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投机者心须时刻学习以下几点: 一、线段 1、线段的定义 线段的定义:至少有三笔构成,且前连续三笔必须有重叠。
下面给出定义中三笔构成线段较特殊情况和不构成线段的情况示意图:
同级别分解线的习惯性画法和正确画法:
这时,有人就要问了,倒底按哪一种画? 这种情况,一般是某一级别的快速变动引发的本级别没有出现一买和一卖的情况,而只出现了本级别的二买和二卖。本身,在较大的可能性下,本级别这一笔相对于上级别,也是成笔的,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但有个问题,就是同级别分解线画出后,中枢会跑到同级别分解线的右侧,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画线感觉习惯了,但中枢跑到同级别解线的右侧也让人感觉不太习惯。按线段的定义,就画在次高或次低点,这样,至少有连续三笔,且是有重合的三笔。当然,你说,我仍按习惯性画法,就是画在最高点或最低点,这样并不影响对后市的判断和操作,也算是可以的,并且在感官上,看着也舒服。 2、线段分类 A、从方向上分类:线段按其方向,分为上涨线段和下跌线段。上涨线段是由第一笔为上涨的笔开始构成。下跌线段是由第一笔为下跌的笔构成。 B、从形态上分类 (1)无中枢线段:连续三笔以上,却不构成中枢。如上图中的前两个。 (2)一中枢线段:由多笔(至少五笔以上)构成,只形成一个中枢。如上图中间两个。 (3)两中枢以上线段:由多笔构成(至少九笔以上),至少出现两个以上连续的没有重叠的同级别中枢。如上图后两个。上图中,黑色的为笔,红线的为线段。 C、从级别上分类 按常用的,从1分钟、5分钟(或15分钟)、30分钟(或60分钟)、日线、周线、月线、季线、年线。当然,对于月线、季线、年线级别的线段非常少见。 下图是上证指数2015年2月3日—5日的1分钟图谱。图中黄线为笔,红线为线段;红色方框为上涨中枢,蓝色方框为下跌中枢;绿色为同级别分解线。两根同级别分解线之间代表一个线段级的上涨或下跌。线段12是由五笔构成的无中枢线段形态。线段23是由两个中枢构成的上涨线段。34和56是由一个中枢构成的下跌线段。67是由三笔构成的无中枢上涨线段。 那么,一分钟图上这些线段级的上涨或下跌,它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呢?1分钟图中的每一个线段,是代表上一级别即5分钟级别图谱中的一笔。同级别线处的高点或低点,代表上一级别图中一笔的起点或结束点,当然有相应的分型存在。
再如,日线图中的一笔上涨或下跌,就是由30分钟(60分钟)一个线段级的上涨或下跌构成。 再给大家一个实例图谱,600030阳谱医疗的60分钟图谱。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图中共画出了11笔,并构成了两个60分钟的中枢。这只是我们在第二个中枢类二买时讲的一只个股,后面出中枢一笔涨了不少,且在第二个中枢后又形成了一个60分钟级别的第三类买点,也涨了不少。最后的高点是一个两中枢后的盘整背驰点。 那么,这个60分钟的两中枢的上涨趋势,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上涨线段。首先,它是从此级别的底背驰产生的第一类买点开始上涨的,然后到此级别的顶背驰,只是这个顶背驰是两中枢后的盘整背驰,而不是出第二个中枢即在其背驰段就产生背驰的,这种情况也较常见。下图是其日线图谱。非常明确,在60分钟级别的两中枢上涨的趋势,在日线图谱中就是一笔。也就是说,次级别的线段级的上涨或下跌,只构成本级别的一笔。
