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夜上山!“00后”女职工,圆满完成任务

 WTB2255 2023-01-11 发布于江苏

虎峰岭上“夜行侠”

“大家注意安全,跟着我的脚印走,两边雪深,别陷进去……”1月7日零时刚过,虎峰岭上刮着刺骨的“白毛风”,山腰处,几名铁路职工穿着厚棉衣、戴着大棉帽,蹚着没膝的积雪艰难地向顶峰前行,棉帽檐上挂满了厚厚的冰霜。

Image

走在最前面的女孩叫赵佳慧,今年25岁;紧跟在后面的两人是朱悦和王阳,只有23岁。三人都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电务段高铁通信车间作业三工队的通信工。这个工队负责哈牡高铁线上3个机房、16个通信基站、9个光纤直放站和32.21公里隧道的检修维护工作。

今年春运期间,赵佳慧和朱悦、王阳被安排在了基站检修小组。“高铁基站是动车组运行的'神经中枢’,日常的检修维护很重要。我们3个人要对分管的16个通信基站逐个进行巡检,平均每两天就要巡检一个基站,其中最难到达的基站就建在虎峰岭上。”赵佳慧说。

Image

高铁通信基站一般都建在沿线位置较高的地方,人迹罕至,检修小组的工作还都在高铁停运的凌晨时分进行。“大学毕业到工队的第一次检修任务就是来的虎峰岭基站,我们三人都被树枝划了个满脸花,那种滋味可不好受。”赵佳慧说,最让她打怵的还是冬季的极寒天气,“进入农历腊月,山里温度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每次进山检修,我们能穿多少就穿多少,还得备上'热贴宝’,但还是抵挡不住'白毛风’的威力。”

这是春节前三人小组对虎峰岭基站进行的最后一次检修。1月6日22时,她们就背着十几公斤重的工具袋出发了。从工队到虎峰岭基站要一个多小时车程,汽车走的都是起伏不平的山路,走一路晃一路。“一年前我们还有晕车的症状,现在练出来了,在车上看作业单都不晃眼。”赵佳慧说。

Image

汽车抵达虎峰岭后,距离基站还有近2公里路程,需要三人徒步抵达。几场大雪过后,通往基站的羊肠小道早已没了踪影。凭着记忆,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虎峰岭顶峰前进,刺骨的寒风打在她们脸上,呼出的热气瞬间变成白霜,挂上了脸颊。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王阳是工队的“活宝”,胆子最大,如墨夜色中,她总会唱歌给大家壮胆。“我从小就在林区长大,黑瞎子都见过,走夜路算啥!”“以后我们就叫你'王大胆’了!”她们开着玩笑,伴着头灯的光亮,身影渐渐没入了漆黑的山林中。

Image

北风吹过,安静下来的林海雪原里,只听到她们急促的呼吸声和脚踩积雪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不到2公里的路程,她们要走近1个小时,到达基站时,已经是7日1时许。做完清扫和除尘工作后,她们开始对设备逐一进行测试,打印设备标签、测试尾纤损耗,各个环节分工有序。

4时,全部工作完成,三人整理好工具下山。“往返路程和作业加起来要将近7个小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途中没有卫生间,所以从晚饭开始就要尽量减少水分摄入。”此时,赵佳慧的嘴唇已经有些干裂。

Image

受疫情影响,赵佳慧已经两年没有和家人团聚了,今年春节她依然申请了留守值班。几天前,父母邮来了她爱吃的年货,让她十分开心。“虽然今年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但看到在我们的悉心维护下,高铁通信设备安全运行,就是我新春里最充实的快乐!”赵佳慧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秦岭之巅“女骑手”

“隧道里光线差,路不好,大家骑车都悠着点……”1月9日23时许,在西成高铁鄠邑至佛坪区间的大秦岭隧道外,“天窗”刚开始,工长徐雷就叮嘱道。2000年出生的女工于静逸戴上照明灯,背起工具包,从徐雷手中接过折叠自行车,调整好座位,通过防护网便门快速进入隧道。

Image

当晚,于静逸所在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通信段鄠邑车间鄠邑通信工区要完成大秦岭隧道内3.5公里壁挂漏缆及直放站的巡检维护任务。阴暗的隧道里,寒风阵阵袭来,气温逼近零下10摄氏度,徐雷、于静逸和现场防护员车凯各骑一辆折叠自行车,在40厘米宽的轨道间结伴而行。

Image

西成高铁是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在鄠邑至佛坪区间,有一段45公里长、坡度25‰的连续长大坡道,动车组每前进1公里海拔就上升25米,坡道落差达1100米,被称为“中国高铁第一坡”。此处山峦巍峨、桥隧相连,优质的无线通信网络是保障动车组安全运行的关键。

鄠邑通信工区担负着清凉山、大秦岭、天华山等15座隧道、110余公里高铁通信线路和设备设施的维护工作。职工主要利用夜间“天窗”时间对隧道内的通信设备设施进行巡视和检修,及时消除存在的隐患,确保无线通信网络信号时刻处于“满格”状态。

Image

然而,夜间高铁停运后的“天窗”作业时间有限,一个作业组在一个“天窗”点最多可以检修6公里的高铁通信线路和设备。为提升设备检修效率,工区职工们就骑折叠自行车往返,确保优质高效完成检修任务。

Image

“静逸,你歇会儿吧,把工具箱给我。”看到于静逸因持续上坡骑行有些吃力,徐雷朝她大声喊道。于静逸虽是工区年龄最小的职工,却是个要强的姑娘。“工长,没事,过了这段就好了。”她深吸了一口气,加快了速度。

2021年,于静逸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鄠邑通信工区。她努力克服自己对高铁检修岗位需要夜间作业的不适应,认真钻研业务,积极提升专业能力,不到1年就成了工区的业务骨干。

Image

“骑自行车干活能比徒步节约2倍以上时间。”于静逸说。隧道里,除了排水渠的流水声,静得只能听到彼此的呼吸。骑自行车也没有在马路上那样轻松,尤其在冬季,隧道内光线暗沉,不仅风大低温,而且要克服坡度带来的体力消耗和轨道盖板对自行车的磕碰影响。最初骑行时,于静逸摔过跤,还偷偷哭过,现在已经啥都不怕了。

骑行中,于静逸和工友们依靠头灯和手电筒,认真检查隧道洞壁两侧悬挂的漏缆,每到一处直放站,都要停下来进行无线场强测试、对比记录数据及清扫维护设备。“'中国高铁第一坡’的安全,时刻考验着我们高铁人的责任和担当。”于静逸说,今年是她定职后的第一个春运,必须铆足劲确保通信设备安全稳定。

Image

1月10日5时许,3.5公里的通信线路设备巡检维护完毕。从便门走出隧道,刚一上汽车,于静逸就倚着车窗沉沉睡去。“男同志都感到吃力的体力活,静逸却毫不畏难参与其中,真有股令人佩服的闯劲!”漆黑的群山间,汽车亮着灯缓慢前行,徐雷拿过一件棉大衣,轻轻地盖在她身上。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陕西记者站(哈尔滨、西安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胡艳波 侯继尧 栗崧航 周道刚 林伟 蔡瑞

图片:刘翔 栗崧航 康健 杨晓文 吴世兰

编辑:林飞翼

审校:高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