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阅读︱人的个性是会传染的 历史上有佐证

 博奥99 2017-06-24

开心阅读41  个性是会传染的

 

伍子胥的死讯余波震荡,慢慢地传了出去,传到了楚国。谁也预料不到,伍子胥之死看似与楚国关系不大,但竟然引发了楚国政坛的一场毁灭性地震。

 

楚国这一重大变故的主导者正是曾经跟着伍子胥千里逃亡的公子胜。伍子胥正是对公子胜最具影响力的人。

 

公子胜是太子建的儿子,因为父亲被废,只能外出逃亡。他在仓皇无助中度过了黑暗的童年,又在孤寂萧索中度过了苍白的青春期。在他的关键成长期,几乎没有尝到过任何的亲情温暖,看到的只是冷酷无情的骨肉相残,尔虞我诈的血腥厮杀。

 

成长环境之于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公子胜的性格渐渐定型为孤僻、偏激、冷酷。后来,他回到了楚国。楚昭王应令尹子西之请,封他为白公。公子胜因此被称为白公胜。但白公胜对楚昭王和子西并无半点感恩之心。他始终认为,原本整个楚国都应该是自己的,现在受封一块小小的领地又算得了什么。

 

楚国大夫沈诸梁(封地在叶,故称“叶公”)看到了这一点,提醒子西说:“太子建早已被废,这样,公子胜就是楚国的仇人。您还是不要养仇来危害国家吧。”

 

但子西根本没有把这个亡命天涯的小侄子放在眼里,说:“胜,不过是个匹夫罢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因为这件事,沈诸梁从此对子西心怀芥蒂,两人的交往日淡,终至不相往来。

 

白公胜虽心怀不满,但囿于形势,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上郁闷度日。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需要有所寄托的。否则,当这一生悄然度过时,就会慨叹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所以,白公胜闲来无事,经常琢磨着要有一番作为。

 

在楚国,按照惯例,令尹、司马等最重要的职位是由王室子弟论资排辈担任的。当楚昭王去世,楚惠王继位后,白公胜认为自己是已故太子之后,理应获得重用,他一心热盼着自己的政治地位能更上一层楼。但是,子西却根本没有召他入朝担当重任的想法。这使得白公胜对子西产生了很大的不满。

 

既然在政治上一时无法取得突破,白公胜就把心思转到了复仇上。这其实也是伍子胥对他的影响所致。

 

白公胜因为曾经与伍子胥朝夕相处(和其他人的社会接触极少),伍子胥的复仇模式早已深深地刻入白公胜的脑海。伍子胥直言快语的个性也在无形中渗透进了白公胜的潜意识中。可以说,白公胜就是伍子胥最好的复制品。或者说,白公胜就是另一个伍子胥。

 

伍子胥以为父亲复仇而名闻天下。白公胜也不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太子建,也是遭遇横祸而死的。

 

当初,太子建被郑国收留后,受到了郑定公的优厚款待。但太子建无故被废黜后,性情大变,不思报恩,反而在晋国的忽悠下决定与晋国里应外合,颠覆郑国,取而代之。阴谋暴露后,郑定公将太子建斩杀。

 

后来,伍子胥在攻破楚国后也曾经围攻郑国,要为太子建复仇。

 

客观地说,太子建之死是咎由自取。按照社会主流的道德法则,无论是伍子胥还是白公胜都没有足够的理由为其复仇。但是,被复仇图式控制的伍子胥根本视道德法则如无物。后来,对伍子胥有救命之恩的渔丈人的儿子出面求情,伍子胥这才放过郑国。

 

伍子胥放过了郑国,白公胜却不想放过郑国。但是,伍子胥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对白公胜具有威慑力的人。伍子胥的决定,白公胜绝不敢违背。所以,伍子胥在世一天,白公胜就不敢起念攻打郑国,以报杀父之仇。

 

伍子胥已死的消息传来后,白公胜的思想束缚一下子就松绑了。而这也意味着一个伍子胥在吴国倒下了,另一个伍子胥却在楚国站起来了。

 

白公胜立即去见子西,说:“郑国人当年肆意毒害先太子,令尹您是知道的。父仇不报,无以为人。如果令尹哀怜先太子无辜横死,就请您发兵声讨郑国,我愿意担当先锋,死无所恨!”

