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浙沿海现毒赤潮,有关部门警示:近期慎食贝壳类海产品

 温州情_丁乙 2017-06-23

腾讯网【温州情】公众平台

山水禀赋 滨海情怀

记录温州

欢迎您的访问 关注即可订阅




   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官网2017年06月20日信息,“宁波象山海域发现有毒赤潮”。另据温州日报等媒体报道,福建泉州海域,我市平阳南麂海域及苍南零星海域也有赤潮出现,目前整体情况已趋稳减弱。

  由于各地水产品交易是大流通的,其他沿海城市的贝类等海产品也会进入温州市场。为此,温州海洋与渔业局6月20日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市民期慎食贝壳类海产品,禁食织纹螺。



    为帮助读者了解沿海赤潮危害,本公号特摘要发布地理专业人士天竺国卿的文章,欢迎阅读。


海洋里的“雾霾”——赤潮(摘要)





    大气污染和河水污染加剧的同时,海洋污染也日趋严重。海洋污染最重要的是油污染,其次就是有机物污染。人类向海洋大量排放富含有机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废水,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类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会大大增加,海水就产生富营养化,海洋藻类就爆发性地繁殖,海水出现红色或褐色,导致鱼虾生物大批缺氧死亡和中毒死亡,这种海洋灾难就是赤潮。




    赤潮发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海水温度升高是赤潮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所以赤潮多发生在春末夏初,而冬季就销声匿迹了;而且渤海和黄海的水温较低,赤潮较少见,东海发生频度最高。其次,海水盐度变化也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另一原因,海水盐度较低,在15‰~21.6‰时,为赤潮生物提供了诱发条件。此外,河流径流、海水上升流、水团或洋流的交汇作用等,都能造成海水高度富营养化而爆发赤潮。监测资料表明,赤潮多发生在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潮流缓慢,封闭海湾等海域环境。





   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使海水中有机营养物质富集,导致近海和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这是赤潮爆发最主要的人为原因。另外,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来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在海水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投饵量偏大,残存量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水域每天需要排换海水,大量养殖污水排入海中,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海运业的发展促使外来有害赤潮生物种类的播迁,全球气候变暖也促使赤潮的频繁发生。






    赤潮是一种世界性公害,不仅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而且使贝类和鱼虾缺氧而窒息死亡。有些赤潮藻类还能分泌毒素,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死亡,毒素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赤潮后期,藻类大量死亡,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更造成鱼虾和贝类窒息或中毒而大量死亡,其危害更趋严重。




    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是指漂浮在海水中的微藻,个体极小,繁殖速度极快。中国赤潮的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其中甲藻类32种,硅藻类24种,蓝藻类3种,金藻类l种,隐藻类2种,原生动物1种。但在各地监测记载的赤潮生物只有25种,其余38种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也就是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只有它们爆发性繁殖的时候才出现危害。

    黄海和渤海的主要赤潮生物为夜光藻、海洋卡盾藻、赤潮异湾藻等; 温州赤潮的优势种类主要是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具齿原甲藻等,其次是细束毛藻、红束毛藻、角藻、环沟藻等; 福建与广东的赤潮海藻主要是亚历山大藻、米氏凯伦藻、倒卵形鳍藻、海洋卡盾藻、赤潮异湾藻、球形棕囊藻等。赤潮生物分为有毒、无毒两类,有毒性的是米氏凯伦藻、棕囊藻等,无毒性的是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夜光藻等。



 △各种赤潮生物的形状图片


    天竺国卿在此提醒各位,倘若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赤潮信息中指明是有毒性赤潮,那你一定要按“消费警示”去做。


撰文:天竺国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