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前后,动机是这

 昵称VChmUhmv 2017-06-25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一举登上了大唐帝国皇帝宝座,拿到了最高权力。然而也不可否认的是,通过骨肉相残得到的东西让他背负了沉重的道德包袱,使得想当一个千古明君的李世民一直不能走出玄武门之变的阴影。于是李世民就把权力之手伸向了他不应染指的地方——唐史的编撰。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前后,动机是这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但在唐朝以前史官基本上还能做到“刚直不阿”,无所畏惧,记录历史的一点一滴。虽然自西汉太史公后,史官们在史书上记载内容开始忌讳本朝君王,皇帝也多多少少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说话,删除负面事件;对待不合圣意,直笔写史的史官和他们所写的史书,处理的办法比较简单,即贬杀与焚烧。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达到泄愤和毁书的目的,但记载君王功绩的部分也随之荡然无存。不过史书有一个原则就是皇帝是不能亲自过目和参与其中。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前后,动机是这

唐太宗李世民是铁了心要干预初唐历史的编写,特别是想看看玄武门之变前后的记录,在史官笔下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当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后。李世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强烈愿望,向当时负责编纂起居注的褚遂良发出了试探。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前后,动机是这

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前后,动机是这

李世民本想打着“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这个听上去很是冠冕堂皇理由来阅览唐史,不过这褚遂良一听就知道李世民的动机绝非如此单纯!褚遂良也不愿轻易放弃史官的原则,所以,他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天子的要求,让李世民碰了一鼻子灰。但李世民为了自己能在后世留下一个好形象,贼心不死,直接绕过褚遂良通过宰相房玄龄看到了想看的内容。看了这些记录后,李世民非常不满意,于是下旨给房玄龄钦定了指导思想。房玄龄也是无奈,没有办法,召集一班史官按照钦定的框架,把李世民成“安社稷、利万民”的光辉形象。也是自李世民之后,帝王阅著之事习以为常,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