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玉礼器 进入阶级社会,玉器成了统治者权力、地位、人品美德的象征物。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史前玉器的精神内涵,到商周时期被牢固地确立在礼义和祭祀的基础上。玉器作为权势标志的特性被制度所强化,按照奴隶社会礼制的规范,构筑起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和政治化。把玉器所具有的各种自然属性,比之君子之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把某些特定的器物,赋予祥瑞礼义的新含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礼器,成为上古时期重要的祭器和辨明贵族等级身份的显著标志,从而规定什么样的人用什么玉,什么场合用什么玉,讲究名份地位,不得逾越或滥用。 一、玉璧 玉璧的形制是一种圆形、板状体的器物,中间有一个圆孔。与玉璧造型相类似的器物还有玉瑗、玉环,其区别主要在于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是玉瑗,孔小的是玉璧,孔的大小介于玉璧、玉瑗之间的是玉环。《尔雅》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玉的部分,“好”是中间的孔。即肉的尺寸大约是好的尺寸的一倍时,那便是玉璧;好的尺寸大约是肉的尺寸的一倍时,那便是玉瑗;肉与好的尺寸大约相等时,那便是玉环。玉璧的厚薄不一,而厚度在1厘米以下的比较多见。玉璧也有不作圆形的,略呈方形或长方形,而四角圆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有这一形制的玉璧。璧除了玉璧外,还有石璧和琉璃璧。新石器时代已有石璧,战国至汉,石璧之外,还有琉璃璧。 玉璧的纹饰种类繁多,除了《周礼》记载中,苍璧是素璧,朴素无纹饰外,谷璧装饰有谷纹,蒲璧是蒲纹,此外还有乳丁纹璧、云纹璧、兽面纹璧、龙纹璧、兽纹璧、鸟纹璧、螭纹璧、圈纹璧等。谷纹形如“,”,当中是一个凸起的乳丁纹,加上一个小尾巴,便是谷纹。它是描写谷物刚刚发芽的形状。谷纹玉璧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直至汉代。初期的谷纹,并不排列成行,只是把璧面填满而已,以后为了整齐,先在璧面上浅刻平行线交叉纹,然后在线纹交叉之处,琢谷纹,排列成行。这种线纹,时代愈晚,愈为明显。 玉璧的用途主要是祭祀、丧葬、馈赠和玩赏等。首先在祭祀方面,玉璧是国之重器,《尚书·顾命》记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弘璧”就是大璧,大璧被认作是国之重器。古代又有祭祀天地四方之礼,所用的六种祭器,是代表六方之神的,叫做“六器”。其中祭天的,是用苍色的玉做成的璧,叫做“苍璧”。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祭祀时就选用了圆形的玉璧。苍璧在六器中比较特殊,其它五器,都与五行发生了关系,惟有璧不在五行中。璧之被采用为祭天之器,不但注意了形状是合乎“天圆地方”的“圆”,颜色也采用了天之“色”。《诗经》中有“悠悠苍天”的记载。《尔雅》释之为:“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苍的颜色,《尔雅》释为“青也”。因此,苍璧应是青玉璧。祭祀用的玉璧,在祭祀仪式结束后,有的埋于地下,有的沉于水中。 二、玉琮 玉琮的形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较高的方柱状,中间是圆筒形;另一种是扁方形,中间也是一个圆筒。由于玉琮的形制特别,长期以来,被人们看作是车轴两端的饰件,称作杠头。关于玉琮形制的来源也众说纷纭,吴大徵先生认为玉琮是由杠头演变来的;吉拉斯先生认为玉琮是由原始人的烟筒演变来的;那志良先生认为是玉镯演变来的。 玉镯说认为:琮的最初形制是一块外方内圆的筒状物,可能是用来做镯子的;也可能是套在一根圆木棒上,作为仪仗。有时在上面琢兽面纹或人面纹,有时没有纹饰。拿它做镯子用,是单独的一块;拿它做仪仗,就要集合几块,穿联起来(穿联的方法:因为它的中孔很大,不便于用绳穿系,便取一根木棒,一块块地套在棒上)。以后为了简易,用一块较大的材料制作,用纹饰表示出它是由几件镯子组合而成的。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琮,凡是较高的,大都是上端宽大,下端较窄。如果把大的一端向下,整个的器物摆在那里,你会觉得稳当,可是上面的纹饰就倒置了。但是任何人做东西,如果是立着摆放的,绝不可能是上大下小,同样推理,既然是上大下小,它就不是立着摆放的东西。把琮套在木棒上,有两个目的:一是古代的部落免不了有类似仪仗的东西,他们在一根圆的木棒上,套上几件有兽面纹的琮作为仪仗;二是古代的部落,不能没有祭祀,把琮套在圆木棒的上端,构成了象征神祖的神位,使祖先神灵有所依附,也有可能。一根木棒上套上几件琮,可能是上面的大些,以次渐渐小些,然后改雕成一块时,就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 玉琮上的纹饰,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器物中,以兽面纹为最多,另有神人与兽面复合纹。兽面纹图像的眼是重环形,外圈两侧有阴刻三角形弧线,表示眼角;嘴是凸横档的阔嘴,獠牙外露。神人兽面纹以1986年浙江省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一件刻划神人兽面纹样的玉琮最具特色。