到这儿,大家当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先学分型,再学笔,然后中枢,接着学线段了。因为每一笔的两端,均对应着一顶一底两个分型,也就是说,分型是构成笔的组件(或形象一些叫它零件),而笔又是构成中枢的组件,无中枢虽然可以构成线段,但同级别分解,又必然使每一个线段必然对应一个以上中枢。上图45有人说,这不是没中枢吗?事实上,它是有的,以后讲这种特殊的中枢形式。 在这儿提一个要求:如同上图,你在自己画笔、画中枢时,就按上面的例子,黄线画笔,红色画上涨中枢,蓝线画下跌中枢,绿线画同级别分解线。线段,也可以用红色画出来,也可以不画。画的线太多,显得画面乱,不美观。 二、线段的破坏 1、线段破坏的定义:一个线段级的上涨或下跌,被相连的线段级的下跌或上涨所终结,即为线段的破坏。 说明:线段必须被线段才能破坏,不能由笔破坏线段。 2、线段的初级终结:1+1模式 A、1+1模式的解释: (1)在上涨趋势中,当某一笔无法创新出左侧临近高点的新高,且下一笔创出左侧临近低点的新低,则意味着上涨线段被终结。
(2)在下跌趋势中,当某一笔无法创出左侧临近低点的新低,且下一笔创出左侧临近高点的新高,则意味着下跌线段被终结。 上图左图中,2的高点没有高过0(1个高点不能创新高),3的低点又低于左侧的低点1(1个低点创出新低),那么23这一笔就终结了左侧的上涨线段。 有人会问了,上面的“说明”还在,明明说不能由笔终结线段,怎么能说23这一笔终结了左侧上涨线段呢? 23是一笔不错,但其之前还有两笔01和12,与23至少可以形成定义中至少三笔构成的线段,因为23之后仍将有其他笔的存在,所以,它是一个没有走完的线段,所以,1+1模式终结模式中提到的线段被笔所终结,是因为这一笔之前至少还有两笔已经存在。 上图右图中,2这个低点没创出左侧0这个低点的新低,随后一笔到3这个高点,却创出的左侧相临高点1的新高,这样,1个低点没创新低,紧接着1个高点创出新高,形成1+1终结,即23这一笔结束了前面下跌的线段。 B、1+1终结模式示例 请问,下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我给出两个一样的图,一个画出线段,一个不画。建议朋友们先把不画的图截出来,自己先画之,然后对照,并理解为什么应当这样画? 下面给一个原图
1+1终结模式的关键,对于上涨线段,首先要找不创新高和接着创出新低的两个点。而对于下跌线段,首先要找出不创新低,接着创出新高的两个点。 对于上图,由于是由上涨笔开始的,第一个线段当属上涨线段。找不创新高和接着创出新低的两个点。6创了新低,接着7没创新高,那67是否终结了前面的上涨线段,显然不是,对于上涨线段,必须是先不创新高,然后才创出新低来进行终结。因此,向后看,7没创出5的新高,8却没创6的新低,这个也不行。9又创出了新高,只有11没创新出9的新高,紧接着一笔下来的低点12,创出了10的新低,那么,11到12这一笔,就终结了前面的上涨一笔。从9开始,到14,属于下跌线段,9处,用绿线打一个同级别分解线。那么,上图就只有两条线段,0到9和9到14。如下图,你做对了吗?
