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本体的研究

 时空间 2017-06-24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才能升华形成的人格。等于说,没有才能,道德是不存在的。孩子从小教育他遵守道德,实际上是一种储备教育,因为在某一成长阶段,他一定会自行放弃道德。但又因为从小受到道德教育,有利于他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才能。当孩子成长到道德选择阶段的时候,他们又会通过自具的才能,缔结出适应个体人生的道德准则。这个状态下的道德,才是一个人一生基本不会放弃的操守。
  等于说,圣人的道德榜样,也只是拿来借鉴。在真实情况下,根本没有印模式的呆板道德。

  道德也是自我意识存在的最高级方式。自我意识靠两种基本运动方式存在和持续下去,一个是自我肯定,一个是自我否定。我们说的才干,就是人类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记忆。自我意识的自我肯定活动,必须依赖才干。没有才干的人,是缺少自我肯定的,需要别人的鼓励。
  而道德则导致了另一种自我运动,那就是自我否定。作为自我意识的运动方式,自我否定已经是最高级的,因为静止肯定是连续否定的结果。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道德是自我意识存在的最高级方式。人一旦有了道德,他就不太需要别人的赞美和鼓励。
  比道德更高一级的,是佛法修行,是要从自我否定,再进一步达到圆满无漏的无我境界。

  道德评价是伴随价值判断形成的。中国文化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把道德与利益隔绝起来。实际上,所有的道德操守都是为了获取利益。只不过,利益分很多层次,那么道德也分很多层次。比如,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利益,更进一步,好的修养素质还是一种利益。那么道德与哪一种利益相关相伴,就决定了道德水平的高低。

  从第一章,我们可以找到道德的自然来源。从第二章,我们可以找到人一生所应遵循的需求满足规律。先看道德的自然来源,我们先要分析一下,人类的心理活动因素。
  
 思 想
  
 志 意
 行 识
 欲 情

  我们看上表,思就是逻辑思维,想就是形象思维。思的重点来源有三个,欲、行、志。想的重点来源也有三个,情、识、意。当然不论是什么心理活动,最后都是从记忆出发,又以记忆为归宿的。
  志与意是什么意思?志就是志愿。是欲望从本能层次升华到意识层次的再现。意就是意念,是感情从本能层次升华到意识层次的再现。意志与情欲一样丰富,但比情欲更有人性,可惜现代人很少关注自心的意志活动。西方文化在讲人生原理的时候,多数把意志与情欲混淆来说。本来是想说,人活着要有意志,但说出来就变成了要有情欲。这是拜资本积累的社会动力所赐。

  从欲望升华到志愿,个中要经过大量行为实践的过滤,一个人结成终生志向,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从感情升华到意念,要经过认知理论的筛选。也就是行与识的中间步骤。
  我们一般认为,行与识更生理化,应该比欲与情更基础。但现代心理科学的基本测定发现,实际上欲和情,发生在行和识之前,而不是之后。

  有了心理因素分析,我们可以寻找道德的自然来源了。
  每个人都有情欲,为什么我们觉得有些人好,有些人坏?经过长期的经验,我发现道德水平低的人,他们受情欲的控制,因为他们缺少内在了解情欲的心理能力。一个人凡是心理成熟,能够明晰关注自己的情欲变化过程时,这个人就表现出一定水平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说,道德素质是人心理自觉的能力。
  有很多人,他们是先向外求,然后通过外界的反馈,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加以评价。这种人,都属于没有道德的。另人一部分人,他们先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觉,然后再对外界刺激采取行动,这种人,不论拥有什么样的个性,都是有道德的。
  这个定义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没有达到理论高度。但我认为道德就是自觉,道德水平就是自觉程度。相对于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行自觉,就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内容。而素质比道德更高一级。素质有两个含义,一是在道德基础上,用智慧选择正确的方法。二是在道德基础上,能够按正确的方法实施。