根据考古发掘报告的描述:“纹饰区之一是四个正面的直槽内上下各有一个神人与兽面复合像,共八个。……神人的脸面做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短线象征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划鼻翼。阔嘴,内以横长线再加直短线分割,表示牙齿。头上所戴,外层是高耸宽大的冠,冠上刻十余组单线和双线组合的放射状羽毛,可称为羽冠;内层为帽,刻十余组紧密的卷云纹。脸面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浅浮雕。上肢形态为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叉向腰部。下肢做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浅浮雕突出威严的兽面纹。重圈为眼,外圈如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睑……眼眶之间有短桥相连,……宽鼻,鼻翼外张。阔嘴,嘴中间以小三角表示牙齿”。 关于玉琮的用途,除了上述可能是套在木棒上面构成神祖的神位,使祖先的神灵有所依附和可能是部落中的仪仗之类的说法外,还有古文献中记载的几种用途: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黄琮礼地”。《周礼·春官典瑞》记载:“驵圭、璋、璧、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等等。此外,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认为琮是女祖;民族学家凌纯生认为琮乃象征女阴性器,为女祖的神主。 三、玉圭 玉圭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方头的,或者说是平头的,顶端平直,与石斧之形相近,被称为“平首圭”;另一种是尖顶的,顶部略呈三角形,与戈的顶端相似,被叫做“尖首圭”。 玉圭形状的来源应该是石斧。在新石器时代,石斧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用器具,供劈砍、挖掘之用;另一是兵器,把它装个把子,用来攻击或防御。石斧更进一步的用途是部落首领的指挥用具。它的尺寸可能比较细长便于把握,有的石斧还雕有纹饰。因为它是首领们所用,而且代表了权威,所以,其造型和装饰就显得比较特殊,如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钺,上面刻饰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总之,新石器时代斧上的所有纹饰,多是凶恶的,如果是人纹,便是圆眼露牙,令人可畏;兽纹多是兽面纹,鸟纹便是鹰、枭之类的猛禽,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两件玉圭,一件是人纹,圆圆的脸,两只大眼,四颗长牙,两个向上,两个朝下,一副凶像;另一件是一面鹰纹,一面枭纹。这些图像的目的都是为了显示所有者的权威。 到了西周时期制定礼制时,对于国家的高级官吏,就采用了斧的形状表示他们的权威,称之为“圭”。这个圭,因为由斧演变来的,斧上端的刃形是平直的,所以叫它“平首圭”。作为朝廷礼器,把圭分发给大臣,一方面是给了他们职位的证明,相当于现在的“任命状”,另一方面遇有大典,或是上朝的时候,他们还要拿着它。斧是兵器,后来演变成了圭,戈也是兵器,而且是在古代车战时适用的兵器,因为斧变成了圭,戈形也被采用做成了圭。戈的顶端是三角尖形,做成的是尖首状的圭,叫做尖首圭,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玉圭的纹饰,除了一些纯装饰性之外,另有三种纹样:有的雕俘虏之形,象征胜利;有的雕丑恶的人面纹或兽面纹,象征首领的威严;有的雕鸟纹或兽纹,与兽面纹一样,也是象征威严。 关于玉圭的用途,不同的圭有不同的用途。《周礼》所记的六瑞中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六器中有青圭,另有婚嫁及和难用的谷圭、圭璧合制的四圭有邸、两圭有邸、圭璧,以及嵌饰用的裸圭等。《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记载:“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天子圭中必”。“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有人认为尺寸不应与信圭同,是五寸之误),谓之躬圭,伯守之”。因此,六瑞中的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是不同社会阶层统治者的所有物。 六器中的青圭与中国古代“四神”、“四帝”、“五行”等观念有关。王充《论衡·物势篇》记载:“东方,木也,其星苍龙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鸟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苍龙、白虎、朱鸟(或作朱雀)、玄武叫做“四神”,也就是四方神,都是用动物代表。与四神相匹配的是“四帝”,也是以方向来分的:伏羲氏是青帝,是东方之帝;神农氏是赤帝,是南方之帝;少皋氏是白帝,是西方之帝;颛顼氏是黑帝,是北方之帝。伏羲、神农、少皋、颛顼,叫做“四帝”。