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万章谈书画鉴定三要点:好记性、熟悉美术史、多看作品 |《艺术市场》创刊15周年系列报道

 昵称33029374 2017-06-23

口述/王端廷 采访/本刊记者 陆静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10年前,我就认识《艺术市场》这本杂志了。当时有一名编辑向我约稿,后来断断续续地从不同渠道对这本杂志有了了解。我觉得《艺术市场》杂志的定位是报道艺术市场最新动态,分析艺术市场现状,预测艺术市场走向,提供专业艺术品鉴赏知识,交流艺术品收藏心得,是一本比较接地气的杂志,这是我对《艺术市场》初步的印象。

我从1992年起,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从事明清书画鉴藏与研究、美术评论、出版、教学及展览策划等工作。直至2013年7月调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东工作了20余年,有近10年时间跟随苏庚春先生学习书画鉴定。

开始跟随苏老学习鉴定时,他便对我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有好的记忆力,如没有好的记忆力,那一定学不会,这是个根本,沾事则忘,那就学不了鉴定。第二,要熟悉中国美术史,同时也要熟悉历代有名的书画家,这是学习书画鉴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一个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人是无从谈书画鉴定的。第三,要多看作品,真假好坏都得看,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学习书画鉴定所必须的外在条件。古往今来,但凡具有鉴定法眼者,大多过眼书画无数,从而练就慧眼。

艺术品鉴定与学术研究、艺术市场有很大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我与苏老一起到北京某拍卖公司,想要征集明代宫廷画家何浩的《万壑松风图》。这件作品从品相、质地、画风和时代气息来看都是典型的明代作品,而何浩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目前知道的另一件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并且经过清宫的《石渠宝笈》鉴藏过。所以,当这件作品一出现在市场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兴奋,苏老和我经过鉴定后一致认为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何浩。然而,很遗憾的是当时我们由于经费有限,最终和这件作品失之交臂。若干年以后,苏老已经去世了,这件作品又出现在北京的一家拍卖行,但是价格已翻了10倍之多。我就跟领导提出想把这件作品拍回来,领导同意后,我们就跟其他竞拍者联系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放弃购买,最后我们只花了比估价高出一点,即不到100万元的价格把它买下来,这件作品最终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朱万章为本刊题字

早期艺术品市场从鉴定方面来讲。首先,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一些。那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旧仿的比较多,最近这几年新仿的作品增加了,高科技做假是指用电脑扫描放大后用水墨喷绘,相当于比较高端的印刷品,这种作品我们现在通过肉眼无法区分,只能通过仪器进行鉴定。

我曾经在一家拍卖行预展看到一件李可染的作品,这件作品非常“开门”,一看就是真的。因为放在镜框里,大家都没太留意,但后来才听说原来这件作品是件印刷品。印刷品从民国时期就有,但是在那个时候技术没这么发达,造假的水平没现在这么高,还可以用肉眼看出真伪。真正比较难以鉴别的是最近这十几年以来出现的用喷绘的方式进行印刷的作品,要通过仪器才能鉴别出来。在制作时,对着一幅原画,原大扫描,电脑调色,按照电脑的程序进行喷绘,直接把墨喷在宣纸上,一样有层次感,但就是没有灵气,比较呆板。高科技造假愈演愈烈,这对我们传统的目鉴提出了挑战。

但凡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书画家作品,都有作伪现象。早期的艺术品市场有一定的地域性,现在信息的发展、物流越来越发达,这种地域性越来越不明显了。比如,在北京你能碰到广东的假货,在广东也能碰到上海的假货,所以这种地域性的作伪并不明显。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像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广东、杭州、南京等地书画作伪比较严重。以天津为重灾区,晚清民国以来其书画作伪一直就非常繁荣。我曾经见过一位画家模仿齐白石的作品非常逼真,当场就可以画出一幅,但是细看还是能看出来,如果不是特别懂行的人便容易“打眼”。

然而,收藏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以广东和北京为例,广东的艺术品市场会有一些大名头的书画家作品出现,但是更多的还是以地域性的为主。比如,岭南地区的书画家作品占优势,而且广东地区的很多收藏家有一些偏好,就是收藏地方性的名头,比如关山月、黎雄才,更早时期的高剑父、高奇峰等。

到了北京以后,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很强的一个城市,所以说在北京既有收藏全国性的名家的一些收藏家,也会有一些收藏地域性的,各个品类的收藏家都有,分工非常细,很多大的收藏家聚集在北京,这里的市场也相对更为广阔。

艺术品市场在2000年以前一直是不温不火,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我记得在90年代中后期我的一位朋友花20多万元买了一件傅抱石的山水作品,当时人们都觉得他亏了,可是不到10年的时间,这件作品就卖到了2000多万元,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通过这个事件能看出艺术品市场一下就火起来了,大概从2003年一直火到2013年。现在并不是说不火,只不过是比较温和了,属于调整期。现在再想20多万元买一件傅抱石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至少要几百万元,大件的作品可能卖到千万元甚至过亿,已经无法回到2003年那时的状态了,这与房地产市场是一样的道理。大名家的作品永远都是不倒翁,中小名家的作品此起彼伏,随市场的变化波动非常大,还有假货防不胜防。但凡出现了一件生货,没怎么露过面,过不了多久便在很多小拍卖行出现了“双胞胎”作品,这需要大家练就火眼金睛才能辨识。

原标题:书画鉴定要练就火眼金睛

| 版面编辑:卢展  微信编辑:尧雨 |

·近期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