  勤奋是对欲的自觉,忍耐是对情的自觉。无私是对行的自觉,淡泊是对识的自觉。谦逊是对志的自觉,诚实是对意的自觉。
  最后,公正是对思的自觉,宽容是对想的自觉。
我们一般会认为,公正来源于广泛听取外界的评价,但实际上,公正来源于内思的自觉。
  比如,现在的国际社会对共产党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很明显外源性道德准则不可靠。甚至,外源性道德准则,恰恰是制造社会小人的根本原因。但反过来说,共产党的人际待遇,也是他们的政治教育自找的,因为他们提倡外源性道德准则。时间一长,他们就反过来承受自己的业报。
  到这里,道德的自然本体我们就找到了。而且,我们还进一步找到了道德的具体形态。道德内容的划分是不是公允,取决于我们对心理活动因素的划分是否相对真实。在佛法当中,道德也属于法,一切法空才是诸法实相。

  那么,我们遵守道德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如第三章所说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利益,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标准。有的人,他就是想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的人想满足安全和享乐的需求,还有的人想满足成功与信仰的需求。对有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来说,什么是有利益的,什么无利益的,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追求的利益不同,他们选择的道德水平也不同。从本质上来看,外源性道德标准与内源性道德标准之间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消长变化。
  那么,我在这里提出一个相对中性的道德利益。因为道德的本质是对个体心理活动的自觉,因此,遵守道德能提高我们的主观能动效率。一个不守道德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错觉多,内容混乱,真实性差。而遵守道德的人则相反。主观能动效率有什么用?人生从生到死,没有一件事不需要这种效率,就连睡觉,现代人都讲求睡眠质量。但如何提高睡眠质量?一味追求锻炼和生活规律是没用的,最关键的是要遵守道德。
  但反过来说,不要相信放弃利益追求的道德。这种道德多数是邪教的道德,他们建立一个不可能实行的标准,只要人们相信了这个标准,他们就开始利用人们的信任,对信徒制造恐惧和内疚,进一步控制和利用信徒。听说历史上所有的邪教,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特征。

  最后,我们给出人一生应该遵循的需求满足规律。
  我认为人的脱产学习过程,只能放在十八岁之前。从十八岁开始,就应该边工作边学习。中国社会学业结束之后,人都二十好几岁了,这样再去工作,在很多地方缺陷都很大。
  在十八岁之前,不仅仅要接受教育学习,还要接受宗教修炼,两者要相辅相承进行。这种状态有点象泰国。从十八岁以后,优秀的人还会接着学习下去,而普通的人则满足于轻松享乐的生活。人才不是逼出来的,是他们自己愿意成为人才。
  从十八岁起就应该允许学生打工,他们应该先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意志。中国人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基础,国民人格就会普遍软弱。实际上,多数人在这个阶段,一旦有了生存条件,很快就会被发展条件所吸引,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继续学习深造,想要得到更加优厚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年轻人参加工作的年龄习惯性定得太高。我认为十六岁就可以。
  接下来满足安全与享受需求。比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有一份自己的事业。然后开始消费,做一些自己想做和喜欢做的事。当然可以成家,但也可以不成家。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我主张不要成家。中国是不需要搞霸权主义也会形成社会两级分化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口密度太大。所以,中国的两级分化,是那种焉坏焉坏的,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只要人口一多,他宣传中庸社会,实际上还是两极分化。既做了“丁客”,还立了牌坊。当然这是古代帝王的阴谋,也不知道现代人怎么样了。
  再接下来满足成功与道德。成功也是一种需求,有的人没有成就感,就好象没有烟抽一样难受。但成功与事业有关,也可能与事业没有关系。成功的关键,是没有人赞美你,你自己是否依然感到自我肯定!当别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是否还有动力坚持?道德还是一种需求,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平衡与健康,同时它也可以满足人的社会复制需求。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有个小跟屁虫?因为跟屁虫能满足自己的社会复制欲望。但屁虫的满足是不健康的,通过道德的社会感化力量来满足自己的自我否定需求,这才是真实的满足。
  人生达到了道德满足的境界,就已经到顶级了。再接下来,除了学佛,就没路可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