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反抗权威的事情容易获得点赞?

 戴眼镜jason 2017-06-24


踏碎凌霄 放肆桀骜

世恶道险 终究难逃


01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网上几乎都是为这些血性男儿的点赞之声。事情是非曲折姑且不说,我是想探讨下,为什么这种反抗权威的事情会获得点赞和支持?

 

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一部戏,大概最高潮的部分,是你意识觉醒,坚决要做自己的那部分。

 

想起一部美国电影《死亡诗社》,看似讲诗歌的故事,其实是讲反抗权威。

 

威尔顿中学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其学生的理想就是升入名校。


在开学典礼的第一天,校长诺兰就让学生集体朗诵学校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然后又请四位学生解读了这四大支柱的含义。

 

思想新锐的新英文教师基汀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他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学生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要“抓住光阴”,去热爱诗歌,热爱青春,去吸取生命的精华。


上课的时候也常常不按照规则出牌,他不照本宣科,而是激发每个学生灵感,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


他告诉学生:不要盲从他人,不要被信条所惑,只有跟从内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基汀带领下,学生渐渐学会自己思考和求索,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学校外的山洞里击节而歌。

 


很快,基汀这种行为被其他老师投诉,也引起了校长的强烈不满。


电影的高潮部分,就是基汀被学校开除,学生们为了支持基汀先生,在教室里集体反抗校长的权威,行注目礼的那一段。


学生们看着基汀离开教室,其中一个叫托德的学生突然大喊道:“基汀先生,是他们逼大家签字的!”基汀之所以被开除,校长逼迫学生们在一份证明基汀违反学校纪律的文件上签字。

 

“我相信你,托德。”基汀轻声说道。校长恼羞成怒地喊道:“赶快离开,基汀先生!”


男孩们呆呆地看着基汀。基汀也看着他们,最后一次把他们深深记在心里。然后,他转过身,朝门口走去。

 

“哦,船长!我的船长!”托德喊了出来,这是基汀当时教过他们的惠特曼的诗歌。正当校长诺兰看着过道的托德时,教室那头的诺克斯大声喊着基汀先生的名字,也站到了课桌上。


然后,米克斯,匹茨,一个接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效仿他们的样子,站在自己的课桌上,默默地向基汀先生致意。

 

但最后基汀还是离开了学校,权威还是继续存在,而这些学生们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生这么勇敢的一次,去反抗权威。

 


02


我们为什么会对反抗权威的事情,这么激动和感同身受的点赞支持。因为我们自己无时无刻不也生活在被权威控制的生活中。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独立的灵魂来说,只要他还有着一点自我的意识,就会寻求那个自我的存在。

 

2009,村上春树在获得“耶路撒冷奖”获奖致辞上的那篇著名演讲《高墙和鸡蛋》里讲道——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撞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一边。对,不管是墙何等正确,蛋有多么错误,我仍会站在蛋一边。正确还是错误,是由别人来决定,或由时间和历史来决定。一个小说家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如果是站在高墙一边撰写作品,那到底还有多少价值?”



 

而村上春树说的高墙,就是我们看不见的体制,但又时时刻刻在束缚你的权威。


“我写小说的理由,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浮上水面,沐浴光照。为了不让我们的灵魂被体制禁锢和贬损,所以始终投去光亮,敲响警钟,我坚信这才是故事的使命。描写生与死的故事、描写爱的故事,让人哭泣、恐惧、欢笑,由此证明每个灵魂的无可替代。锲而不舍地这样尝试,正是小说家的职责。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


我想体育的本身是让一个人更强健,更懂得坚持自我,而不是屈服和苟且。就算这高墙再冷漠,但他们选择了做一个易碎的鸡蛋。


村上春树写道——


“我想向各位传递的讯息只有一个:超越国籍、人种和宗教,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的人,是面对体制这坚固高墙的一颗一颗的蛋。我们看似毫无取胜的希望。墙太高太坚固,而且冷漠。如果说我们还有获胜的希望,那只可能来自我们相信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相信彼此灵魂的融合能产生的温暖。”



我们一个个都是独立的灵魂,体制却没有,不是体制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村上春树这篇演讲,被引用过很多次,而这次事件,更是验证了,这篇演讲的预见性,这世上还是有那些向坚硬的墙不断冲击的鸡蛋。虽然你知道,这是一种毫无胜算的反抗,但姿态就表明一切。

 

03


今天想推荐一本书,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这本书把我今天写的这个话题做了很好的诠释。

其中有一个章节是写“权威主义”。


弗洛姆把“常人非神经症患者身上的施虐——受虐性格称为权威主义性格。”施虐—受虐者的特征总是指对权威的态度。他羡慕权威,并欲臣服于它,但同时又想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要别人臣服于她。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是这种权威主义性格。


弗洛姆说:“如果我对另一个人生杀予夺大大权,我就比他‘强大’得多。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渴求权力并不根植于力量而是根植于软弱。它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个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

 

一个人,如果他真正的独立,不依靠任何他人,也不用依靠外力,也可以获得自我的满足,那就会反抗这种貌似无处不为你着想的权威。而一个人,如果他拥有了自由后,反而不知所措,他就渴望这种权威把自己引导,奴役,成为一个受虐者。

 

弗洛姆说:“人们常常用对他人的过分友善、过分关心来掩盖施虐倾向。一些最常见的推理是:‘我统治你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就必须绝对服从我。’还有,‘我是如此伟大,如此不凡,所以我有权力期望他人依赖我’”

 

这些句子,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时常遇上?那些权威主义者,无时不刻不在这样强调自己对他人的统治。


另外一个经常用来掩盖剥削倾向的推理是:“我已为你付出了很多,现在我有权力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弗洛姆这本书对这种施虐—受虐的权威主义性格分析非常到位,就像写我们当下一样。而挣脱这种性格的方法只有一个个自由灵魂的觉醒。

 

针对这次事件,很多人引用了《悟空传》里的这句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是很悲壮,但别忘了,《西游记》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反抗权威的故事,而无论悟空怎么的反抗始终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但他终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权威无处不在,而反抗也无处不在,而就我们成长环境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一种被权威压迫的感觉,所以反抗权威者能够获得如此多的点赞和支持,《西游记》能够这么经久不衰。




特能坚持的摩羯座

湖南人在广州 现任职某公司

用读诗歌读名著的心写公号文

人生两大兴趣:读书&打羽毛球


理想是

做写字的人里面最会打球的

会打球的人里面最会写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