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大家李鼎教授学术思想探蕴

 johnney908 2017-06-24

【参考文献】 1.郑荚风.展望21世纪针灸人才培养构想.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会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2001 2.李鼎.“循经考穴”五十年.历年针灸教学研究成果追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13.18

3.吴富东,刘一凡.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展望——附针灸专业本科生毕业10年调查分析.中国针灸,2002,
22(8):563—565

针灸大家李鼎教授学术思想探蕴
梁繁荣
高玉杰杨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著名针灸大家李鼎教授是我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专业筹划创始人之一,早年师从四川名医刘民叔
先生,协助编写了《鲁楼医案》、《华阳医说》等书。李鼎教授从医执教56年来,勤勉敬业,著述不辍, 精研岐黄,厘正谬误,为针灸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寻求古训畅发内难经旨 ,李鼎教授非常重视针灸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尤其推崇《内经》、《难经》。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

文意深透古奥,虽历经两千年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注释,很多基本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 后学者很难领悟其精髓,掌握其本质。李鼎教授在研读经典时崇古而不泥古,借古而不守古,阐明了
针灸界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1.1《灵枢》是经,《素问》是论
《灵枢》与《素问》究竟孰先孰后,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李鼎教授认为如以内容的深浅来论,朴实 的文字应出现在先,广博的论述应出现在后,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经发挥和扩展而成,《灵枢》与《素

问》的关系正是如此,故《灵枢》是“经”,而《素问》是“论”【1】o
李鼎教授认为《灵枢》是“经”,一是因其首篇《九针十二原》已提出了“先立针经”之说,后又 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之语。可知《针经》是为《素问》所引

用的“往吉”经典。《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法子往古,验于来今”这些语句也是从《灵枢?官能》 等篇中来。另外,《灵枢》的篇名很少用“论”字,《素问》则大多数用“论”字,“论”就是、论述、 发挥,后来还有所谓“大论”,《素问》虽然引用《灵枢》的文字,并不完全沿袭原来的观点,有的是 从另一角度去发挥,如对刺法补泻的徐和疾、方和圆等的论述就是如此,以此显示它所“论”的不同
见解。

1.2迎随概指补泻,是一切补泻法的总则 李鼎教授认为迎随概指补泻法【zJ,迎随是针刺补泻法的总则,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素 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 针为之。”掌握针刺补泻法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取得疗效的关键。
“迎随”就是逆顺的意思,其名始

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 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J、针解》对此解释说.“迎

而夺之者,泻也;追(随)而济之者,补也。”人体的气血往来有逆有顺,因而针刺的方法也要掌握逆顺,


2009’中国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年会。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逆其经气,以泻除其病邪,就能使邪盛的情况转化为虚;顺其经气,以补益其正气,就能使正虚的情
况转化为实。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日迎随。”
这是从营卫气血的运行情况分析迎随逆顺的意义。《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

泻之时,从荣置气。”:《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这
是从营卫气血的分布情况分析迎随逆顺的意义。而活动功能的盛衰则与营卫的周期性活动性有关,人 而言之如《难经?七十难》之“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 因此,补泻无论是在方向顺逆还是在部位深浅上的逆其气(迎)或顺其气(随)都是脱离不了营卫之气。刺 法以随而济之为补,迎而夺之为泻。总而言之,迎随就是概指补泻法,是各种补泻法的总则【3】。 2.溯源导流阐明经脉理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理论体系的核心。李鼎教授认为现存经络文献 当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为最早,由帛书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经脉命名只有“脉”,并且只有手 足、阴阳之分而无脏腑属络关系。至《内经》的《灵枢?经脉》则最终确立了经络和脏腑的表里属络
关系[31141。

2.1考释十二经脉“是动、所生病"
《灵枢?经脉》详细记载了十二经脉的病候:是动病和所生病。后世医家对十二经脉的“是动病”

和“所生病”争议颇多。李鼎教授从《灵枢?经脉》的原文体例和用词特点出发认为:“是动病”与“所 生病”不应存有对立的界限,是一气连贯的。“是动病”是从经脉的异常变动来说明有关病症,“所生 病”是从经脉(腧穴.)的主治来说明有关病症,病症的对象是一致的。所以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而
不是相互区分、相互判别。

