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美女一律都是单眼皮

 涂鸦吧 2017-06-24

《诗经》里形容女子眼睛之美,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句子;曹植的《洛神赋》里有“明眸善睐”的词汇;《红楼梦》里写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写薛宝钗“眼如水杏”,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

翻阅古人画作,画里的美人几乎是清一色的细长丹凤眼,与今人追求的大双眼皮大圆眼珠子大开眼角完全不同。

居然一个双眼皮的美女都没有看到!不光是各种仕女图,连男人也全是清一色的单眼皮!

单眼皮的宋太祖赵匡胤

汉武帝

古人的画像多细窄的凤眼,今天我们却以双眼皮大眼睛为美,是今人和古人的长相有了大变化,还是古今审美的大反转呢?

敦煌壁画里的人物也多是单眼皮。

秦始皇兵马俑也都是清一色的双眼皮

唐三彩

从最早期的壁画一直到明清的美人图,从秦始皇兵马俑到唐三彩,几乎所有的古代文艺、工艺作品里出现的人物都是清一色的单眼皮。

古代的人物绘画、雕塑等作品都注重写实,既然古代发现的人物作品多为单眼皮,那么可以认为古代人单眼皮的居多,而现代人却有许多的双眼皮美女啊,这是为什么呢?

典型的蒙古人种长相

我们知道单眼皮是蒙古人种的特征之一,汉族的族源便是来源于蒙古人种,而今天的汉族人,却是经历了长期的种族大融合混血形成的。

单眼皮的元世祖忽必烈

秦汉时期的汉族人在血统上更纯粹些偏向蒙古人种,所以出土的秦兵马俑才会多是脸宽鼻扁多丹凤眼,而随着五胡乱华、辽宋金元等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汉族人更多地与大双眼皮高鼻梁的少数民族混血,双眼皮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啦。

目前出土的文物看来,隋唐时期已经可以看到有了双眼皮高鼻梁的胡人唐三彩和壁画,在宋朝时期出现了有双眼皮的汉族人物画像。

双眼皮的胡人唐三彩

宋时出现了双眼皮的人物画像

虽然在人物肖像画中出现了双眼皮,但历代的仕女图却无一例外地都是细长丹凤眼,这是因为人物肖像画必须写实,但仕女图却是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来画的。

所以,千百年来,这种细长单眼皮的眼睛,都是我们国人的主流审美。

其实中国古代历代的审美并非一成不变的,“环肥燕瘦”、“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唐时崇尚丰腴,明清崇尚纤柔,但不变的是对单眼皮的细长丹凤眼的喜爱。

纵观历朝历代的仕女图,大致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主流审美。

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画中女子多瘦骨清象,气度高古,这种美与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玄学、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追求超脱的时代特征相吻合。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代是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在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唐代周舫《簪花仕女图》

宋代是仕女图开始创新的时代,除宫廷贵族妇女、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仍被描绘外,生活中最低层的贫寒女子也开始为画家们所关注。

宋代王居正《纺车图》

元代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现状和民族冲突,令画家们避居山野,倾心于抒发隐居情怀的山水画创作,由此而导致元代仕女画呈衰退之势。画家们在题材的选取上开始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寻找表现题材。

元代周朗《杜秋图》

明代是仕女画的艺术成熟阶段,人物的造型由宋代的具象写实逐渐趋于带有一定唯美主义色彩的写意。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止间流露着女性文雅恬静之美。

唐伯虎孟蜀宫妓图

清代仕女画被抬高到居山水、花鸟诸表现题材之上的至尊地位,这时期的仕女画在创作上日益脱离生活,成为一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表现题材,均以表现女性“倚风娇无力”的仪态为他们的审美追求。

清代探梅仕女图

张大千笔下的仕女图

这种中国式的传统审美,大约到了民国后期才彻底被西方的高鼻梁大双眼皮所代替。

这从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女郎画像中可以体现。

早期的月份牌女郎还是传统审美里的单眼皮。

月份牌画是一种受西方绘画技法影响颇深的“民国仕女图”,大约可以代表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

早期的月份牌女郎还是以单眼皮丹凤眼、纤细的四肢柔弱的形态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大眼睛、双眼皮、健美的身材。

渐渐在月份牌上出现了身材健美、双眼皮大眼睛的女郎形象。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但一味地追求现在大众审美里的欧式大双眼皮甚至为此整容动刀子就没有必要啦,毕竟流行审美是个大圈儿,现在服饰也流行复古,谁知道什么时候眼皮也复古一下,那就是单眼皮美女们的天下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