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命》谭6

 山佳国学谭 2017-06-25

51、最初的价值取向共同的是非之心——《天命》谭 

    可以想象:随着人类产生共同的羞恶之心,与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相互谦让的辞让之心,逐渐地产生了共同的是非之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有了最初共同的价值取向。

52、形成儒家人性本善的基本特征——《天命》谭 

    《大学》的宗旨一道的内容就是三纲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中庸》的率性之谓道;基本奠定了人本性善的理论基础,四心说又指明了人本性善的内容。以至于后来的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儒家思想人性本善的基本特征。

53、正所谓人命该本性善”——《天命》谭 

    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人的性本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进化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发育、成熟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化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但对于当今的每个具体人来说,人的本性善又是天生具有的,这就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天命,正所谓人命该本性善

54、人性是实践的产物——《天命》谭 

    人的性本善,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化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这种人性是实践的产物的观点充分地体现了人性论的唯物史观,同时,人性论中的天命正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由此,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唯物史观,是区别于西方有神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55、中华传统文化的唯物史观——《天命》谭 

    唯物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理论,只是唯物论这个名是新的,其具体内容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易经》中的每一幅卦象都是客观的反映;就是宇宙客观的变化过程;天命就是人类由动物逐渐进化为人的实践过程等,都排除了神的存在。

56、唯物的辩证的认识世界的理论——《天命》谭 

    再有唯物论的辩证法,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名称罢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与《中庸》所阐述的:宇宙与万物在的制约下阴、阳失和的状态下的变化。讲的就是唯物的辩证的认识世界的理论。

57、为什么当时圣贤没有明确——《天命》谭 

    那么,为什么当时近百家圣贤没有系统的明确的的将”“阴阳”“中和的哲学思想如此唯物的辩证的联系起来哪?原因有三:一是年代、地域所限;二是资料遗失所限;三是时代发展所限;四是历代歪曲的利用。但是,还是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思想联系的。

58、《易经》止步于阴阳爻卦——《天命》谭 

    《易经》即《周易》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与《传》包含卦、爻的说辞等。由于时代等种种所限《易经》只止步于通过阴阳爻组成的卦象的变化来观察世界。虽然如此,也足以体现出其辩证的唯物论思想。

59、《老子》止步于为无为”——《天命》谭 

    《道德经》相传老子所作,由于时代发展阶段性的局限,老子的止步于为无为。局限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世界观中了。只是看到了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作用,而没有能力进一步的揭示是如何作用的。但是,这也足以说明了老子客观性的唯物论的世界观,与的辩证看社会的方法论。

60、《中庸》止步于致中和”——《天命》谭 

    《中庸》相传孔子之孙述圣子思所做。同样由于种种所限,《中庸》止步于致中和,以及后来者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的解释。虽然如此,但是,中庸的意义本身就是:怀着真诚的愿望,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事的唯物论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