“是动病”是指该经脉异常变动能表现出来的有关病症,这种病症多有其症候上的联系;“所生 病“是指这一经脉能管理关于某一方面发生的病症。这种病症是从该经脉腧穴主治的角度上提出,是 从经脉循行通路来联系有关病症。这一结论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并写入李鼎教授主编的针灸推拿 专业《经络学》教材中,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
学》继续沿用了李鼎教授的观点【撕】。

2.2校注《奇经八脉考》
十二正经之外,奇经八脉亦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奇经八脉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后

在《难经?二十七难》有了集中的阐述。为了理清源流以明后学,李鼎教授将《奇经八脉考》全书做 了校注【7】。关于督脉的循行《奇经八脉考》的记载为:“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李鼎 教授认为“篡”应从《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纂”;“屏翳”据《针灸甲乙经》是任脉“会 阴”穴的别称。督脉的穴位《奇经八脉考》记载为三十一穴,李鼎教授考证后认为,应去除“屏翳”, 补入交会穴“风门”,加之“会阳”后来属足太阳经,督脉实应为二十八穴。《难经?二十八难》中云 “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李鼎教授认为“起于诸阳会”并不是指起于金门,而应依 据《针灸甲乙经》从滑寿之说“诸阳会”是指其他经脉与阳维脉在头肩部的交会穴。因此阳维脉的循 行应由风府、哑门入于督脉,而不是“上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针灸甲乙经》亦应除去居罄、
臂脯、膈会,补入风府、哑门实为三十穴。“起于诸阴交”亦不是杨上善所说的三阴交,而是指腹部各

交会穴,亦应依据《针灸甲乙经》从滑寿之说。由此阴维脉的循行应由天突、廉泉入于任脉而不是“上
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据《针灸甲乙经》应包括足太阴脾经的“冲门”穴(足太阴、阴维、厥阴之 会1。 3.寻名考实厘正经穴谬误
10

2009’中国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年会,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刺等方法治疗疾病的刺激点。随着医学的发 展,腧穴其名、定位及功用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差异,李鼎教授在古籍文献的研究中,寻名考实,对经
穴有关内容做了深入的阐释。

3.1从同名穴看经穴的发展过程 李鼎教授认为,经穴中有不少同名穴,如足少同:埘旦经有头临泣和足临泣,头窍阴和足窍阴;足阳明
胃经有足三里、上巨虚(巨虚上廉)、下巨虚(巨虚下廉),而手阳明大肠经则有手三里、上廉、下廉:腹

部任脉有气海、关元,背部足太阳膀胧经则有气海俞、关元俞。穴位的发展,早期只是“以痛为输”,
后来到了“气穴所发,各有处、名”的阶段,则针灸处确定了位置,又定出了名称。从名称上可以反

映出古人是怎样认识这些穴位的,还可分析出这一穴与另一穴之间的一些关系。同名穴,可说是反映 这种联系最为明显的一些穴。全身三百六十多个经穴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间我们要分析哪些穴在先, 哪些穴在后,从而探究经穴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其治疗特点【8’91。
穴位的由少到多,后出的穴位不少是受早先穴位的启示而来。从同名穴可以看出,古人对穴位的

认识不断发展。由头部联系到足部,由下肢联系到上肢,由腹部联系到背部,认识到穴位的治疗作用 具有头足相应、上下肢相应、腹背前后相应等规律。从相互联系来看穴位的治疗作用,这正是经络学
说的重要观点。

