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站场运用与设备检修难题,实现运输与安全双丰收?6月21日,记者从全局枢纽全天窗集中检修改革现场会上获悉,工、电、供诸系统之间打破壁垒,实行“检查全覆盖、作业全天窗、养修专业化、应急一体化、管理信息化”,正在芜湖东站变为现实。 芜湖东站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宁芜、淮南、皖赣、芜铜铁路货物列车的汇集和编发之地,去年经电气化改造后,现为Ⅲ级六场编组场,日解编10000多辆车。由于芜湖东站基础设施薄弱,维修工作量大,造成工电供检修工区有时不得不采取点外作业方法,以解决给点不足问题,给劳动安全带来隐患。 今年以来,芜湖工务段在路局大力支持下,围绕“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以“引领示范、走在前列”担当精神,率先在芜湖东线路车间探索全天窗集中检修作业模式,深化枢纽工务维修体制改革,通过近半年的实践,取得可喜成果。 芜湖工务段段长李传勇介绍,新的全天窗集中检修模式发挥铁路大联动机作用,由芜湖东站牵头,将站场检修区域划小,便于天窗点安排,增强了检修机动灵活性,小区域也可自由组合,满足工电供检修需要。同时,内部挖潜,调整列车进路、错开平行进路列车,释放出空闲天窗点资源;在同一站场,对局控天窗和站控天窗实行阶梯式安排,为工电小区域检修完毕后,转场到另一区域作业创造条件,既减少了对运输的干扰,又延长了检修作业时间。 记者了解到,新模式在劳动组织上打破了原先工电工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以车间为单位统筹调配劳力,利用枢纽各场天窗错时给点和同一场内多个维修区域阶梯作业特点,合理安排检修任务,实现天窗有限资源连续运用的目的。 “在计划编制上,建立天窗综合利用平台,车站根据工电供维修需求,每周召开天窗综合利用碰头会,协调次周平衡计划和解决所遇问题,使‘运输能给什么,工电能干什么’更加透明,真正实现了天窗综合效益最大化。”芜湖东站技术科科长汪久祥说。 “在作业方式上,我们建立工电供联合作业机制,成立联合检查整治小组,尽量做到大家共用一个天窗。同时,加强天窗使用情况分析,灵活变通天窗区域和时段,提高作业整体效率。”芜湖工务段副段长陈付明介绍。 据悉,实行全天窗集中检修改革后,所有检修项目纳入天窗计划安排,杜绝了点外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运输重新划分天窗区域,实行站场阶梯天窗,让天窗计划更符合运输组织实际,大幅度减少对运输的干扰。工电供联合作业,不仅提高了计划兑现率、检修质量和天窗综合利用效率,也将总的天窗要点次数降了下来,使运用与检修矛盾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