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点翠”:舆论漩涡中的非遗传承与动物保护

 昵称21660266 2017-06-23


有意思的是,点翠多次引发争议,前几次是因为电视剧,后来是因为有关非遗技艺传承。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很久之前也转载过与点翠及点翠替代品烧蓝相关的文章,见《点翠制作的工艺》、《烧蓝及其工艺介绍》。正好趁着之前小动物首饰的文《爱萌之心,人皆有之!古人首饰盒里的小动物也太可爱了吧》聊一下点翠的话题,反正之前也没有专门写过。


热点晚成:走入民众视野的“点翠”


印象里以及查网络记录,在网络时代“点翠”第一次引发全民性讨论竟然是因为TVB的热播剧《宫心计》。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一集,就以“点翠”工艺为戏剧冲突点,串联起多个人物的角色身份和性格,并预示了全剧的发展走向,不可谓不重要。


△ 《宫心计》第一集的倒叙部分


结果这只名为“凤凰朝日”的簪子从设计到成品都十分值得吐槽!


△ 《宫心计》截屏


从台词上来说,并没有和“点翠”工艺有矛盾的地方,但是从道具上来看,就会令人大吃一惊!道具师应该只是从点翠是用羽毛制作这点出发,望文生义了,而对点翠本身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好好的点翠工艺,彻底变成了一只五颜六色的鸡毛掸子,闹了好大一个笑话!


△ 清宫旧藏点翠首饰


“点翠”本身并不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工艺话题中心,至少我找资料的时候,2010年以前关于点翠的少之又少。让点翠卷入话题中心的是京剧演员刘桂娟晒的“天价点翠头面”,以及她后来所说的一些话更是推波助澜。这件事有多火呢?我摆一下相关搜索指数给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 百度搜索指数

△ 360搜索指数


相对于平淡到几乎贴地而走的点翠关注度,刘桂娟当时就是平地起惊雷的震撼力啊!


头面争议:并非动物保护惹的祸


其实出于对翠鸟的爱护而对刘桂娟言行产生争议的人反而是少数,因为对于点翠本身的认知至今仍然有很大的误区,比如点翠并不活拔翠鸟的羽毛,翠鸟是死是活对于点翠最后品质影响也不大。


很多人是基于对刘桂娟言行本身的傲慢产生反感的,她成为了许多戏曲行当甚至是其他很多领域里滥用国家资源,扭头又对贡献国家资源的普通群众进行歧视侮辱的一个缩影。


△ 刘桂娟微博截图(原微博已经删除了)


知乎上有人说得很清楚,戏曲演员为什么梦想点翠,因为它贵,贵就是一个戏曲演员成为“角儿”的证明。行头本来不分贵贱,有些人穿着T恤清唱几句就美得不得了,有个人周身珠翠也就是那样子而已。


毕竟我们看得是戏的玩意儿,不是脑袋上的玩意儿。有出息的角儿,都忙着跟自己过不去,没空跟鸟过不去。

——微博@三中三影


至于把锅甩给国家,说是国家给钱剧团、剧团买了给自己戴,更是丑陋无比!国家给钱剧团,是为了保护当时很多已经快活不下去传统戏曲,大剧团有钱可以挥霍,就像官员有权可以横行一样,要知耻、要知罪!更何况,我国如今都不见得多富,十几年前的钱更是老百姓勒紧裤腰带出来的,一个恰巧沾了光的人,凭什么反过来骂群众是啥子?是买不起又不懂得的白痴?


△ 京剧旦角妆扮

△ 戏曲店绸头面……剧场那么远,分得清楚才怪呢!


所以刘桂娟这件事其实不仅仅是什么动物爱好者、鸟类保护者对她群起而驳之,更在于她自己的言行过于挑战一般人善良尊法的普世价值了。这是当时很多媒体所忽视或避讳的,而把事情转到了动物保护上,同样也是后来为何此类事件不能像刘桂娟一样“大爆”的原因。


正本清源:点翠历史中的真真假假


从动物保护方面看,点翠本身与动物保护的矛盾点根本不在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活拔翠鸟毛这件事上。


△ 普通翠鸟(←这是翠鸟的品种名字),王学进摄影


很多人对于自己所热爱和所反对的事儿上会极尽夸大,然后将温和阐述事实的人视作叛徒。作为一个写公众号文章经常要涉足这些部分的狐,对此甚有体会。一件事的目标是合理的,不等于诉求的理据也是对的,相对的,目标往往就那么几个,最后打败你的恰恰是理据的错漏。


点翠所用的翠鸟至少在宋代已经是奢华的代名词,这同时也说明其稀少难得。不过宋代所用的量词是“只”,鉴于翠鸟的习性,这些朝贡的应该早已是死鸟了。到了明清时期,贸易和朝贡的改为了“翠鸟皮”了,那也得是死鸟皮啊!