《周礼》上所说的礼神之玉,除了祭祀四方之外,还加入了天、地,合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祀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 “四神”、“四帝”之说,本乎“五行”。五行的分配是:东方,甲乙木,木色青;南方丙丁火,火色赤;西方庚辛金,金色白;北方壬癸水,水色黑。这“四行”,正与“四神”、“四帝”相合,另外的那“一行”,是中央戊己土,土色黄,帝为黄帝,凑足了五行,最终形成:东方,甲乙木,木色青,神是青龙,帝是青帝,祭祀用青圭。一片青色。南方,丙丁火,火色赤,神是朱鸟,帝是赤帝,祭祀用赤璋。一片赤色。中央,戊己土,土色黄,帝是黄帝,祭祀用黄琮。一片黄色。西方,庚辛金,金色白,神是白虎,帝是白帝,祭祀用白琥。一片白色。北方,壬癸水,水色黑,神是玄武,帝是黑帝,祭祀用玄璜。一片黑色。 四、玉璋 玉璋的形状,像是把圭的上端斜着削去了上部的样子。许慎的《说文解字》释璋是“半圭曰璋”。它可能是由偏刃石斧、石刀之类的器物,对玉璋的造型创造产生影响。 玉璋的种类,依据《周礼》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五类。 玉璋的装饰,光素无纹的占绝大多数。 玉璋的用途有三个:一是祭祀南方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祀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二是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即天子在巡守途中,遇到大山川,便要祭祀一番,所用的祭品,有时就用璋。所祭祀的如果是山,祭完后,把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便把玉璋沉入水中,叫做“沉”。三是诸侯聘女。 五、玉琥 玉琥是用玉料雕刻成虎形,即虎形玉器。中国到汉代才有西域诸国贡献狮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古人把老虎称为兽中之王。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虎形器物。殷墟第1001大墓出土的大理石虎形玉雕,虎作跪坐姿态,发掘报告称它为“虎首人身神话动物”。这个定名比较合理,因为如果是一只虎,它永远不会有这种坐态,而且这种坐姿,是商代常见的人物雕像的姿态。殷墟妇好墓共出土了8件玉虎,造型分为圆雕、扁平板状,通体刻饰云纹。 西周时期制定礼仪制度时,把“虎”字加上“玉”旁,作成“琥”字,使之成为周礼的六器之一,“以白琥礼西方”。为何把西方之神看作是白虎?根据《尔雅》邢昺疏:“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西方成虎形”。实际上确实存在西方民族崇拜虎图腾的现象,如简伯赞先生《中国史纲》第二卷载:“据史籍所载,秦当襄公之世,其时秦族尚游牧于陕甘边境,他们就以少皋之神为其种族之神,而称之曰白帝。并且建立一个神庙,曰‘西畤’,祠祭白帝。据传说:‘白帝冠白文’他本来是一只白虎,后来被西方诸种族,当作图腾,而奉为西方之神。秦族是西方种族之一,所以也奉祀白虎”。《后汉书》卷一一六也记载:“巴之先人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活动区域内出土的器物,多装饰有虎纹。巴人也是西方民族,所以也以白虎为图腾。西方民族是与虎的渊源比较深的,或许也是由此影响到白琥作为礼西方的礼器。 六、玉璜 玉璜的形制,一般说它是“半璧曰璜”,这与“半圭曰璋”一样,都是后人根据它们的形状后定出来的,而不是璜、璋两器形的来源。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的玉璜,没有一件是“半璧”这样的造型,由此可知玉璜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玉璧劈开,取其一半便是璜。 玉璜的形制来源于对彩虹的模仿。《太平御览》引《搜神记》记载:“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若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 新石器时代的玉璜一般是素面,钻有二孔,形状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近半月形、近半圆形等。商代的玉璜形状,比较接近半璧形,变化也多,纹饰以动物纹为多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璜,有中部雕成侧身人面形的,细眉、方眼、大耳,耳下有向上拳曲的上肢,身部像鸟,短翅,长尾下弯,一足作站立状,头戴高冠,尾下又琢一戴高冠的侧身人面;有全身作龙形的,一端是头,一端是尾,满身琢鳞纹,脊上有戚齿一行;另有作鱼形的玉璜。西周的玉璜与商代的玉璜在形制上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有纹饰的玉璜很少见。战国时期的玉璜,几乎都有纹饰,璜的两端,有许多是各有一兽头,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的仅具抽象的兽形。 玉璜的用途有两个,一是用来祭祀北方之神,二是作为佩饰之用。
因图片太多,有需求的朋友可联系饕餮盛宴古玉爱好者之家群主索取,群主联系方式:微信号:TTSY-001,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