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奉献者配偶(二)

 苏茹阿比 2017-06-23



要选择一位终生伴侣,先列出你希望自己的理想伴侣应该具备的品质

 

如果一开始就选择恰当的人选,你就可以避免一生的挣扎和争斗,--企图去将错误的人选转变成恰当的人。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需要清楚看到你的终生伴侣应该具备的品质。有一个经过测试的技巧已帮助了许多人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与愿望,并而最终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写下你希望自己的终生伴侣拥有的品质。详细列举你对自己的伴侣和婚姻的期望。无论需要多少时间(你不需要一下子写完),尽可能写得具体。然后去寻找一位拥有大部分这些品质的男子或女子。尽力找到一位与你兴趣相投,已经拥有能够取悦你的品质,其基本品性、自然倾向、期望和习惯都与你的需求和标准相似的伴侣。如果你遇到一位符合你对理想伴侣的期望的男子或女子,那就让他/她写一个相似的列单,然后互相读出各自的列单。问问你自己是否能够诚实地同意满足对方单子上列出的大部分需求和期望。如果不能,那就不要跟那位男子或女子结婚。

 

有人说列举梦中情人的品质就会将那人吸引到你的生命中。事实上,你去想一想,这样的列举其实就是去想象你的理想伴侣,并形成一个祈祷。你真正想说的是:“我亲爱的主,这些就是我的理想伴侣所应具备的品质;如果您愿意的话,请送来一位拥有这些品质的人。”

 

要知道,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能完全满足你的完美的梦中情人

 

在寻找一位合适的人生伴侣或考虑你的梦中情人应该具备的品质时,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定得太高。你得实际一些,记住你自己是谁,能够给予什么。如果你长相一般—或许有点矮、有点胖或戴着眼镜— 你既没受过很多教育,也不是来自一个特别的家庭,那就不能指望你会得到一位不仅超级迷人,受过教育,甚至还富有高贵的人。或者说,如果你已经四十五岁,离了婚,还有两个孩子,头发越来越少,大腹便便,那你能选择的对象范围也就有限了。

 

如果聪明,那一开始你就会意识到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伴侣这回事,等着这样一个人的到来乃是幼稚。有的人非常挑剔,把自己的期望值也放得很高,整个地球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些标准。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配偶应该拥有的品质其实对于一段成功的姻缘来说并不是必需的。

 

尤其是女性容易相信神话,认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她们完美的梦中情人,这个人--也只有这个人能让她们快乐。首先,能够让你相当幸福的潜在伴侣不止一个—只是每次体验都会不同。其次,如果你心持怀疑,将任何潜在的对象都与你心目中的幻象图片相对比,那你可能就剥夺了自己去经历与某位不一定有着完美的躯体或有声望的地位,但有着能够取悦你的大部分品质的人的令人愉快的情感关系的机会。

 

如果认为只有当一切都完美,也就是说,你们没有任何分歧,而你的伴侣身上也没有任何你不喜欢的事物,一段姻缘才能继续的话,这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错误的概念来自何方?可能是来自电视、电影或爱情小说。相信这样的神话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你拒绝一桩完美的婚姻,或者最终结束一段绝佳的姻缘。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毫无瑕疵,包括你本人在内—这是事实。因此,绝不会有人能够满足你所有的期望。不要徒劳地希望有一天你能找到一位王子或骑士--他将实现你的所有需求和愿望,所有时间都知道你心中所想,对你的问题有着所有答案,令人愉快,逗人高兴,以致你的生活将是一个永不结束的球。一位合适的伴侣将会满足你的许多需求,但不是所有。

 

 你准备好迎接一段亲密的关系了吗?