子西从来没把白公胜当过一回事,看他提出这么个要求,内心觉得好笑,也不想多和他解释,敷衍道:“现在新王初立,楚国未定,不易出兵。你啊,先等等吧。”

 

子西以为这样就把白公胜糊弄过去了。但白公胜却误以为子西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请求,只不过在具体出兵时间上还要再等等。

 

自我监控度低的人往往直言快语,表里如一,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伍子胥是这样的人,受他影响,白公胜也是这样的人。而作为对应,自我监控度低的人往往以己推人,认为别人所说的也和自己一样,都是他们的心里话。

 

白公胜把子西的推脱之语当了真,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就开始筑城练兵,准备战具。准备得差不多了,他再一次向子西请求说,自己愿意带着自己的私卒(属于他自己封地的兵卒),担任攻打郑国的先锋。

 

这一次,子西还是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继续敷衍了事。

 

此后,晋国赵鞅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子西立即亲自率兵出师救郑。晋军一看惊动了楚军,就退兵了。子西与郑国盟誓后班师回国。

 

子西为什么要救郑国呢?

 

郑国地处中原要地,是南方大国楚国和北方大国晋国的必争之地。谁得到了郑国,谁就掌控了主动权。所以,郑国一求救,子西马上就出动了。

 

这件事把白公胜气坏了。子西明明答应自己要攻打郑国的,现在竟然去救助郑国,显然是没把自己当回事。

 

白公胜气愤地说了一句:“原来郑国人在这里,我的仇家离我不远啊!”(郑人在此,雠不远矣)

 

白公胜的意思是,原来子西就是郑国人啊,要不他怎么这么积极帮助郑国人呢。从此,白公胜就将对郑国人的仇恨转移到了子西身上。

 

子西的儿子公子平和白公胜是朋友。这一天,公子平去探访白公胜,正好看见白公胜亲自在磨剑。

 

公子平见了,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自己磨剑呢?”

 

白公胜看了看他,说:“我是个以直道著称的人。如果不告诉你实话,那还怎么算直道之人?我告诉你吧,这是要杀你的父亲啊。”(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将以杀尔父)

 

公子平回去后,连忙把白公胜的反常行为告诉了父亲。没想到子西依然毫不在意,说:“胜啊,就像是一枚鸟卵,我就像是一只大鸟,拿翅膀盖住了他。他急什么呢?按照楚国的规矩,我死了之后,令尹司马的职位,不是胜来做,还能有谁呢?”(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

 

白公胜对公子平说的是一句大实话,但子西为什么却毫不相信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逆向信用”现象。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对他人有不利的想法,往往会将其作为最大的秘密,隐而不宣,绝对不会明确地公之于众的。但要是有一个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会导致他人不相信他的真话。也就是说,通过无意或故意宣示自己的负面想法或敌意思维,会起到蒙蔽他人的作用。

 

白公胜这样做,是由于生性耿直(直道)所致,属于无意宣示自己的阴谋。而有些权谋高手,则会通过故意宣示的办法,将阴谋转换为所谓的阳谋而出奇制胜。

 

所以,尽管白公胜透露了自己的杀人计划,子西却丝毫不在意,以为这不过是白公胜因为自己没有重用他而发泄的牢骚之语。为了缓解白公胜的这块“心病”,子西还有意识地说了一句“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

 

但子西对公子平所说的这番话传到白公胜的耳中后,白公胜对子西的愤恨却又更增一层。他倒不是因为子西将他比喻成鸟卵,意存轻视的缘故,而是将“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理解成了“除非我死了,只要我活着一天,胜就别想当令尹司马”。

 

这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作为回应,白公胜恶狠狠地说了一句:“令尹可真狂啊。他要是能得善终,我也就不是我了!”(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

 

白公胜又一次在无意中使用了“逆向信用”,而子西依然十分“配合”地不予置信。

 

心理感悟:当心别人用真话来欺骗你。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