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四画僧”之石涛,身在佛门,心却在凡尘

 lj0279 2017-06-23
2017-06-22

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16岁开始云游四方,于康熙五年(1666)来到安徽宣城,往返宣城、黄山和太平,与徽派画家梅清等人来往密切,早早就表现出对传统的“南北宗论”理论的轻蔑态度。期间他数次登抵黄山,大喊“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的口号。

他倡导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而不是一味仿古,《搜尽奇峰打草稿》中的奇峰怪石,古木飞瀑,都是他北游时所见之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幅画水墨淋漓、苔点繁密,气势磅礴,就像卷后潘季彤在题跋中所评价,“一开卷如宝剑出鞘,令观者为心惊魄动”。

石涛虽是明朝宗室后裔,但明亡时还只是一个孩子,等家国的概念在他心中生根成熟,大明王朝早已滚滚而去。他身在佛门,心却在凡尘,晚年还写了一部《北游集》,内容不外乎炫耀自己在皇家之地的风光,引发佛门众人极度不满,被称作“佛门巨滑”。面对佛家的宗派之争,他干脆脱下僧衣,穿上一身道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