 

任何在考虑结婚的人都应该问问这个重要的问题。在一生中,有的时候我们是准备好了与另一个人在一起,还有的时候是最好保持独身。如果你在婚前持续地感到沮丧、空虚、不快乐、迷惘、没有自信,那你在婚后可能也会这样。如果认为一旦结婚,你的配偶就会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并清除你生活中的所有痛苦,这只是个幻想。如果你有严重或极端的感情问题,而指望你的配偶来处理它们,那这是不公平的。你的姻缘不会有好的结果--不是因为你们俩不匹配,而是因为你的情感是如此空虚、痛苦或受到困扰。你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独处,以治愈任何让你无法对爱和亲密作出回应的问题。如果:

1)你还没从前一段恋爱关系中完全恢复过来(可能还依附着前任伴侣或对前任伴侣持有大量怨恨之心)。

2)你的自尊心低到不可能去爱上另一个人(你可能不喜欢自己,或者认为你没什么能够献给一位伴侣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不会有人会想和你恋爱)。

3)你内心感到极度空虚贫乏,几乎无法找到任何情感(你可能无法或不愿谈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你是如此孤独、绝望和痛苦,除了极度的匮乏之外,你什么也给不出)。

4)你还有尚未解决的问题—仍然沉溺于对毒品、酒精、性生活或赌博。

 

当然了,这最后一点并不适用于奉献者,但它却是物质社会中许多关系破裂的原因。女孩不应该高出男孩许多,否则就会出现痛苦。这是一个有利于婚姻稳定幸福的重要原则:丈夫和妻子应该多多少少具有同等资格。在印度,自无可追溯的年代以来直到现在,这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则。印度教徒从三个方面来遵守它:

1)只有当新娘比新郎年轻时,印度父母才会允许这桩婚姻。

2)不允许低等阶层的男子娶一位高等阶层的女子。

3)来自富裕家庭的女孩从不会嫁给来自贫穷家庭的男孩。


圣人帕茹阿萨茹阿(Parashara)在他著名的星相书《侯茹阿经典》(Hora Sastra)中解释道:

    “当主人和仆人,或男子和女子都拥有同样的特质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会友善而稳定。如果双方的品质处于不同层面,便应确保新郎的品质高于妻子的品质,否则便会出现痛苦。新郎的特质如果高于新娘,主人的特质高于仆人,那就会有相互之间的友爱、尊重和快乐。即便是在阿达玛(adhama:最低等的或苏爪)和乌达希纳(udasina:中性或外夏)之间、乌达希纳和玛迪亚玛(中间或莎帝利)之间、以及玛迪亚玛和乌塔玛(uttama:优秀者或婆罗门)之间,也会有相互之间的友爱和快乐。”


    换言之,一对男女要快乐相处的话,他们便多多少少应该具有同等的资格。如果不是这样,那丈夫便应比妻子更为聪明、成熟、灵修更为进步或更有能力。这一原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所有男子天生都以自己的男性力气、技能和成就为傲。男子总是希望妻子尊敬他的能力和强壮。如果妻子尊敬他,他就会非常满足、受到鼓舞并而自豪。这种骄傲是很敏感的。男人无法容忍女子超过他们、小看他们、蔑视他们或漠不关心地对待他们。如果一位女子比她的丈夫远远更具备资格或能力,在物质和灵性上都比他更为杰出,他的男性自尊便会受到伤害,并以尖刻和易怒来回应。有的男子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气馁,还有的则会开始行为冷淡,缩进自己的壳里,以免受到进一步羞辱。无论如何,丈夫和妻子都不会快乐。男子会因为自己不断受到赞美的男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沮丧,妻子也会因为希望自己的丈夫比自己更高,因而可以依靠他来照顾和保护自己而变得不快乐。如果妻子始终在丈夫自己的行业击败了他,并且感到自己比他更好或更聪明,最终她会失去尊重。极端一点,一位无法忍受自己不如妻子的男子可能会试图打她,让她顺从,而一位不满足的妻子则会慢慢轻视丈夫,继而转向另一个男人。从这个角度看来,韦达经中关于一位高等阶层的女子绝不能嫁给一位低等阶层的男子的训示的确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原则!

 

这里的关键词是尊重。妻子在一些方面超过丈夫,丈夫在其它方面胜过妻子,这是常见且正常的。只有当妻子远远超过丈夫,因而根本就无法尊重他,那就会有问题了。我认识一些夫妻,妻子在很重要的方面优于丈夫,也显然是家里的主宰者,但因为丈夫本性柔和顺从,他并不介意被妻子控制。事实上,他喜欢这样。而妻子也喜欢这样!换言之,如果夫妻双方都能接受,那这个安排就没有问题。

 

要有好的婚姻,你们需要有相互的吸引、好的匹配度和彼此的承诺

 

