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庙桥港,濮院人的悲欢和梦想

 幽湖落云 2017-06-24

庙桥港,一条在古镇上静静流淌了数百年的小河,承载着多少辈濮院人的欢乐、悲伤和梦想;演绎着一幕又一幕古街居民守望相助的邻里亲情;又勾起多少远在他乡的游子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01        

庙桥港宽不过十米,两岸石帮岸筑得整整齐齐。

清清的河水自大有桥向东静静地流淌着,过庙桥继续向东流去,流入故乡的母亲河——梅泾河。

小河北岸是濮院宗教胜地香海寺和翔云观前热闹的观前街和寺湾街。解放前后成为本镇学校的集结地,整条老街显的热闹非凡,套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人气特旺。

对岸的铁栏杆(河下街)多大户人家,庭院深深,相对就显得冷清得多了。

大有桥

02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真实写照。水和桥的结合,水之柔软和桥之坚韧交相辉映,配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粉墙黛瓦,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浓墨重彩的水彩画。

有河必有桥,庙桥港上就有三座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精致小石桥。

这三座以“大”字当头的石桥,自西向东依次为大有桥、大德桥和大积桥。三桥均为元朝濮鉴始建,后经清和民国时期里人重建,至今完好地静卧在庙桥港上。

大有桥为三孔石梁桥,连接大有桥街和北大有桥街,距西面的朝阳桥就几步之遥。

大德桥因桥北有一座土地庙,所以俗称庙桥,桥下潺潺流淌的小河由此得名“庙桥港”。该桥为单孔圆洞桥,南接庙桥街,北临寺湾街。

最东面的是大积桥,为单孔石梁桥。大积桥原址在翔云观前,南对河下街(铁栏杆)当白场,嘉庆四年(1799)移建止花园街口,南堍为夏家老宅。

河面上的那三座石桥,常把人们带进那被岁月尘封已久的记忆中去。

大德桥(庙桥)

03        

窄窄的庙桥港当年是濮院连结外面的水路要道和居民们饮水,洗涤的场所,木船是那时的主要交通运驶工具。在香海寺、翔云观的全盛时期,众多香船游戈以港中。当翔云观有大戏上演时,装道具的乌山船停在观前的河道里,还有来拜观看戏和上西面香海寺进香的乌蓬船,卖菜运粮装水果的农船,装粪的赤膊船和渔家小船来来往往,河道显得异常拥挤。

五六十年代,我常常到庙桥西面河下街的一个较宽的石埠挑水洗菜,水位高的时候还好,枯水期只要有船摇过,污泥就马上泛上来,河水立马变得混浊不堪。临庙桥一段河面最窄,勉强够两条农船交位。常能见到操着绍兴土话的摇船佬见对面的船只要撞上来了,老远就大声喊道:“么冬个贱胎,勿好了,要撞牢哉!”当两船真得“嘭”的一声相碰后,他却无奈地叹道:“那么好!”没有碰到说“不好”,撞到后反而说“好”,真得有点意思,足见南方人在说反话玩幽默方面显得那么的有天赋。

大积桥

04        

当年庙桥港两岸的小街,小巷还未被现代文明的洪流所吞噬,深深地留着古时的旧貌,典型的江南民居粉墙黛瓦也大多墙皮脱落,墙面灰暗,瓦片也显得有些零乱。但还是能随处看到那大户人家精心雕制的飞檐和曾经华丽的屋脊,默然地向人们展示小镇曾经的繁荣。

港北的寺湾街和观前街当年临河全是水阁房子,和对面铁栏杆整齐的石帮岸和单面老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九十年代河下街西段设立了沿河的露天菜场,方便北面老房子里居民的买菜所需,每天早上也显得热闹起来。

05        

小港,小街,小桥,老屋总能给人们带来旧时一幕幕美好的回忆。

想当年,香海寺晨钟暮鼓,香火桥头香客如云,善男信女顶礼膜拜,寺湾小街热闹非凡……

想当年,翔云观内锣鼓喧天,盘丝结顶大戏台上厉家班金戈铁马,旌旗飘舞,台下人头攒动,掌声连连……

想当年,庙桥港里乌山船、赤膊船、乌蓬船来来往往,航道塞满……

想当年,无数孩童伴着“小啊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歌声,蹦着跳着走进庙桥头、平桥头和翔云观旁的小学校……

这真是:

小街炊烟落晚霞,

香船轩廊茏薄纱。

粉墙青石映黛瓦,

小桥流水百姓家。

【作者简介】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