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下酒》147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欧阳夏傑 2022-11-04 发布于甘肃

《论语下酒》147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论语下酒》147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陶渊明饮酒诗,真是有一番风味,这是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孤鸟失意,离群栖居,暮色苍茫,鸣声叫悲。君子仁人遇陷遇欺,仁心不灭,我心依旧,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论语》对此情景有所描述——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宰我就是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论语下酒》147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善于提问,甚至经常要提出一些“两难推论”式的问题,敢于从正面直接质问孔子学说,并提出异议。你看,这里宰我又给孔子出了个尖锐的问题:“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什么意思?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孔老师你老叫我们求仁,现在这个仁就在水井里,你这仁者会不会跳入井里去求仁?另外一种说法是将“仁”当作“人”来理解。有人掉进井里了,你这仁者会不会立刻跳到那个井里头去救他?

当然,宰我的问题有陷阱。一方面,仁在水井中,你根本求不到,这样在井中求仁,有意义吗?另一方面,人在井中,事实未清,茫然跳井救人,你不怕遭人欺骗、遭人陷害吗?你如不救,那岂不是违背仁人道德吗?宰我的问题尖锐,这是他信道不笃的表现。如果是颜回这样的人,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宰我的狡黠之问,反映了他的心里有疑虑,还没有断疑生信,因而也不能去力行。用现代的话来说,宰我的信念不坚定,理想模糊,疑虑多重,实践不力。

如果一个人对于道没有信心,他很难成就。信心是行道的推动力,它能长养功德、长养善根。宰我对于仁没有足够的信心,他有忧虑:假如我一味的去行仁,做仁德之事,我遭陷害怎么办?这是宰我的言下之意。针对宰我的刁钻问题,孔子坦然回答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第一层意思是,“君子可逝,不可陷”。这个“逝”,就是使之往救。有个人掉到井里了,君子肯定要去救,因为这是君子内心使然。见义勇为,君子本色。但是君子有智,定能识别内中之诈骗,不会让自己陷于欺骗的陷阱。也就是说,君子有救人的本领,也有有效保护自己的能力。君子独立思考,谨慎行事,不会人云亦云去,盲目跳井。真的有人,他会下井救人,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自然也就不会陷到井里去了。

第二层意思是,“君子可欺,不可罔”。欺,谓诳之以理之所有。你可用诳言来欺骗一个君子与仁人,你可用一桩虚假的事情去欺骗一个君子与仁人,但是“不可罔也”。罔,谓昧之以理之所无,昧就是迷惑。君子一时可能会被你欺骗与迷惑,但是他不会这么愚昧。理性的君子一旦知道你在欺骗,他就不会被自己的感性所迷惑,即刻觉醒。到了井边的君子不会蠢到这个地步,明明知道自己受骗了,还会继续投到井里去救人。

井中救人仅仅是比喻,孔子的真实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君子在推行仁德之事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受欺骗,甚至被侮辱,但是他不会遭受诬罔,不会因此而改变他所行的仁道。所以,孔夫子其实在鼓励宰我,让宰我放下疑虑,坚定求仁信念。真正的仁者是有智慧的,别人只能欺骗于一时,而他立刻就会警觉,端正态度,依然保持他行仁的勇猛。君子仁人“智仁勇”三达德,不受诬罔,不会迷惑,不改仁道。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盖有非常之功,《论语下酒》147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必待君子仁人。理想与信念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根基,有思想,就有威力,有信念,就有信心。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大,为我们透露了孔子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思想越是接近梦想,就越要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越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头脑、明向领航。中国的故事有精彩,也有迷惑,君子可逝不可陷,君子可欺不可罔。

助力复兴业,仁心强国梦。士以弘道,继往开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201710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