3.2制定国家标准的‘经穴部位》 随着我国针灸学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必须对腧穴的部位、穴名、读音、数目和排列次 序等做出统一的规定。198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集合有关人员在北京进行经穴标准化的研究工作,李 鼎教授与其他人员一起查阅文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制定出经穴部位的标准化方案tlo’11J。并 提出一定要注意几个结合:文献考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骨度折量与解剖标志相结合,位置定点与分 经定线相结合。另外李鼎教授还对腧穴的排序和一些腧穴的读音做了修订【体141。 4.普调神气技法丰富多彩 李鼎教授在针灸临床中尤其重视调气和治神。《灵枢?本神》日:“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李鼎 教授认要将气血多少和治神(针下候气)联系起来;血多者宜取血,气多者宜取气【15l,在针灸临床中医 者除了自身要治神,更要引导患者“治神”,使其情绪稳定,达到“入静”的状态,并引导“神气”直 达病所[161。李鼎教授针刺前后常用的手法有切法、循法、摄法、扪法等。切法多用于针刺前“切而 散之”以宣散气血而下针;循法和摄法这主要用于针刺后促使得气,扪法是针刺补法后出针时的闭穴 手法。留针时李鼎教授常用的手法有“弹而努之”之“弹法”和“推而按之”之“推法”,二者皆属于 行气手法,可以增强感应,促使经气运行。 李鼎教授从医从教几十年来,博览群书,精研古典,学验俱丰。以上所述只是他对我国针灸学诸 多贡献一部分,他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和学习。
f参考文献】 1.李鼎.《灵枢》是“经”,《素问》是“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11~13. 2.李鼎.针刺补泻法与营卫说及补泻法的组合问题m.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6):30~34.
3.李鼎.针灸学释难(重修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4.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李鼎.关于“是动、所生病”的探讨明.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5):4"-10.
6.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王罗珍,李鼎.奇经八脉考校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96.

9.李鼎.从同名穴看经穴的发展过程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5):38~39.
1】

2009’中国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年会,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 lO.李鼎.关于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的制CT[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4):179~180.

11.李鼎.“循经考穴”五十年一历年针灸教学研究成果追记【J1.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13~16
12..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影印本)f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3.李鼎.略谈穴位排列与经络循行的关系川.中医杂志,1984,25(10):46~47.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穴部位【M】_匕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5.施杞.:I二海中医药火学中医学家专集f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6.申东原,李鼎.从脑主神明角度论针灸治神【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41~42.

释疑解惑,彰理明义 ——李鼎先生对针灸学贡献简述
胡玲
安徽中医学院 八十年代中期,本人赴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有幸师从李鼎教授,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

学术功底让学生受益匪浅。李教授长期从事针灸学科的理论教学与文献研究工作,在针灸古代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和底蕴。从腧穴定位的考证、经络理论的阐发、 针灸辞典的编撰,到针灸文献的匡谬正误等诸多方面,李教授为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勤求博考,笔耕不辍,著述宏丰,桃李天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今秋,适逢恩师八十大寿, 笔者不揣浅陋,对李教授的针灸学术贡献作一简要探讨。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 清代学者章学诚先生目录学思想的核心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李鼎教授对针灸经典文献的研
究也可用这八个字概括。

李教授倾心研究中医学经典,注重考证文献之间的源流关系。他说:“学术研究,主要在于疏导源 流,也就是理清源委。”(《针灸学释难?原序注5》)他强调释词解字,不可望文生义,要辨明本义,
尊重原意。例如对“关、阖、枢”还是“开、阖、枢”的精辟分析,可见李师“辨章”功力之一斑。

现存《灵枢》、《素问》版本,“关”都误作“开”。如仅从字面意思,似乎“开、阖、枢”易于理解, 更为准确。但先生从“关、阖、枢”的本义探究:关为门闩,阖为门扉,枢为门轴;再从《素问》中 “折关、败枢、开阖”的文义分析,以及皮部名称“害蜚”、“害肩”(“害”通“阖”)“关枢”、“关
蛰”,等佐证,确定“开”为“关”之误。 李教授认为不应反对“以经解经”,只有通过“以经解经”的手段,明白最初的意思,才能回归到

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他说:“解经’先得抓住原书原文,就全书各篇分析其间的主次、先后关系: 再与其前后时期的不同文献作比较,分析其间的前因、后果关系。”(重修《针灸学释难》序) 例如,李教授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就是通过对原文的详细剖析,理清源委,探明本义。“是 动、所生病”是“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简称,前者是指本经变动(异常)所出现的证候,
后者是指本经脉(穴)所主治的病症。而《难经》提出“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

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其后不少注家也随文解释。直至明清注家才提出“《难经》之言,似非 经旨”质疑。李教授通过对全文的分析考证,指出《难经》对《内经》的解释偏离了本义。“是动则病’’ 和“是主……所生病”的区分意义不是先气后血等的对立,也不是内外因或本经病、他经病的差别, 而是从经脉病候讲到经穴主治,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再者,李教授通过对《内经》各篇转引的文旬分析了春、夏、秋、冬主发病症的主次、先后关系。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