下面给两个1+1终结的实例图谱:
上图中,3不创1的新高,34一笔的低点又击穿了左侧相邻的低点2,1个高点(3处)不创新高,紧接着1个低点(4处)创出一左侧相邻低点的新低,形成有效的1+1终结,01上涨线段结束。
上图中,3不创1的新低,34一笔上涨又突破了左侧相邻的高点2,1个低点(3处)不创新低,紧接着一个高点创出了左侧相邻高点(2处)的新低,形成有效的1+1终结,01的下跌线段结束。 3、1+1模式终结不了的情况 特征序列的引入,是为了解决线段被线段破坏和何时破坏的,它对直接用1+1模式无法终结的一些走势,也非常好用。特征序列在原著中属纯文字叙述,确实让人不太容易理解,下面进行简单的讲解。
上图中,无论是上涨笔开始的上涨线段和后面的下跌笔开始的下跌线段,均是没有包含关系的最简单的连续多笔构成线段的。每一个图中均有两个线段。 特征序列的意思,就是以上涨笔起涨的上涨线段中,以所有下跌笔的高点和低点画一根根光头光脚的K线形状。第一笔下画出来的特征序列K线以X1表示,X是“下”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同理,以下跌笔起跌的下跌线段,以所有上涨笔的高点和低点画一根根光头光脚的K线形状。S是“上”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画完后,上图左图就变成了X1、X2、X3、X4、X5、X6六根光头光脚的K线形态,右图就变成了S1、S2、S3、S4、S5、S6六根光头光脚的K线形态。 左图中,X3、X4、X5三根构成顶分型,顶分型必然对应着一个波段的顶部,其最高点就是转折点,并成为线段的破坏点。即X4这根K线的高点,也就是原图形中7这个高点,变成了线段的破坏点。 对于右图,X3、X4、X5三根光头光脚的K线构成底分型,底分型必然对应着一个波段的底部,其低点就是转折点,并成为线段的破坏点。X4的低点,即原图形中7这个低点,就构成了线段的破坏点。 下面给出有包含关系时的如何处理的特征序列示意图:
特征序列K线的画法,与前面是一样的,不再一一累述。 对于左图,由于56一笔下的幅度过大,其对应的特征序列K线X3相对也就较长,这时与X2有包含关系,向前看两根,呈上升K线,取高高,得出绿线特征序列K线X0,这时X1、X0、X4构成顶分型,5处为破坏点。 对于右图,由于56一笔上涨幅过大,其对应的特征序列K线S3相对也就较长,这时与S2有包含关系,向前看两根,呈下跌K线,取低低,得出绿色的S0,这时,S1、S0、S4构成低分型,5处为破坏点。 若用1+1终结模式,上图左图中,7没新高,8虽没创出6的新低,但由于56与34一笔有包含关系,其实78一笔下跌,只要击穿4的低点就算终结了,这叫隔山打牛。 同理,对于右图,由于56与34一笔有包含关系,其实78一笔只要向上有效击穿4的高点,而不是6的高点,就算终结了前面的下跌线段,也是隔山打牛的方式 下面给一个简易示意图:真搞不明白,就把上涨或下跌笔再向前加几笔,画出特征序列。看图多了之后,一眼就能看出来了。慢慢练吧,功到自然成。
至此,我们把线段的破坏讲清楚了,也讲了线段只有被线段所破坏,不能被笔,当然,这个笔是指一笔严格笔所破坏。并讲了1+1终结破坏模式。可是,线段把线段破坏了,它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级别的一个完整的上涨或下跌,都是从一个低点经过一段相对较长的上上下下,推升到一个波段高点,然后从此高点开始,再经过下下上上,回到一个相对低位。那么,这个相对的高点或低点,就是这一线段级上涨或下跌的终结点。对于上涨,由于不能做空,出现某一级别线段的终结点之后,是要卖出或等待。对于下跌,出现线段终结点之后,是要买进和持股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线段破坏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另外,线段的终结,也使得线段内中枢的方向得到确认。比如,对于一个上涨线段,其线段内的中枢方向,就是上涨中枢。同理,下跌线段内的中枢方向,就是下跌中枢。 