这是做媒时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如果你和你的配偶要建立一段健康稳定的关系,那你们的婚姻就应包含这三个要素。一定得有相互的吸引,一定得有好的匹配度(身体方面、情感方面、智性和灵修方面),还一定得有相互的承诺。如果这些奠基石中缺少任何一项,你的婚姻生活就可能会摇晃,极端一点的话,甚至可能无法维持。

 

光是相爱并不足够。你和你的配偶可能彼此非常被吸引,但如果大部分方面都不匹配,那就无法制造一段总是和谐喜乐的配偶关系。事实上,最终你们会给彼此造成的痛苦多于快乐。而这份痛苦则会以争吵和不断的紧张的形式来拜访你们。如果夫妻差别太大,他们便无法在任何事物上达成一致。每当他想得到某样事物时,她却不想。而每当她想要某样事物时,他也不想要。这样,便不会有平静与和谐。即便有,也绝对持续不了多久。如果一段关系无法继续,这往往不是因为夫妻不相爱;它无法持续是因为其中一方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是因为他们太不一样。有的人相信,如果双方强烈被对方所吸引,这便能让他们克服所有的表面困难和性格差异。他们想:“我爱我的配偶,因此我们的差异没有关系。如果我格外努力,足够爱他(她),他就会成为我希望他成为的那个人。差异或有害行为(例如:不可靠、脾气可怕、不断唠叨、情感冷漠等)便会消失,他(或她)便会成为我希望他(她)成为的那个充满爱的人。然而,这是个大神话。你是无法改变你配偶的基本性格的,而所谓的爱情也不足够维持一段关系。彼此相爱是好的婚姻的基础,但要让一段婚姻持久并成长,这需要好的匹配度,还需要彼此的承诺。差异是有关系的—有时它刚好让你的关系有滋有味,但也经常会让这段关系变得令人不满足,甚至痛苦。

 

如果一点爱都没有,那也会有问题。夫妻双方可能会有很多共同点,但如果互相毫不吸引对方,那他们的婚姻可能就不会持久。有一天,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个他们真正受吸引的对象,爱上对方,并而离开婚姻配偶。至于承诺:如果你的配偶无法承诺,即便完全匹配,他(或她)也可能会突发奇想地打破婚姻。在所有这三个组成部分中,要让婚姻纽带不受影响,彼此的承诺是最为重要的。即便没有吸引,也没有匹配,但通过彼此的承诺,一段婚姻便能得以维持。这就是那种夫妻出于责任而留在一起的婚姻—只是为了孩子或因为害怕来自于社会的耻辱。当然了,这类关系不那么令人满足。如果你在考虑结婚,而且不希望通过培养对于痛苦的高度容忍力而保持婚姻不致破裂的话,你和你的监护人就得仔细检查如下问题:

1)我们是互相吸引吗?

2)我们在大部分方面都匹配吗?

3)我们双方都能作出承诺,并且没有严重的性格缺陷吗?


要对这些问题找到清楚的答案,有时还真难处理,而且可能要花大量时间—有时需要好多个月。事实上,你可能会意识到,光靠自己还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而星相就是在这里能够起到作用。如果一点吸引都没有,那你们的婚姻可能就不会有结果。

 

互相之间的吸引(“爱情”,“化学反应”)是一桩匹配的婚姻不可或缺的要素。这真的是一个常识,但也是在被安排婚姻社团中有时会被遗忘的一点。早在好几个世纪以前,印度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说:manonukulam  prathamamprashastam—在评估婚姻匹配度时的首要考虑就是看男孩和女孩是否喜欢对方。


 如果一对男女只是单方受到吸引,那这段关系便失去了平衡,且无法持续下去。更为依附的一方结果便会陷入痛苦,因为如果你不断试图获取配偶的爱,而对方却从不回应的话,那你是不可能快乐的。而一个人如果毫不被吸引,却仍是卷入这段关系的话,那他们就容易出现婚姻不贞的现象。经过不断地忽略或拒绝配偶而数星期、数月、数年伤害他(她)们后,他们可能突然强烈受到另外的人的吸引,从而卷入一桩婚外恋。不幸的是,我们在奎师那知觉运动中已经见过这类例子。因此,跟一个毫不吸引你的人结婚,这通常是不明智的。在益世康这样的灵性社团通常并不强调这一点,因为配偶间的相互依附会将人的注意力从灵修中分散开来。然而,从物质角度看来,夫妻之间的真诚依附是很好的,因为即便在艰难时刻,这份爱还是会像强力胶般将他们绑在一起。

