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期] 日本汉方书籍之《宋以前伤寒论考》简介

 daoyide 2017-06-24

瞿麦中医学堂,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郭秀梅 编辑:瞿麦堂主

【编者按】《宋以前伤寒论考》是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2007年6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刊行了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宋以前伤寒论考》。本书的诸位作者,是我较熟悉的异国同仁。多年来,曾以不同的历史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共同切磋、争辩中医文献及临床诸般问题,其中达成共识者有之.各持己见者有之,互相折服者亦有之。我深知日本临床医生研究中医文献的艰辛与寂寞,面对庞大的中国古代书籍。他们利用繁忙工作之余及假日,焚膏继晷。自首穷经,跬步千里,乐而不疲。其所追求的目标,并不在此书的问世.也不期待任何回报.只是一种痴迷与热情,使他们在传统医学的探索中,无怨无悔地燃烧着宝贵生命。有鉴于此,我自觉有义务向中国学界介绍此书。以便国内及时了解日本同行伤寒论研究的现状。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三氏同为西洋医科大学毕业,踏进中医学领域的因缘与途径不同,各具擅长分野。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

《宋以前伤寒论考》虽无新发明,却不乏新发现;虽无新理论,而颇多新见解。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1、结合临床实践,考察伤寒传承

冈田氏对中国医学的兴趣产生于德国留学时,而研究中医文献的兴趣,则源于对宋版《伤寒论》的诸多不解。1982年留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期间,冈田氏于书店被《太平圣惠方》的烫金书名所吸引,翻阅至卷八、卷九伤寒内容,令其眼界一新,遂即将上下两册百卷巨帙携回日本,熟读玩味未辍,书已半零不落。二十余年,锲而不舍,潜心钻研。冈田氏同时关注出土简帛、唐代抄本、对于散见他书中的伤寒文献.亦了如指掌。积累既深,遂结合平日临床经验,以独自的思考,质疑《伤寒论》中习见不疑之处。试举数例:

1.1葱白分用说

冈田氏发现宋以前文献中。伤寒初期方剂中多用葱,如:

《神农本草经》:葱实,治伤寒寒热,出汗。

《医心方》治伤寒一二日方:《葛氏方》云伤寒有数种,庸人不能别。令取一药兼治者。若初举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便作葱豉汤。

治伤寒三日方:《新录方》治伤寒温疫三日,内脉洪浮,头痛,恶寒,壮热,身体痛者方。葱白一升、豉一升、栀子三七枚,桂心二两,无,用生姜三两。

《太平圣惠方》卷九:治伤寒三日内,多入葱白。

可是,宋版《伤寒论》治太阳中风的“桂枝汤”方中不仅无葱,且云禁“五辛”。又于少阴病,治下利的“白通汤”、“通脉四逆汤”中入葱白。

冈田氏认为。宋以前治伤寒是否用葱,可分两个系统:一是古方书所载外感寒邪初期用葱系统,一是《千金翼方?伤寒》、宋版《伤寒论》治下痢用葱而中风初期无葱系统。再考《灵枢?五味》有韭、薤、葱宜五脏之记载。由此推测,伤寒用葱系统源于《神农本草经》,下痢用葱系统承自《黄帝内经》,而同药异用,则正是方剂配伍之奥妙所在。

关于宋版《伤寒论》中“五辛”之说,冈田氏亦觉其唐突。唐代《外台秘要》载《伤寒论》此文,下仅云“忌海藻、生葱、菘菜等物”,并无“五辛”之语。考“五辛”始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五辛所以发五脏”。宋版《伤寒论》中“禁生冷粘滑肉颏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亦似晋唐之语.为后人编纂时所加。

1.2伤寒日期说

自古论述伤寒病态,多以日期为序。《索问?热论》将伤寒发病按日期与六经相配属:伤寒一日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其治疗原则,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华佗方》云:伤寒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即愈。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三日在肌,复发发汗则愈。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则愈。隋代《诸病源候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九述伤寒发病日期及治疗方法,承袭自《素问?热论》体系。

