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采菊东篱630 2017-06-23

今天再来介绍另一位眉山历史名人——以笃孝和感天动地的《陈情表》而名传千古的李密的故乡。
    眉山市彭山县,自古誉为“忠孝之邦”,“忠”讲的是张纲,“孝”指的就是李密。下图是彭山县城区彭祖大道旁的雕塑——忠孝之邦。立者张纲,侍奉祖母者是李密。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关于李密,在博文《眉山历史人物图注(9)——李密》里已作了详细介绍,今天就到李密老家——彭山县保胜乡去看看。
    保胜乡位于彭山县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这里虽然是一个丘区农业乡,但据说矿藏资源丰富,有天然气、页岩、红石、矿泉水和芒硝等。
    李密故里在保胜乡西南约7公里的龙安村。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与这个小村擦肩而过,这里四面环山,九峰罗列。该村之所以叫龙安村,是因为这里有一座龙门寺。而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走到龙安村村口,便可看见龙门寺。在丛生的杂草中,我们找到了龙门寺山门。

    龙门寺天王殿基本已废,但里面仍有弥勒佛像和金刚。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奇怪的是,龙门寺有两座大雄宝殿,而且分别在公路两边。右边的大雄宝殿估计是新建的,但殿前的桢楠树和黄桷树却是百年参天大树。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左边的大雄宝殿,原来应该没有殿,但却有唐代摩崖造像。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殿门外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刻着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据说,在祖母百年之后复归仕途的李密,任太守期间,在自己的故里,主持修建了这座寺庙。
    但事实是,龙门寺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后不幸被毁,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颁发圣旨,龙门寺得以再次重建。据说,那时的龙门寺,八座寺庙连起一个群落,气势磅礴。后来,寺庙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再次遭遇毁灭的厄运,庙里的佛像也惨遭摧毁。直到上世纪80年代,龙门寺仅剩一尊失去了双手的释迦牟尼石刻孤独地坐在那里,现在的寺庙是1994年才重新修建的。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左边的大雄宝殿,依山而建,在22米长的岩壁上,有唐代摩崖造像10龛,共计佛像60多尊,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像头部及双手有的在“文革”中被毁,有的风化。其中,第二龛为长方平顶敞口龛,内列三菩萨二供养,像高1.63米,全部是半立雕。正中者刻宝珠形头光,身着左旋通肩纱衣,腰束带,下着长裙,衣纹流畅,体态潇洒。左右两菩萨,身着圆领通肩纱衣,腰系带,饰华丽璎珞,长裙曳地,薄纱透体,肌肉丰满。此龛被选入《中国石窟艺术》(海外版)。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第四龛是长方平顶敞口龛,内刻一弥勒座像。通高5.85米,胸宽2.65米,着双领下垂佛衣,斜披袈裟,袒胸束腰,左手抚于膝,右臂上举,赤足。龛左右有小佛,风化严重。其余还有舍利、小佛等,每龛内大小多少不等。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在弥勒座像右侧,有一石洞,洞口只有30公分大,但其洞幽深,洞内四壁呈鳞甲状,十分奇特。据说六里开外的眉山东坡区某村一处烧火,烟却从这龙洞口冒出来。当地传说,这是上古时一条龙的栖居处。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在殿前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竖立着李密像。据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但现己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毁去。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绕到殿右,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右翼山崖上 “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以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就是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源远流长,催人泪下的《陈情表》让李密以孝行扬名天下,得享“天下第一孝”的美名。这个“孝”字,高4.9米、宽3.3米,取意“事久见人心,三三见九,九九长寿。”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在这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之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他的《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千古绝唱《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婉转凄侧,真情沛然,被后人誉为“千古散文绝唱”,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其人性光芒、孝思功用、文化魅力,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名篇,并成就其在中华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李密字)《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这是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漫步于绝壁之下,静静观赏《陈情表》和李密的事迹,感受中国书法、壁画的无穷魅力,感悟中华孝文化,正所谓山是一幅画,画是—部书,书是—部动人的故事,而故事则是—曲千古传颂的“孝”之歌。

[转载]彭山保胜:李密故里龙门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