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问答

 大愚若智9999 2017-06-24

曾出现10位博士反对于丹的事儿,也有大学学者发文批评于丹,于丹的争议是文化精粹主义跟大众文化娱乐的冲突。

最让学者们恼火的是于丹对经典曲解误读,精粹主义者们担心于丹的节目对文化经典产生危害,有学者直指其危害大,积弊深,正本清源难。

以百家讲坛的节目为例,于丹论语心得,不是讲论语的智慧思想,而是通过摘引论语句子,来佐证自己想要表达的“处世哲学”,这些处世哲学多是心灵鸡汤,于丹甚至为了让心灵鸡汤自圆其说,而去曲解论语的话语。

我印象中有一集关于《处世之道》的节目,于丹先直接引用论语的小故事,说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宰我问孔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于丹解释这段话说,说有一个贤能的人掉进井里,我跟着一块跳进去吗?孔子回答,为什么要跳进去呢,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尺度,把握好分寸。

我觉得很奇怪,于丹直接断章截取这么一段,观众不觉的突兀吗?学生宰我为什么要问这么一个奇了怪的问题?之前发生过什么,孔子的回答是在说做人的分寸和尺度问题吗?

后来我了解到,大概有这样一条逻辑线索,孔子上课时宣教仁的概念,学生问什么是仁?子曰,仁者爱人,学生问怎么成为仁者,子曰,里人为美,择不处仁,焉的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要选择与君子相处,向君子学习,见贤思齐,所以有后来的孟母三迁,都是讲了一条非常可行的修养仁德的路径。这时学生宰我问孔子,仁者掉进井里,我跟着一块儿跳下去吗?孔子很生气,说为什么你要跳下去?跟仁者相处是学习仁德的方法,但绝对不是目的,如果只是表面上为了相处而亲近仁者,忘记了根本目的是修为仁德,这就太愚蠢了,所以君子可欺也,不可惘也。也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有道理的,符合逻辑的话语欺骗,但绝对不能被没有道理的话语愚弄。想跟井中君子相处,可以把他捞上来,而不是傻傻的跳进去。

这个逻辑线跟于丹的断章取义不太吻合,也跟处世之道中的做人的尺度和分寸想去甚远,所以文化精粹主义者反对于丹曲解经典,误读经典,她不是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宣扬个人的心灵鸡汤和做人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