清廖平《六译馆丛书?医类》中指出,华佗的伤寒日期分类与《史记?扁鹊传》的疾病发展过程相似,即“君有疾在腠理”、“君有疾在血脉”、“君有疾在肠胃”,并云晋代《脉经》,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宋代《伤寒活人书》、《伤寒补亡论》,金代《注解伤寒论》皆用此法,近人则知者甚鲜。北宋以前同用华氏法,南宋以后乃无人言之。

日本《医心方}(984年)卷十四所引伤寒十二方,即《千金方》一二日方、《新录方》三日方、《玉葙方》、《葛氏方》四日方、《通玄》五日方、《范汪方》五六日方、《范汪方》六七日、《录验方》八九日方等,与华氏汗吐治法及日数相似。

日本学者森立之《伤寒日期编纂考》序云:日期固为伤寒之绳墨,则医匠不得不据此以取则也。故今类聚李唐以前日期之说,并为之考,名日《伤寒日期纂考》。该书收录唐以前医书所载涉及伤寒日期的内容268条。

近代发现的敦煌医书《杂证方书》,载“伤寒三日内发汗,四日内须吐。五日后须利,三日内取汤方,麻黄去节三两、干葛二两。湿者用五两、小麦一升、葱白一握”等内容。反映了唐代伤寒日期体系,及其治疗原则及药味配伍的灵活性。

唯独宋版《伤寒论?六经篇》未采纳伤寒日期传变体系。而为阳明病设立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与此条文类似者,有《千金翼》“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太平圣惠方?卷八》“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中寒是也”记载。

冈田氏认为。宋版《伤寒论》将伤寒日期及六经辨证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新的《伤寒论》体系。如果断定此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历史传承来看,未免有些牵强,何况宋版《伤寒论》的底本尚不明了。但如果视该书为一部综合唐代以前伤寒内容、并迎合时代需要而编纂的宋代《伤寒论》,仍不失为一部价值颇高的中医经典。

2缜密对照条文.鉴别文献正误

牧角氏少年时代经常接受父亲的针灸治疗,目睹书架上中国医学书籍.耳闻日本汉方名医故事,在蒙受传统医学恩惠的环境中成长。大学时代开始研究中国医学.私淑大壕敬节、藤平健等名医名师,随时追寻最新信息。牧角氏记忆中,当年曾参考诸多书籍,仍难以理解“伤寒六经”奥义。大学毕业后,投入精力研究中医学,研读宋版《伤寒论》。读至“胃家实,一作寒”时,疑窦丛生.翻检诸家著作。均未见注释。直到1992年于福冈出席冈田氏讲演会.方获指点迷津,并觅得知己。自此,牧角氏埋头医学文献研究。至今未辍。

十数年来,牧角氏不眠不休,广求善本,寻绎《伤寒论》条文的变迁。其研究方法,胪列宋以前的伤寒文献,如林亿校正《宋版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小品方》、《脉经》、《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医心方》、《敦煌医书》等历代医籍中伤寒条文,逐字逐句逐笔划地排列比照.不断发现,同一条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避讳及异写等原因。会出现文字变易、脱落或增添等现象,从而造成后人理解的分歧、方药配伍的异同。如:

《宋版伤寒论》“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千金翼》“少阴病,恶寒而,时自烦,欲去衣被,不可治”。

《圣惠方》“少阴病,恶寒而,时时自烦,不欲厚衣。宜大柴胡汤。”

三书记载,仅数字之差。其结果则差之千里。

牧角氏经过对历代伤寒文献的缜密校雠,按时代将其划分为二:一是未经校正的《小品方》、《敦煌医书》、《诸病源候论》、《医心方》、《圣惠方》等;二是经北宋校正的《脉经》、《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版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又按其内容区分为:伤寒例、三阴三阳篇、可不可篇、杂病和妇人篇.并勾勒出详细清晰的结构图。

牧角氏认为,现代通行的《宋版伤寒论》,为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儒学者将散逸于隋唐至五代医书中的内容。根据宋代的医学概念编撰而成,未必准确地保存了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貌。

