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襄阳:诸葛亮发明之十二诸葛鼓

 襄阳孙金福 2017-06-25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今壮、布依、傣、侗、水、苗、瑶等少数民族,还十分珍爱这种乐器。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故名诸葛鼓。
 中国鼓的起源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鼓体和鼓杵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中国鼓的发展

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

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诸葛鼓的传说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大军分三路平四川西昌、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部,其后在所经地域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铜鼓,它是一种乐器,但同时又可作它用,首先是各民族歌唱、舞蹈所用的重要伴奏乐器。每逢重大节日和重要祭典,人们便用铜鼓来伴奏载歌载舞。

因此,从音乐史学的观点来说,铜鼓具有人类早期乐器兼具多种社会功能的特点。

这种铜质的鼓,传说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制造的,白天用以煮饭,夜晚用来报警,闲来用于歌舞娱乐,故曰诸葛鼓。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