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技校生在培养方向上是不相同的。 1、本科生的培养方向是“高级工程师”,亦即他们是对世界科技成果实施应用与推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推广或应用世界科技成果的手段就是“设计或研发”。 2、技校生的培养方向是“高级技师”,亦即他们是将“工程师”设计完成的“作品”在简单的理论指导之下想办法制造出来的技术工人;世界各个国家的“工匠们”几乎都来源于技校毕业生。 3、专科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没有专科生这一概念。建国之初,由于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政府为了实现“快出人才”的目的,有别于国外教育开设的介于“技校”和“本科大学”之间的一种“大中专”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大专学历的学生的培养,与本科培养模式相比,在课程安排上削减了本科生所需要掌握的一些适合于“创新与设计等方面”的深奥的理论,增加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于是中国的大专生更适合于“不从事设计、研发的非高新企业”,因为他们更具有“可上可下”的优势。 4、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是“研发工程师”,而非“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工程师。从世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来看,研究生多来自于“理科类”本科生的深造,其培养方向更倾向于“科技理论”的创新。不过在我国,中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多是来自于对“技术上”的一个点的研究。 由此可见,针对非设计和研发部门,特别是中国95%的企业中的“非高新企业”来说,招聘技校生、专科生是最实用的,他们应该是企业内部基层生产、施工、销售等非研发设计等简易技术性岗位的主体;对于设计和研发部门,招聘本科生最为实用,最好有一两个研究生最为合理;对于从事理论创新的单位,最好还是以研究生作为主体,以本科生作为辅助最为合理。
在中国政府已经将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制造业大国”的前提下,我们就应该参考制造业大国的人才结构比例;同样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自“二战”结束之后,始终坚持的人才结构比例是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1∶10∶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