牧角氏家居福冈。为参加“森立之研究会”,每月乘飞机至东京一、两次,目的是向同行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吸纳新的学术信息。长年以来,他编辑了大量资料,并自费印制,分发同仁。极其枯燥的医籍校雠工作,对于牧角氏等研究爱好者来说,每个文字都新鲜活泼,每一条文都色彩斑斓。

3把握文化背景.分析医药变迁

小高氏现任东京中医研究会会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儒教、道教、佛教诸学造诣颇深,并取其精髓运用于诊治病人中。提倡“以仁治病”。他研究中国医学,不限于医学文献,而是旁征博引,注重从时代及文化背景出发,善于结合临床实践,广角度地审视《伤寒论》及其方药特性。并以其敏捷的思维、洗练的文字、流畅的文脉、勤奋的精神,笔耕不辍,编撰论文。本书收载小高氏编撰的八篇论文,其中三篇与冈田氏、牧角氏同著。

3.1以苏轼(东坡居士)为个案,考察宋代医学及养生本文通过苏轼的生平著述、思想变迁、患病记录及所用方药,考察苏轼生活年代的气候变化、疾病流行情况,推测宋代校正医书局校勘编撰《伤寒论》时,为迎合时代要求而添加内容的可能性,为研究《伤寒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2考察隋唐以前的用药法

文中列举附子、麻黄、艾叶、白薇、山茱萸等药味。考察历代本草书、医方书的记载,证实随着时代的变迁,药味的名称、作用、配伍等所发生的变化。

3.3用历史的观点考察“八味丸”和“六味丸”的方意

考察古代名方“八味丸六味丸”的出典、方剂组成.及历代治疗记载,认为古今功效有别。古方“八味丸”主要用于祛风除痹、活血。“六味丸”用于补气血。自金元时代始,误认其补肾作用,时至今日仍作为补肾药用于临床。

3.4“桂枝”和“桂枝汤”考

本文推论,现代中医学“桂枝”有“阴虚阳盛”之禁忌,而《太平圣惠方》卷九“阴虚阳盛”者,桂枝汤主治。而且,桂枝的药名古称“桂心”,经宋代校改的可能性较大。

3.5“五苓散”考

一般认为“五苓散”具有利尿作用,君药为“茯苓”。本文引证宋以前医书有关“五苓散”记载.认为“五苓散”当为“五味猪苓散”之略称.宋以前主要用于“发汗法”、“吐法”、“结胸”。而利尿作用的认识自元以后始逐渐形成。

3.6“留饮、宿饮加风寒邪”自验所感

这是一篇本人患病、治愈的实录。著者用自己患病体验,验证《伤寒论》“留饮、宿食”说的临床实用性。

3.7柴胡与前胡

参考大量文献,考证“柴胡”、“前胡”名义、功效及生长地域,认为张仲景生活的扬子江地域.为前胡的主要产地,而柴胡主要产于黄河流域,根据当时的交通情况考虑,极有可能用前胡代替柴胡使用。并举临床病例,验证“柴胡”“前胡”的实际效用。

3.8关于敦煌古医籍中“肝”的治法

本文取敦煌医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宋版《伤寒卒病论集》的相关内容作比较,并举临床病例验证,认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治肝,采用补、泻两法。

以上数文凝聚了小高氏多年辛勤研究的结晶。也是“森立之研究会”的共同成果。论文前言介绍:论文系以冈田研吉、牧角和宏资料为基柱。并添加笔者已发表论文内容而成,故由笔者自负文责。

《宋以前伤寒论考》的出版,反映了当代日本临床医师们研究医学文献的新成绩,同时体现了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的使命感,值得欢迎与重视。虽然书中有待商榷之处犹存,而他山之石,足为中国同行之借鉴。

【作者】郭秀梅,中国长春市人。198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1990年留学日本。先后任日本富山医科大学和汉诊疗部、日本医科大学东洋医学科、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医史学研究部、顺天堂大学医史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1年获博士学位。

...........................................................

瞿麦中医学堂 第12期

瞿麦中医学堂,陪伴中医人成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