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曾是后汉、后周名将,在后汉大将郭威讨伐李茂贞时崭露头角。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抗击北汉来袭的高平之战中名声大噪,在淮南之战中居功至伟,先后官拜殿前都指挥使与节度使。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几乎兵不血刃“和平夺权”建立赵宋政权。在平定了李筠、李重进叛乱后,赵匡胤已经安定了政局,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战争。赵匡胤担心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完全是败笔。此时赵匡胤春秋鼎盛,自然能驾驭诸将,还不到他考虑继承人能否镇住功臣宿将的晚年时节;国家正在用兵之际,岂能强迫这些能征惯战之将帅“养老”?嬴政对王翦父子、刘邦对韩信、刘秀对邓禹、曹操对张辽、李世民对李靖,何曾在天下未定时猜忌?即使赵匡胤担心这些大将“功高不赏”,完全可以留下皇弟赵光义坐镇开封,率军御驾亲征讨灭南唐,然后派慕容延钊、王全斌等老将与潘美、曹彬等“后起之秀”讨灭两湖、南汉、后蜀、吴越、福建,然后集中兵力消灭北汉。
赵匡胤如果有“汉武唐宗”的志气,就应该将幽云十六州、河西走廊、云南交趾等地并入宋朝版图。等到天下已定,赵匡胤才需要考虑“接班人问题”。如果要皇弟赵光义“接班”,就应该明确以赵光义为“皇太弟”,位在宰相之上。如果想自己的儿子“接班”,就应该立最年长的赵德昭为太子,让赵普、石守信、薛居正、潘美等人为太子师傅并拜为宰相,赵光义地位在宰相之下。赵光义可以封为亲王,甚至封邑仅次于皇子,但不可以担任开封府尹,不可以掌握兵权,显然无法撼动赵德昭地位。一旦赵匡胤感到病情严重,完全可以让赵普、石守信、薛居正、潘美与皇弟赵廷美辅政,皇弟赵光义赐归封邑,谁能“兵变”?
赵匡胤“四大错”,酿成宋朝“开局不顺”。第一错,过早削夺功臣宿将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锐减;第二错,没有为后人考虑趁自己拥有百战之兵收复幽云十六州、控制河西走廊,导致宋朝穷于防御;第三错,没有立皇储,导致皇弟与皇子骨肉相残;第四错,宰相只用读书人而不用军功宿将,导致尚武精神磨灭。赵匡胤本是沙场名将,本可以象刘邦、刘秀、李世民甚至曹操那样“马上得天下”,却不料对自己驾驭功臣宿将的能力高度不自信,这有了“第一代名将”几乎都被弃用而启用潘美、曹彬等“第二代新人”的荒唐之举。后来赵光义更是如此,焉不知潘美、曹彬缺乏整合骄兵悍将的统帅能力?
宋朝,本可以“治隆秦汉”、“远迈汉唐”,可惜被赵匡胤对驾驭功臣宿将的自卑整成了“积贫积弱”。虽然有人考据宋朝军事强大、经济繁荣,但对外作战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农民起义从开国持续到灭亡,如何解释?商业不能转化为农耕文明的战斗力,商鞅变法“重农抑商”而不是“重商宽农”,并非没有道理。商业发达的齐国、楚国亡于秦国,商业发达的雅典城邦败于斯巴达,商业发达的迦太基败于罗马,焉不知农耕时代“农民牧民”才是“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