线段的终结,也使得我们的操作变得简单,每一根终结线打出之后,这根终结线左侧的走势就不用再理会它了,只考虑右侧的走势类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只能做多,那么右侧是下跌走势的,则不用理会,但做融资融券的,却是可以融券卖出的。而对于右侧是上涨类型的走势出现时,则是我们买进股票的机会出现了。 4、同级别分解后中枢在右侧的情况 无论是上涨或下跌,我们都习惯于看到中枢在同级别分解线的左侧,比如对于上涨的终结,必然对应着最后一笔的背驰,那么这一笔最高点要画出同级线别分解线,中枢必然在同级别分解线的左侧,下跌也是这样。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级别的一笔和次级别的一笔是一样的,这时,我们习惯于画的中枢,就在同级别分解线的右侧了。我们讲过,同级别分解,必然使每一个线段对应着一个以上中枢,那为什么这种特殊的一笔成了线段,并没有中枢了呢?事实上是有的,只是跑到右侧了。如下图:
上图中,12、23、34构成下跌中枢,56与前面的34有包含关系,取低低,即4为高点,5为低点,然后与78又有包含关系,仍取低低,这时8为高点,5为低点。11明显高于8,10到11这一笔终结了0到9线段级下跌,9处打一同级别分解线。12没创10的新高,13低于11,12到13这一笔,终结了9到10的上涨,而9-10这笔快速的上涨,独自成为线段。对于上涨起笔的中枢,当是下上下三段构成,事实上,10-11、11-12、12-13就是9-10这一线段级上涨的中枢,只是它跑同级别分解线的右侧了。比如,按我画的红线,13在前低点11附近结束下跌,并快速的向上运行一笔并突破10的高点,那么,这个上涨中枢,是我们从情感上可以接受的,只是现在这种形态,仍把它看成上涨中枢,一时无法从习惯上接受而已。 严格的讲,从线段的定义出发,10处的同级别分解线可以打在12这个高点处,9-10、10-11、11-12三笔构成上涨线段,不是很习惯是吧,但可以这么画,并且,这三笔可以直接画中枢,并在同级别分解的左侧了。慢慢的理解吧,既要照顾习惯,也要注意定义。 但要说明的是,对于独立一笔成为线段的,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不考虑同级别分解后右侧的中枢的。对于独立上涨笔成为线段的,其左侧的中枢,即为下跌中枢,其形态上也是这样的;相反,对于独立下跌笔成为线段的,其右侧的中枢即为上涨中枢。无论上涨笔成为线段或是下跌笔成为线段的,可以直接在这一笔的高、低点打出同级别分解线 注意:本人对此系列博文的文本、图片,均有版权要求,请转贴时注明连接!! 线段终结的四种方式 前面我们讲了线段终结的初级模式,即1+1终结模式,它有一个缺点,就是非得等到第三笔出来才能判断出来原来上涨或下跌的线段是不是已经终结了,显然,用此方法是不能卖在最高点和买在最低点的,除非是一级一级的向最小级别找去,这样,也基本上可以在最高或最低点附近卖或买了,但它是一种区间套的方法,相对来说,用起来也较麻烦一些。下面,我来介绍线段终结的四种方式,它们是利用背驰或盘整背驰的方法来找最高或最低点的,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第一类买、卖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同级别分解线是打在最高或最低点处的。 1、趋势背驰终结 (1)两中枢(或以上)趋势背驰终结 这里以标准的a+A+b+B+c走势形态来讲解,c和b相比,是背驰的,一是表现为大多数情况下c段比b段短,另外,就是c段对应的MACD指标与b段对应的MACD指标相比背驰。下面给出示意图。
示意图中上面两个图,就是标准的两中枢趋势背驰示意图,当然,也可以是两中枢以上。下面两个图,是一中枢背驰的情况,这在缠论原著中是当盘整对待的,后面会有专门讲解。 下面两个上涨过程中的实例图谱都是日线三中枢上涨后背驰见顶的图,最高点时对应的MACD指标显然不是最高的,这就是背驰点,也构成日线级别的第一类卖点,这儿是可以直接打同级别分解线的,也就是说,这个高点之前的上涨趋势已经终结了。
