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时代——青铜乐器大全

 RK588 2019-08-26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古代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和军队中使用。古青铜乐器大致可分铙、钲、句(gōu)鑃(diào)、铎、铃、钟和鼓等九类。

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如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中的青铜乐器,为青铜乐器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铜铃是一种古代乐器。铃的形状也象钟,但比钟小得多。《周礼·春官》:“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古代除了用它作乐器外,车上、旗上、犬马上都系铃。

钟是靠敲击外壁发音的,而铃则是在腔内系一游动的铃舌,摇动铃体与舌撞击以发声。铃的形体通常较小,通高多在10厘米以下。

战国铜铃

汉代铜铃

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铜铃,如1981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一个铜铃。殷代时铃除仍有出土于墓室棺中者外,也有的出于车马坑中马颈下,或墓中所殉狗的颈下。西周时期铜铃亦多作为马器使用。此外,西周青铜容器也有在底座或圈足内带铃的。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铃

铃与一般仅靠色泽与形体优美而被作为佩饰的器物不同,佩戴铃主要是为了振动之,使其发出清脆的声响以悦耳。从此种意义上说,铃在开始出时,即已与乐清功能有相通之处,而正是铃的发明,启发人们进一步发明了钟类敲击乐器。

铙(náo)

铙(náo)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兽面纹铙(náo)

云雷纹铙(náo)

根据以《周礼》记载与汉人注解,现在学者们一般都将商晚期与西周早期的一种青铜乐器称作铙(náo),其形制特征是:腔体似铃,横剖面亦呈叶形,但较大,多横宽,口部多内凹,少数为平口,有中空并与体腔相同的短柄,口沿外部正中部位即正鼓处作方或梯形突起。

青铜编铙(náo)

铙(náo)腔体外表面多有纹饰,体内外与柄外或有铭文,纹饰与铭文皆以柄所在方向为正,由此可知铙在使用时,口是向上的。小型的铙(náo),应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续木柄,手执木柄敲击发声的。但大型的铙(náo)不便手执,则当是插在座上敲击的。

钟在中外古代民族中,都是最常见的乐器。在中国两周时代,此种乐器用途甚为广泛:

第一,用作为宗庙祭祀与宗族宴享时的乐器。《诗经·小雅·楚茨》:“礼仪既备,钟鼓既戒”,“皇尸载起,鼓钟送尸”,即是咏贵族祭祀礼仪中击钟、鼓奏乐。如西周晚期厉王自制之㝬(hú)钟,即是王室宗庙中用于祭祀之礼器。

㝬(hú)钟

第二,地位较高的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击钟奏乐以炫耀其地位的,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记郑执政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

钟鸣鼎食——古人的贵族生活

第三,钟亦可为军中乐器。《左传》庄公三十年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第四,钟亦有如同一般容器类礼器的用途,而铭鲁功焉。又如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的钟,其铭文即记录了作器者随三晋联军伐齐所立战功与所得荣誉。

青铜编钟

第五,在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法也有在贵族阶级中分阶层定名位的作用,如古代天子乐器四面悬挂,犹如四面有墙,谓之“宫悬”;诸侯去其难免乐器作三面悬挂,称“轩悬”,大夫则于左右两面悬挂,称“判悬”;士仅于东面或阶间悬挂,称“特悬”。

镈(bó)

镈(bó)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qìng)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现在发现的镈(bó)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bó),即春秋中期素命镈(bó)、春秋晚期叔夷镈(bó)、春秋晚期的邾公孙班镈(bó)。

素命镈(bó)

叔夷镈(bó)

秦公镈(bó)

镈(bó)作为乐器之名见于典籍,如《周礼·春官》“序官”:“镈(bó)师中士二人”,郑玄注:“镈(bó)如钟而大”。

钲(zhēng)

钲(zhēng)是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冉钲(zhēng)

绹纹钲(zhēng)

虎纹钲(zhēng)

变形兽面纹钲(zhēng)

兽面纹钲(zhēng)

《说文解字》:“钲(zhēng),铙(náo)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曰:“铙(náo),小钲(zhēng)也。”按照此种说法,钲(zhēng)与铙(náo)近同,唯铙(náo)小而钲(zhēng)大,是以大小相区分的,铙(zhēng)至今未见有自名的,而钲(zhēng)却可以见到自名的,如冉钲(zhēng)。

句(gōu)鑃(diào)

句(gōu)鑃(diào)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形状与编钟有些相似,其形似钲(zhēng),有柄可执,口朝上,以槌击之而鸣。句(gōu)鑃(diào)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用的乐器,盛行于春秋时期南方吴越等国。

出土的青铜乐器中有自名为“句(gōu)鑃(diào)”者,亦作“钩鑃(diào)”,时属春秋战国,如越国的其次句(gōu)鑃(diào)、姑冯句(gōu)鑃(diào),吴国的配儿句(gōu)鑃(diào)。

其次句(gōu)鑃(diào)

姑冯钩(gōu)鑃(diào)

配儿钩(gōu)鑃(diào)

句(gōu)鑃(diào)在出土时往往是成组的。如1958年在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里曾挖出句(gōu)鑃(diào)一组,共七件,大小相次。

铎(duó)

铎(duó)是一种中国古乐器,大铃,形如铙(náo)、钲(zhēng)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外卒铎(duó)

羕阝子白受青铜铎铎(duó)

铎(duó)多用于军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柄短而呈方形。体腔内有舌或无舌。有舌者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duó),木舌者为木铎(duó)。《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duó)徇于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铎(duó),木舌金铃”。

錞(chún)于

錞(chún)于是我国古代铜制的军中打击乐器。常与鼓及钲(zhēng)等相配合,至晚在春秋晚期已应用于晋、吴诸国,且既见诸约成书于战国时的《周礼》,则錞(chún)于在战国时东方中原诸国可能已较广泛地被使用。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地区,錞(chún)于的形制一般人竟不认识。

春秋虎钮錞(chún)于

战国虎钮錞(chún)于

錞(chún)于除用作军用乐器外,也可用作祭祀时使用的乐器,如上海博物馆藏庚午錞(chún)于。

錞(chún)于总体特征是上大下小,上成圜首,下体收敛成桶状,横截面近似为椭圆形,且内虚形成空腔。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商周时期的鼓,鼓框多数当是木质的,如侯家庄西北岗王室大墓M1217中即发现木鼓的遗痕,鼓面是鳄皮制的。1978年夏发掘的湖北随州雷古墩曾侯乙墓中也出土过有柄鼓与插在青铜鼓座中的所谓“建鼓”,鼓框亦皆是木质的,鼓面皮质已朽。

湖北崇阳出土铜鼓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

广西博物馆收藏铜鼓

鼓的用途多见于两周典籍。《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这是击鼓为乐,迎田祖以祈年。又《周礼·地官·鼓人》言:“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于,振铎”,皆说明鼓又可作为军队在作战时与田猎时所用军乐器。

青铜乐器

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