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前后,我还是青少年时代,那时濮院周家场演皮影戏,我都是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观看,每次总要看到半夜后才回家。 01 周家场位于濮院镇西市的西廊棚河南。这个场地的南西北三边是房屋,东边是西大高墩(乱砖碎石高墩),中间这块白场可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现濮院自来水厂地基)。 上演皮影戏时,在周家白场西侧用三张方桌,搁上三扇长长的门板,作为戏台。台前竖起两根竹竿,撑挂着一块白棉纸作为银幕。幕后搭一个简易棚,挂着许多用羊皮精制塑造的各有特色的人物造型以及兵器和禽兽造型,放着多种乐器,点亮两盏清油灯,由艺人在幕后操作,这些皮影映到银幕上,一场场精彩的皮影戏剧上演了。 02 皮影戏开场,先是“百纸头阿三”出场作一番精彩表现,灵活的肢体在银幕上演出多种多样的动作,有时把嘴巴张大伸到自己的背后,真使人看得出奇。接着,正本戏开演,多数是折子戏,第一场总是武打戏。幕后由艺人操纵着挂在纤棒上四肢灵活的皮影人物,运用熟练的技巧,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忽近忽远,在银幕上表现出坐、走、跪、拜和跳、打、飞等多种有趣动作,并配以淳朴乡音的说白和独特唱腔;另有几位艺人演奏铿锵有力又优美抒情的音乐伴奏,吸引着幕前众多的观众。 周家场演皮影戏由东道主出资发起,从海宁斜桥等地请来皮影戏班子演出,供群众免费观看。演皮影戏多在春秋气温比较适宜的季节,凡逢节日、蚕讯、庙会,时有演出。 皮影戏班子剧目很多,由东道主随意点定。当时,演出比较多的传统剧目有《闹龙宫》《四郞探母》《霸王别姬》《红孩儿》等,很吸引人。 03 皮影戏通宵演出,前后共演出六七个小时。当时有种说法:皮影戏越是演到下半夜,其音乐唱腔越是优美。由此,不少人总要看到剧目上演完毕,此时已渐渐东方发白。 周家场演皮影戏的日子里,濮院镇上的老百姓和附近四乡农民都纷纷赶来,许多人自带凳子,也有向周家场附近的亲朋好友借凳子的,下午就提前在幕前摆好凳子,抢个好位子,坐着等候晚上演出。场地上有卖甘蔗水果的,有卖糖果瓜子的,有卖馄钝面条的,有卖香烟火柴的,还有卖茶水的,这许多摊位都点亮一盏有玻璃灯罩的小油灯,情景美丽很有风趣,使平日清静的周家场成为热闹景地。 04 岁月流逝,几十个春秋过去了,皮影戏成为我年轻时代的美好回忆。我与几位老年朋友在闲谈中对此都有同感。前些年外出旅游,在杭州“宋城”又有幸看到皮影戏演出,我急忙在前排抢了个坐位坐着观看,可惜时间很短,只演出两三分钟就结束了,真是娱兴未尽。 皮影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但愿日后在某个场合还能有机会欣赏。 【作者简介】姚镌明,退休税务干部,现居桐乡。业余从事散文、故事写作,勤于笔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