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叫人焉得不伤悲

 昵称30226819 2017-06-23


今天我们看一组《红楼梦》中关于眼泪的诗,林妹妹的《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黛玉写诗非常简白,有几个典故稍微解释一下。“尺幅鲛销”都是指手帕,尺幅是一尺见方的布,鲛是咱们中国的美人鱼,鲛的眼泪一滴下来就变成珠子,鲛绡就是擦眼泪的手帕,是一种非常珍贵又非常精美的表达。“湘江旧迹”说的是女英娥皇哭舜的故事,舜死了,湘妃姐妹的眼泪落到了竹子上,竹子上就有了斑斑点点的泪痕,这种竹子叫湘妃竹,黛玉号潇湘妃子也是这么个典故。

 

要说这诗本身写得有多好也不见得,比起她的代表作《葬花吟》、《菊花诗》还是稍显单薄的。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它的主题,这里的每一首都是眼泪,每一句都是眼泪,除了眼泪她几乎什么也没说。

 

虽然说咱们的古体诗很精炼,未必会把写诗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但总归有一些转折、有一些变化。历来写哭的诗也多得很,譬如很有名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里有“故国”、“深宫”,有“三千里”、“二十年”,时间和空间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双重的压迫,所以,最后那个眼泪流的真是理直气壮、催肝断肠。即便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简白到极致的诗句,它也是有变化的,从床前到地上,从明月到故乡,随着这种变化,有情感的氤氲延宕在里面,能营造出情感之所以生发的那一个“场”。

 

但是,林妹妹这三首诗它是没有“场”的,她就写眼泪,就写哭,而且一连三首,没有别的变化,非常非常的纯粹,我觉得这一种纯粹性是很惊人的。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还泪之书,而这三首诗是关于眼泪最集中、最精粹的表达。所以可见这诗在整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一般而言,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为心上人哭哭啼啼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呢?咱们好意思花那么深的笔墨反复地去写一个女孩子掉眼泪这件事情吗?这很容易流于浅薄无聊的。

 

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眼泪非但不浅薄无聊,相反,它是丰富的,是深刻的!我觉得它为我们展示出两个方向的美,一是自由,二是澄澈。

 

先说下自由,我们来看这诗的写作背景。宝玉挨了打,躺在屋子里出不去,很想黛玉,怎么办呢,叫晴雯送两条旧手帕过去。晴雯说,这什么玩意儿?回头你林妹妹又生气了。宝玉说,你放心送去,她自然知道的。黛玉一开始以为是哪儿得来上好的新手帕,不要。晴雯说不是新的,是家常用旧了的。黛玉一听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跟晴雯说:“放下,去吧。”晴雯走了之后,黛玉百转千回,余意缠绵,就写下了这几首诗。

 

之所以不嫌啰嗦地把这几首诗的来龙去脉写下来,就是想让大家看一下,宝玉、黛玉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今天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真可谓惊天动地。这叫“私相传递”,是礼法绝不容许的事情。有一回宝钗不小心撞到了两个丫头在说类似的事情,吃惊的很,心想:“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心机都不错……”注意这里宝钗用的词,是“奸淫狗盗”。别说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便听到都是非常非常羞耻的。

 

宝钗是个极为正统的姑娘,她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最能体现那个年代的“核心价值观”,一位贵族人家的公子,一位诗礼世家的小姐,绝对不应该做出这种可耻的事情来!那么,宝黛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吗?完全知道。一个说:“放心,她自然知道。”另一个说:“放下,去吧。”彼此心照不宣,彼此知道一切。他们默默无声地完成了一次反叛,这么做不仅有现实风险——一旦被外人知道,黛玉恐怕名声不保(后来王夫人大动干戈检抄大观园就是要查这类东西,晴雯被逐、司棋自杀都跟这类事情有关,非常要命)。即便不为人所知,对有高度自尊的贵族孩子来说,主动去做一种被认为是“下流”的事情是多么艰难的反道德的选择。但是,宝黛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地站到被道德所不齿的一边。

 

所以这两个人做了一件多勇敢多让人敬佩的事情!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远远超过宝玉跟袭人偷偷玩“那个”,偷腥是无所谓的,性是无所谓的,但是,爱是不允许的,是下流可耻的。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非常奇怪,为什么可以放纵性而必须禁锢爱?因为性是可以安排的,而爱只能是自由的选择。所以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自由的密谋,是一场海誓山盟的告白,在这样的告白中,人的本性、人的渴望像冰下的融水一样自由地奔流。

 

然而还不止于此,黛玉不仅收下宝玉的手帕,还用诗和眼泪默默回报宝玉的深情。这世界上如果要找两样最澄澈的东西,一是诗,二是眼泪。我们常说眼泪是无用的,不能相信眼泪。《红楼梦》恰恰是反过来的——这人间即便再没有任何可以相信的,还有眼泪可以相信。如果连眼泪都没有了,那么人就彻底变成污泥了。

 

我们做一个牵强的比方,我觉得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其精神境界可比作三个层次,一是血、二是肉、三是泪。其中最低级、最肮脏的是血,最高级、最澄澈的是泪。我们是一个相信流血的民族,我们把流血的事业当做世界上最宏伟的事业,打江山、坐江山,血流成河。古往今来,我们多的是对血的歌颂,很少有对血的反思和悲悯。这种丛林法则是最低级的生存状态,充满了愚昧、暴力和血腥,在血的这一个层面,我们很难走出苦难的轮回,很难摆脱肮脏的命运。

 

第二个层面是肉,我觉得可以比作人本身的欲望,对利益的追逐、对正常的生活的渴望,喝酒吃肉,男恩女爱。这是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是个人就会这样过活,虽然并不高级,但也没什么羞耻的,我们不仅应该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种渴望,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建设并且丰富这样的生活。但这并没有完成,就像一个人不能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一个家族的男男女女在百年间不断地乱伦,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追寻肉欲的满足,追寻了一百年,乱伦了一百年,但是,也孤独了一百年,最后什么都没了,被蚂蚁吃掉了,被风吹走了。所以为什么宝玉要说“到底意难平”?因为最深的渴望一定是爱的满足,而不是肉欲的满足。

 

那爱是什么呢?在悲剧中,它不可能是花团锦簇,只能是眼泪。一个女人能给予男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大概也是眼泪了吧。血是肮脏的,肉无所谓肮脏还是干净,而眼泪是干净的。很可悲的,咱们是一个只会流血不懂流泪的民族,是只会作孽没有救赎的民族,并且以作孽的成就而洋洋自得。如果从整个文明史的角度去解读,黛玉的眼泪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它是最澄澈的清流,有这样美丽澄澈的对照,即便不能称之为救赎,也是对血的历史一种无可奈何的清洗和解毒。

 

之前曾反复地说过,《红楼梦》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逻辑是相反的,曹雪芹把这种逻辑归为男人的逻辑,说这个很脏,他要颠倒过来,写一个女儿的世界,干净的世界,流泪的世界。曾有一位朋友说,眼泪是上帝的馈赠,如果没有眼泪,很多时候人就只能去死了。我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我们要把这三首诗当成一个泉眼,不单单看它的文字本身,还要透过它去看那些涌流出来的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三首诗的背后,是另一个世界,从污泥走向净水,从流血走向流泪,从肮脏走向澄澈。虽然这样的世界在这片把流血奉为真理的土地上不可能存在,但我祝愿它能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苹果码:谢谢打赏的朋友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