这个图需要讲明一点的是,对于第二个周线中枢出中枢的一笔67,它不是与23相比较,而是与01、12、23加起来的下跌空间相比较,显然,无论是从图形态力度上,还是其下对应的MACD指标来看,最低点7处都是周线级别的背驰点,即周线第一类买点,此处是可以打同级别分解线的,也就是说,7之前对应的周线级别的下跌走势结束了,后面是同级别上涨走势了。 (2)一中枢(趋势)背驰终结 对于一中枢的情况,为什么可以归结为一中枢趋势中,在写第一类买点时,给出了详细的讲解,这儿不再累述。若不习惯于叫它为一中枢趋势,那就叫它为一中枢背驰终结好了。 一中枢(趋势)背驰终结是一种较常见的a+A+b终结方式,它分两种力度比较方式,一种是从图形形态比较,b段明显的比a段短;第二种是下面所对应的MACD指标背驰。一中枢(趋势)背驰终结多发生于大级别中枢中的一笔所对应的次级别线段级的上涨和下跌走势中,由于大级别一笔的空间距离限制了它的上涨或下跌空间,使得在次级别走势中没有空间形成两中枢背驰走势。
上图中,一蓝一红两个小盒子处,必然是对应着次级别的两个中枢,由于是日线级别的一笔下跌和上涨中的,其次级别当是60分钟或30分钟,下图是30分钟图,显然用30分钟较为合适一些,因为要看下面的MACD指标回抽0轴。
2、盘整背驰终结 示意图中的上面两个图例,其走势前面对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上涨或下跌中枢。下面两个图,表示的是上涨或下跌线段中没有中枢。便最终需要考察的,却都是01、12、23三笔走势,其中01和23是同向走势,可进行力度比较,若形成背驰,就叫盘整背驰,由这种情况引发的终结方式,就是盘整背驰终结。
下图是002253川大智胜30分钟图谱,从图中看,其前面对应一个下跌中枢。23与01背驰,这个图有一个好处,就是12笔的反抽充分使黄白线回到了0轴附近,以后发现这样的,是肯定可以买进的。其后,5没创新低,5之后的上涨明显高于4,因此,它终结了前面的下跌线段。
下图是前面对应着两个同级别的下跌中枢后出现的盘整背驰方式:
下图是出现两个同级别的上涨中枢后再出现的盘整背驰方式:
下面给出无中枢上涨或下跌过程形成的盘整背驰: 无中枢下跌并最终形成的盘整背驰实例图谱:
无中枢上涨最终形成的盘整背驰实例图谱:
盘整背驰终结的形态,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头肩顶或头肩底形态。 3、小转大终结 这也是一种a+A+b终结方式,只是b段比a段长,但是,b段内有一个次级别中枢,把b段又分成了b1和b2两段,这时b1比b2长。b2 和b1对应的MACD指标是背驰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波快速变动趋势中,比如一波快速的上涨,若发生小级别一中枢背驰,就有可能引发大级别的反转。
按照绝大多数人的看图习惯,我画了一个日线中枢后出现30分钟的中枢的情况,当然,这个30分钟中枢在日线图中,就是一小小的横盘震荡走势,它是日线出中枢的一整笔 。 相对来讲,图中b段显然长于a段,从力度上,它是不背驰的,但b段出了一个小级别的中枢之后,情况就出现了变化。对于这个30分钟中枢,它上下各出现一段,我们叫它为b1和b2段,b2短于b1,且在30分钟图中,这两段对应的MACD指标背驰,因此,就会发生转折,这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一笔快速向上或向下穿过这个小的中枢。对于上涨,若其回抽不进30分钟中枢,形成2、3买合并,就对应着一波快速上涨行情。对于下跌,若反抽不进30分钟中枢,形成2、3卖合并,则会有一波快速杀跌。这就是小转大的实质。 大多数情况下,小转大的第一笔走势,对于上涨,其回试的一笔,是要击穿上涨的小级别的中枢的下轨的;而对下跌,第一笔上涨,是要升破小级别下跌中枢的上轨的。这也是我们对小转大形成后期走势的一个预期值,是有实盘指导意义的。若仅仅只到小级别中枢内,这个小转大的力度就有限了。
这是重组赣州稀土失败后的急跌走势,三个跌停板,盘整后再度下跌。日线图MACD黄白线指标远离0轴,此级别中低点不背驰,但绿柱缩短,预示次级别背驰或盘整背驰。日线图中小方框的盘整,在三十分钟图中,是一个30分钟的中枢,如下图。
作者:执子之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