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株洲三伏贴如何治疗哮喘?效果怎么样?

 SantoXie 2017-06-24
         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法,源自于清朝。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天地阳气最盛、人体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哮喘;风湿、类风湿、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体虚易感、小儿厌食、小儿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产后风等。若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我馆采用神农三伏贴治疗哮喘,效果良好,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一、临床治疗过程分析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馆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哮喘患者30例,其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9~52 岁,病程6 个月~3 年。

2、治疗方法: 

将药物做成6 个直径为3cm、高约1cm 的圆形药饼,于每年头伏期间的任何一天贴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贴敷时患者会感到局部热、麻、痛,一般4~6 小时除去,如果患者疼痛难忍可提前除去,然后在10 天后( 即二伏) 和20 天后( 即三伏) 进行与头伏同样的穴位贴敷,均连续治疗 3 年。

3、皮肤反映处理: 

穴位贴敷后少数患者局部皮肤会发红或伴少量水泡,这是由于药物刺激所致,一般不需处理;其他患者并无皮肤反应。

二、结果

30 例患者中27 例治疗效果好,随访无复发,3 例效果较差,有效率90.0%。

三、临床病例研究分析

中医认为哮喘多因肺有伏痰宿邪,复为外邪引动而起。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外邪容易侵袭肺卫,日久累及脾肾,导致肺脾肾亏虚,并有痰瘀内阻,这是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原因。因此,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应以宣肺理气、健脾益肾、化痰祛瘀为主。夏季的伏天外界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这时对哮喘患者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最易刺激穴位,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背俞穴是内脏经气输注之处,五脏六腑之俞穴皆位于背部,中药穴位贴敷于肺俞穴通过“肺朝百脉”和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作用于全身而发挥效能,还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透入及刺激作用于体表,达到全身调节作用。我们所选穴位肺俞是肺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较好的止咳平喘理肺的作用,心俞和膈俞能止咳平喘和祛瘀化痰。贴敷药物是以宣肺化痰逐水之药为主,佐以辛香走窜之品,患者在盛阳之际接受穴位贴敷治疗,能达到宣肺透邪、化瘀消痰、扶正固本、补肾益脾、复其生机之功。

四、总结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症状时隐时现,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天,症状可轻可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多数患者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过敏原接触史或感染史。发作前数秒钟到数分钟可有粘膜过敏症状,比如鼻痒、眼睑痒、打喷嚏、流涕、流泪和干咳等。有不少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先兆期可预测到自己即将发病,若能及时注意防治,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很大帮助。目前国内外治疗一线药物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我国由于经济和知识匮乏的原因,很难推广,致使多数患者不规范使用激素或抗生素,造成严重副作用,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在临床上经常看到这方面的危重病例。三伏贴能够冬病夏治,是一种扶正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提高人体的抵抗力的治未病的方法,需要至少3 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因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对阳虚者用药,可更好的发挥阜阳祛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我科多数患者坚持每年贴,配合着穴位注射,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次数,其疗效已在广大患者的心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