 

慢慢培养起来的吸引可能比即时吸引更为真实

 

如果只是因为你没有疯狂地一见钟情,便急忙断定一个人“不适合你”,这就大错特错了。随着更为亲密地认识一个人,互相培养起深刻的精神与情感共鸣可能会渐渐揭示出来,这可能也会点燃躯体层面的吸引。大部分人都认为,如果一段关系一开始就是激动人心的“一见钟情”,这才会是好的关系。他们相信,与自己的梦中情人的第一次见面应该如触电般强烈。这才可能是“真爱”。尤其是女性,她们秘密地梦想着那迷人的一刻,她们可以看进某人的眼睛,立即就确信无疑,这是她们终生情投意合的伴侣。她们将爱等同于强烈的情感、激情、畏惧失去和抛弃、极度的大起大落。如果一段关系没有这些因素,她们便会认为这太过平静,因而不够好。

 

然而,当你跟某人初次见面就体验到强烈的化学反应,这是躯体层面的激情,而不是爱。而你有可能即将和一个与你并不相配的人进入关系。要认识并建立真正的爱是需要时间的。对某人的初次印象并不足以决定他(她)是否会是一个健康合适的伴侣。你需要时间去发现他们的真实品性,而并不只是看他们的外貌。因此,不要因为没有一见钟“色”而一概而论,拒绝一桩婚事。耐心一点。即便某人在一开始看起来并不辉煌,但你可能会找到真正的精神和情感和谐。

 

但允许花点时间来培养相互的吸引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和一位长相一点不讨你喜欢的人结婚。如果你和你的配偶频繁接触后仍是一点都不相互吸引,那可能过段时间后你们也不会培养起这种情感。我知道有几桩婚姻,因为毫无吸引或者只是单方吸引而破裂。例如,一名丈夫对妻子一点吸引都没有,甚至结婚八年后他的情感也没发生变化,所以他对生孩子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当他妻子终于发现自己的丈夫根本从来都没喜欢过她时,她便托庇于另一名男子。这桩婚姻是由庙长安排的,但双方都曾表示过疑问和不情愿。那结论就是,如果男女双方或一方表现出不情愿或反感,那庙长或父母就绝不要安排这桩婚事。这在一些孩子高度遵守纪律、顺从并尊敬父母的文化中很罕有的一些情况下是可能的,但一般的规则是:要令婚姻令人满意,那至少得有一定程度的“化学反应”。

 

小心被色欲蒙住了眼睛:强烈的躯体吸引可能让你认为一段关系比真实状况更为深刻

 

完全建立在躯体吸引的基础上而与某人一起可能一样危险:如果你只是因为被某人好看的外表强烈吸引而选择他(她)为配偶,那有一天你可能或觉醒过来,自己原来选择了一个与你毫无共同点、无法欣赏甚至都不喜欢的伴侣。完全沉醉于你们之间强烈的(性)化学反应后,你可能会认为这种连接比其真实状况更为深刻。你可能会在脑子里建立一段幻象的关系,梦想着和这个人在一切生活会多么美好,与此同时却完全忽略了现实。一个外表看似完美绝妙的人可能有着特定的性格缺陷,以致要与他们平静生活几乎不可能(过后再多谈细节)。前面几天可能会非常好,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你们会因每一件事而发生争吵,互相有很多不喜欢的地方。如果你都根本没法和某人和平舒服相处,那疯狂地被他(她)的外貌吸引又有什么用处呢?一对男女可能相爱得昏天黑地,但他们的气质、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都有天壤之别,那他们就根本不会达成任何一致,并而不断地相互激怒。因此,要小心别被色欲蒙住了双眼。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疯狂地爱上对方,接下去几个星期之后就结婚了,那你可能冒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掉入了什么境况。有时这样开始的婚姻能够持续,但只有当双方在其它方面也匹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要有好的婚姻,你们得有整体上的匹配。也就是说,你们不仅需要躯体上的吸引,还要有精神、情感和灵性上的共鸣。吸引和匹配两者都缺一不可。大部分离婚的夫妻一开始的确是“爱”他们的配偶,但到了后来,双方观点、兴趣和习惯或某个特定的性格缺陷造成了极大的紧张、沮丧和苦涩,以致所谓的爱情最终烟消云散,夫妻双方于是同意分开。

