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伤寒论》
【适宜】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组成】
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解】
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责之于湿热,阴黄责之于寒湿。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伤寒论》用治瘀热发黄,《金匮要略》用治谷疸,其病因皆缘于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于肌肤,故而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治宜清热利湿,逐瘀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三药合用,以利湿与泄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
黄疸之发生与消退,和小便通利与否有密切关系。《金匱要略》云:“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本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从而说明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运用】
1,本方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乃治疗阳黄最为得效之方。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证治要点。不论有无腹满及大便秘结与否,均可用之:
2.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棟以疏肝理气。
【歌诀】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来源】
《方剂学》 主编:段富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