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武英殿——明末清初四僧 · 石涛

 幽莲生梦 2017-06-25

第一位:故宫武英殿——明末清初四僧 · 弘仁

第二位:故宫武英殿——明末清初四僧 · 髡残

第三位:故宫武英殿——明末清初四僧 · 八大山人


最后来说说他们当中最小的一位: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一六四二——约一七零七年),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石涛,又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瞎尊者。广西桂林人,其十世祖是靖江王朱赞仪。朱赞仪的祖父朱文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兄的儿子,自幼得到朱元璋的宠爱。石涛的父亲即第九世靖江王朱亨嘉。所以石涛的钤画印中常有“靖江后人”和“赞之十世孙阿长”。


但在明亡时石涛仅是一个四岁的婴孩,他的父亲被抗清力量杀死时,他仍然是一个孩子,由内宫一个太监携带逃出,为了保全性命,至全州湘山寺中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原济,字石涛。他在诗中说道:“既失故乡路,兼昧严父颜。”


后云游四方,足迹遍布湖广、苏浙皖等地。康熙初年(1662年)到松江,拜昆山泗州塔院的禅林高僧旅庵本月为师,旅庵本月是天童寺主持陈道忞的法嗣。(顺治十六年,道忞奉诏北上为顺治皇帝说法,旅庵本月随师一同进京。旅庵本月出京后,奉旨入善果寺,成为御用僧,所以本月又叫“善果月”。)并得到旅庵本月指示:“谓余八极游方宽,局促一卷隘还陋。” 


康熙二十三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十一月到金陵,石涛因是南岳下第三十六代儿孙的正传及善果月的弟子,在长干一枝寺第一次接驾。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再次南巡至扬州,石涛在扬州平山堂第二次接驾。接驾后不久便去北京,居住了三年。但他禅学未得木陈、木月的真传,而大胆革新的画风又不为皇帝欣赏,以画争宠失败后便回到扬州。


回到扬州后石涛已是五十余岁的人了,方知大梦初觉。“擎杯大笑呼椒酒,好梦缘从恶梦来。” 并逐渐公开了自己明宗室的身份。晚年在扬州卖画为生,生活尚富裕。但其画也仅在扬州有影响。郑板桥云:“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而周亮工著《读画录》里根本就未提到石涛。(其最大的影响在近代。)后营建了大涤堂,又在扬州蜀冈之麓自营生圹,并自写《墓门图》,死后就葬在蜀冈。












山水图册(局部)

纸本  墨笔

一六六七年——一六八一年

二十六——四十岁


石涛虽生于明宗室的显贵家庭,但出生不久便丧君、丧国、丧父、丧家。普天之下,没有他的栖身之地,而出家为僧乃留下的唯一出路。他的师祖陈道忞、师父旅庵本月本有爱国思想,其诗文中常有故国黍离之叹。后又顺应清廷,俱得清帝恩惠,为其歌功颂德,并以为荣。石涛拜这样人为师,已是不太谨慎。后刻一颗印,文曰:“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孙原济之章。”以此为炫耀。后又两次接驾,口呼万岁,歌功颂德,以为荣华富贵指日可待,并写了二首纪事诗:


无路从容夜出关,黎明努力上平山。

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

扶风滴露马行疾,花气袭人鸟道攀,

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


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已巳路当先。

圣聪勿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

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情,

神龙首尾光千焰,云拥祥云天际边。


这实在也不太高雅。又刻一方“臣僧元济”的印章,何能免阿谀之嫌。并且和王公达官厮混,想达到自己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的目的。虽然他是一个具有强烈革新精神和敢于蔑权威的人,在他的著作《画语录》中触目可见。可为了他的目的,有些过于不择手段,也让人感到汗颜。


石涛一生的思想复杂极了。有清高、有庸俗、有耿介、有狡黠;有清醒、也有糊涂;有空幻遁世,也有八方经营,乃至卑躬屈节,不择手段的一面。忽而苦闷,又忽而得意,又忽而后悔,他不甘心埋没自己的一生,积极入世本也无可非议。可他既身披袈裟,而又心希荣华富贵。两次接驾,卑躬屈节,到也无怪别人的议论。如同他变化多端的绘画一般,矛盾伴随其一生。