 

匹配便意味着大部分方面应该是类似的

 

一段恋爱关系只有当相爱的双方匹配才能和谐、健康,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匹配便意味着有许多共同的兴趣、信念、品味和价值观。换言之,匹配便意味着在大部分方面都应该是类似的。这并不是说双方都必须在每件事上达成一致,或必须得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但如果太多的差异超过了一个度,以致造成太多紧张,那就不可能保持和谐的关系了。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似的,因此,也就没有完全匹配的夫妻。但你们的躯体、情感、智性和灵修越是相似,你们就会相处得越好,而你们也就会感到越加充实。哪怕是匹配度超过80%的配偶之间也会有一两个问题区,你和配偶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不同,那这就将是你们发生冲突最多的地方。这些差异可能给你们的关系带来调剂,并且提供成长的机会(高度活跃的人可以向他更为缓慢、安静和内省的配偶学习变得更为周全和敏感;另一方面,谨慎的那一方则可能需要学习如何变得更加善于表达,行动更为果断、愿冒更多风险)。但是如果一段关系有三、四个主要冲突区,那你们就不会互相学习更多了—你们会不断争斗!

 

 在一段真正适合的关系中,配偶双方在大部分方面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都是相似的,但同时又仍然保持一定的个体性。随着时光推移,那些终生厮守的夫妻的两个个体会慢慢融而为一。匹配的夫妻随着岁月增加,他们的外貌、兴趣和生活方式都会越来越相似。很多夫妻甚至开始长相都类似起来!

 

一些揭示真相的匹配数据长期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跟与自己属于同一种族、同一宗教、在魅力和教育方面也多多少少平等的终生伴侣一起感到最为舒服。换言之,你可能梦想跟一位美得令人神魂颠倒的男子或女子结婚,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跟一位跟你一样漂亮的人结婚,你可能会更为快乐。数据表明,离婚的风险直接随着年龄、种族背景、宗教与政治信念、智力、社会地位、职业和爱好之间的差异而递加。离婚率最高的婚姻是跨宗教的夫妻。十多岁的夫妻的离婚率是其他夫妻的两倍。


躯体上的匹配

 

有一个简单但很可靠的经验法则教我们辨别两个人是否匹配:如果男女双方同样迷人、同样的身材,那他们就很可能有好的匹配度。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过于简单,但其实不然。阿瑜韦达智慧告诉我们,气质相似的个体因为有着相似的情感、态度以及同样的性取向,因此婚姻成功率更高。两个气质相似的个体直觉便能理解配偶的爱憎—因为他们自己也受到同样力量的驱使。他们甚至会喜欢类似的食物!

 

因此,评估匹配度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他们的体型:理想情况下,瘦弱的人(瓦塔[vata]或风型人)应该和另一个瘦弱的人结婚。中等身材、感情炙热的人(琵塔[pita]或火型人)应该和另一个热情澎湃的人结婚。而体格强健的人(卡发[kapha]或土型人)则应该和类似健壮的人结婚。不幸的是,人们并不总是清晰地属于同一范畴,于是要判断其匹配度也就不那么容易(许多人都是混合型的—火风型、土风型或土火风型)。无论如何,其原则是:细微的差异可以造成互补。但总的规则是,两个人越像越好。

 

跟体型相同的人结婚有一个缺点:同样气质的人有相似的缺陷,容易相互加强其本质上的弱点。风型人容易恐惧、紧张、精神恍惚。火型人可能专横易怒,土型人则是单调无生气。如果两个精神恍惚、杂乱无章的风型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家有可能就是乱七八糟;两个感情炙热的火型人可能会互相拔光对方的头发。而两个慢性子土型人则可能生活在一起多年都没有或很少交流。换言之,跟一个气质相似的人结婚也容易制造出另一系列问题。但这比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一起所造成的压力和紧张容易忍受一些。也就是说,俗话说,“异性相吸”,但谈到长期的匹配,我们还是应该更加注重“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