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天性与物性》

 野之老 2017-06-23
中国哲学中的“性”一般指的是“人性”、“天性”与“物性”。自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后,关于“性”的来源、内容、性质,以及“性”与人的本质等问题,历来都是各家异说,纷纭复杂。

在“性”的来源上,《孟子-告子上》提出了“生之谓性”之观点。战国末期的荀子在其《荀子-正名》中对此发挥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即认为,“性”是生而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学,不可事”的。《礼记-中庸》中也提出了“天命即谓性”之观点。

而东汉的王充则提出了“性由气禀”之观点。其在《论衡-率性》中说:“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

北宋的二程对此发挥说:“天之赋予谓之命,禀之在我谓之性。”(《遗书》卷六)及程颐所说的“在天为命,在人为性。”(《遗书》卷十八)这里二程认为,“性”即天之禀命如此,故称为“天命之性”。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提出了“习成而性与成”之观点。他在肯定人有“初命”之性即“先天之性”的同时,又强调人亦有“后天之性”。其在《读四书大全说》卷八中说:“先天之性天成之,后天之性习成之也。”即认为,“后天之性”是“因乎习之所贯”而“自取自用”所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