉书”更名为《衇书》,而且还要把灵枢经脉篇的篇名更正为《血脉第十》,把篇中的十二脉更名为“十二血脉”。其实,廖育群先生早就说过:“中国古代医学不知‘心脏跳动’”;而我们如果能够“摘掉基本生理学常识的‘有色眼镜’,忠实地考查古代文献的内容,就会发现这才是历史的本貌。” [32] 2.高等临床神经学与季钟朴学术思想 前中医研究院院长季钟朴教授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领导我国经脉现象研究,提出研究思路的十六字方略:“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强调了“要大量抓住现象且要找到客观指标,这些现象主要在临床,离开临床实践则山穷水尽”;“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后更要提到理论水平的高度上来,要有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要在实验的条件下阐明本质”。 1997年4月,在“经络研究发展方向与方法学讨论会”上,季教授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季五点”的五点看法:以循行性感觉与气至病所为研究对象不可动摇;循行性感觉研究,是高等临床神经学中的新天地;测线找物是简单化的表现,是经验教训;要始终围绕临床疗效,为经脉诊断治疗学奠定基础;组织精兵强将,协作攻关,共同攀登高峰。1998年2月,他又提出了三点意见,被称作是“新三点”。季氏说:经络是什么的回答多种多样,等于没有回答;要结合临床回答“为什么气至病所”。 季钟朴教授是精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神经心理学的生理学专家。他的学术目标是:回答“经脉现象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阐明经脉现象的科学原理。季钟朴学术思想,代表着经脉现象研究的正确方向[33,34]。 3.寻找经络与阐明科学原理的不同归宿 经脉论者只以经脉现象(类比为燃烧现象)为研究对象;不认为有“经络”实物(类比为燃素)。如黄龙祥所说:“经络的研究”与“燃素的研究”如出一辙,性质是相同的,结局也只能与后者相同。(黄龙祥.“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6月28日第3版) 史学家程之范说:“五○年代初,朝鲜的金凤汉宣称他发现了中医经络的物质基础”,而到头来,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35] 。 李连达院士回顾说:“五○年代中期,宣称发现了‘凤汉氏系统’,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震惊世界”。然而,却被以李肇特教授为首的一些学者,将其“识破”。((李连达、靖雨珍.对“经络实质研究”的反思.中国中医药报,第3版,1999年8月11日) 在高等临床神经学领域,循行性感觉被称为“知觉延伸”,是“知觉抗争”的形式之一。在这一学术领域里,感觉循行的一切规律均可以得到科学的阐明[36,37]。薛崇成教授指出,因“两点同时刺激”而发生的知觉抗争,自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本德氏用于检测大脑皮层顶叶功能以来,迄今无进展。[38,39]是我国的循行性感觉研究在这一领域里开辟了新天地。 4.围绕黄帝经络学说的不同史料观 研究古史的清儒分为“求其古”的吴派与“求其是”的皖派。中国的经络研究者与经脉史学研究者,其中的“是什么学派”可能继承了“求其是”的传统,以黄帝内经的经络古义“为一固定不移之物,乃想在各种诠释中寻得个最恰当的解释;求得一个最合于圣人本意的了解”。也就是说,对于“经络”要求得出一个最合于“黄帝曰”的理解。而以经脉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为什么学派”则是“求其古”,认为西汉古墓中出土的脉书与脉人最古,最接近于俞拊与扁鹊的活动时期,如果能将它们好好地整理出来,可以对经脉理论形成过程的原始面貌有最直接的了解。 自然科学史研究专家廖育群建议中医界反思自己的方法论,首先批判宗教方式的“圣教量”:“圣人的语言就是我论证的基础”[40]。 血脉论者提出:“希望通过争鸣,用客观事实来统一认识。”以上,读者们已经看到,我们经脉论者讲的都是客观事实;而血脉论者的所谓“事实”则全靠引经据典。这也就是说,凡是有悖于血脉论的事实均是“非事实”,必须到“黄帝曰”与“内经曰”那里去统一“事实”;他们对于“经络”并不仅仅要求得出一个最符合于“黄帝曰”的理解,而且要求“黄帝曰”给出一个最符合于“现代血脉论生理学者曰”的解释。 如今,经脉论者又有《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与《经脉医学·经络密码的破译》(附赠光碟:临床经脉现象)两部专著问世[41,42]。相信,争鸣、质询与答疑解惑及再质询,将有助于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
|
来自: johnney908 > 《经络密码的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