△ 普通翠鸟


“翠鸟皮”有多贵呢?我们就可以理解刘桂娟所以为的80只翠鸟根本就不是一点点了!按照明代《东西洋考》里记载万历四十三年的“翠鸟皮四十税银五分”换算,2.7张翠鸟皮顶一张虎豹皮,2.4张獭皮顶一张翠鸟皮,10.4斤鹿角顶一张翠鸟皮……这是在点翠还不被推崇的晚明,到了清代点翠使用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对于物种的打击更甚了。


△ 某宝上非法售卖的翠鸟羽毛,论根卖


使用翠羽作为装饰的历史根据记载是很长的,但是是否都是使用翠鸟,是否都用作了首饰,是否都采用了点翠工艺,则是需要打个疑问的。很多人对于服饰史的理解偏差往往就是将这些疑问都简单粗暴地画了等号。从实物证据看,在衣服上缀以羽毛的历史更长一些,宋代“禁铺翠”出台背景之一的“(永庆)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故事里很有可能就是这种。


△ 马王堆出土 羽毛贴花绢


而如今的点翠作为细金银加工的辅助工艺,它本身的地位应该比肩烧蓝的,烧蓝也曾代替过翠鸟资源枯竭下的点翠,原因就是烧蓝不仅不需要翠羽,而且更耐用。点翠的羽毛是粘上去的,我们只要留意@故宫博物院 微博发出来的图片,上面的点翠多少都是有剥落的,这些被发出来的图片往往已经是清宫旧藏里品相较好的了,可见点翠本身是不太耐用的。


△ 清宫旧藏的点翠首饰,露出金属色的都是脱落的


风头浪尖:动物保护还是非遗传承?


关于很多人争议的点翠是不是非遗那么就更好理解了,它是一种辅助工艺,且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申请非遗的时候自然不会想到它。国家级非遗里有一个叫做“花丝镶嵌”,其中镶嵌就可以延伸到使用翠羽,但是它不是点翠成为国家级非遗的证据。目前只有“北京点翠”作为了北京市级非遗在2014年入选名录,值得玩味的是,“北京点翠”竟然没有作为“传统技艺”这个类别入选,而是“传统美术”。


△ 《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2北京文化论坛文集》截图

△ 北京点翠传承人肖广春


那么点翠的技艺传承和翠鸟保护之间真的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么?我个人觉得是没有的,与商业价值之间到底可能有一点。


传统里有很多是与动物有关的,比如吃狗肉、耍猴戏等等,这里的狗和猴是组成这项传统的基石,你要换成吃猴肉、耍狗戏就成为了别的项目了。但是点翠的技艺本身是一种将鸟类羽毛镶嵌的金银细工,在材料匮乏下,采用染色鹅毛或别的鸟类羽毛是不影响技艺本身的掌握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贴鹅毛比贴翠羽更难或更简单。


△ 某宝上售卖的染色鹅毛,有很多颜色

△ 染色鹅毛制作的仿点翠,图源见水印


而且,所谓的点翠失传,也只是停止了使用翠羽为原料的制作。而点翠的替代品、无论是染色鹅毛还是点绸,都一直有在延续的。


所以,作为技艺本身的功能传承上,点翠和翠鸟保护一点矛盾点也没有!


很多人强调点翠保护还在于翠羽的光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问题出发,那么翠羽就只能使用普通翠鸟(←这是一种翠鸟种类的名字),连白胸翡翠(←这是另一种翠鸟种类的名字)都不能能代替,因为独一无二嘛!从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这一理论出发,其实染色鹅毛也是独一无二的哟。


△ 普通翠鸟

△ 白胸翡翠


其次就是翠羽的无可比拟,是不是使用别的羽毛带来的效果就不如普通翠鸟。这虽然如审美一般是主观的,但是一千多年大家都没找出更好的鸟,至少说明它的羽毛之美的确远高于水准。所以我一直觉得,追捧点翠之美是无可厚非的,追捧点翠的美和力求保护翠鸟本身也不矛盾。喜欢,但是不消费,明白界限即可。


我知道我国目前在处于养狗都要被骂为啥不把钱拿去捐款的阶段,很多人也觉得翠鸟一个物种的灭绝与人类文化保护之间当然是后者重要了!但是,动物其实是jenga积木,每灭绝一个物种就是抽掉一条,而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刚开始抽,而是到了抽无可抽,最后倒下的时候不会独独避开人类的。更何况,点翠之于人类文化,还没那么重要,且前面已经论证了,改用其他羽毛对点翠技艺传承也没有影响。


△ jenga积木


点翠作为一种辅助工艺,比其他如珐琅等辅助工艺更被热推的原因和前面刘桂娟等人热捧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贵!我们国家的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消费上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判断,所以他们会听信“一寸缂丝一寸金”去买卖得高价粗制缂丝制品,相比这些,点翠倒也是真的稀罕、并且在目前普通翠鸟物种现状下,几乎可以算不可再生资源了,尤其是老翠,仅剩几根羽毛在上头,都要小心翼翼藏好了。


△ 清宫旧藏的点翠首饰,露出金属色的都是脱落的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