云山图轴

纸本  设色

一七零二年

六十一岁


回到扬州后,石涛的画上不再使用“臣僧元济”的印,又钤上“赞之十世孙阿长”,连伪装的佛家法名也去掉了,在很多画上的落款为“大涤子若极”、“清湘陈人若极”。又有“零丁老人”、“瞎尊者”等印,多署款“大涤子”。六十岁时他作《庚辰除夜诗》所写:“生不逢年岂可堪,非家非室冒瞿昙,而今大涤齐抛掷,此夜中心夙响渐。”


石涛在张潮《幽梦影》中的一段话后写:“我不会谈禅,亦不敢妄求布施,惟间写青山卖耳”。并且在给八大山人写信中,让山人称他“大涤子”。



蕉菊图轴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画论,清代最多。最值得一读的乃是石涛的《画语录》。开头便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而这为他的革新理论打下了基础。


在石涛生活的时代,画坛各派虽然相互攻击,但皆以临摹古人为归,皆知有古而不知有我。而石涛一反潮流批驳了那些“知有古而不知有我”的种种论调。提出“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论点。我来作画,没必要仰人鼻息,我手写我口,揭我之须眉,出我之肺腑。





陶涛采菊图轴

纸本  设色

一六七一年

三十岁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石涛




横塘曳履图轴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

——石涛








山水人物卷(局部)

纸本 墨笔

一六六四年——一六七八年

二十三——三十七岁


此卷为石涛早年的书画代表作品,是他从23岁到36岁之间陆续画成的。他早期的画法受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画是静的艺术,一般不画云海,法度过于谨严。)影响,其次是好友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


上面画了五位隐居高士:石户农、披裘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雪庵和尚。从石涛在画上对隐士的题语看,似别有深意。如他在述及铁脚道人登祝融峰竟飘然而去后,感叹自已说:“犹恨此身不能去”。画中每段人物画均配有一段题识,字体或行楷,或隶书,取法钟王,兼有汉碑,唯独没有当时流行的董其昌书风的痕迹,这和他不喜欢董书的记载是一致的。


卷中人物刻画传神,山水古拙奇肆,用墨皆十分清淡秀韵,用笔恣纵飞舞,已具大师风范。










清湘书画稿卷(局部)

纸本 设色

一六九一年——一六九六年

五十——五十五岁


石涛后期的画,千变万化,非一种笔墨,一种面貌。


大体可分为七种:


一、恣意纵横。此路画满纸笔纵横飞舞,墨色纷披,所谓无法,野战而无纪律。


二、苔点繁复、皴法稠密。石涛的山水画几乎都有苔点。比如可以看到本文最下面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卷,满上下点满了苔点。且以浓点、枯点为主,满纸皆是点子世界,分量特重。


三、苍劲清雅。多用浓淡而有变化的线条勾写,墨气淋漓,层次丰富。


四、笔法细秀而苍劲。淡设色,在秀雅中有苍劲的气骨。


五、简练。一是用笔简化,二是画面简练。


六、繁复。景繁而不乱,画之理 ,笔之法,纵横吞吐,阴阳浓淡,有层峦叠嶂、萧谷深崖,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罗峰列嶂,皆能列山川之形势于笔端。


七、“截断”法构图。截取景致最优美、最有代表性的一段。看下图《丹崖巨壑图轴》。




丹崖巨壑图轴

纸本  淡设色

无纪年

纵104.5CM  横165.2CM


此画没有年款,从其笔墨风格及书法特点推断,应是其离京南归前后这段时期所画。


画面构图与常见的将人物置于整山整水中的形式不同,而是取山中岩壑林涧之最优美的地方,画的右前突然斜伸出一巨石苍崖,长松杂树,倒挂空悬,遮住巨壑中水面。苍崖后面,又一苍崖,草木苍郁,飞泉流下。左边和右边对称的巨石箕踞,丛木林立。而当中是夹壑溪水。远山烟云迷漫,露出数座山壑。


夹壑溪水上有一位稳坐船头的长者。他衣饰简单,神态恬然,举目远望,似乎身边钓竿已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船篷中有书,船尾一小童正引火煮清茶,一派悠闲场景。


其用笔灵活苍劲,深沉而洒脱,墨色淋漓多变,勾通皴点染,干湿浓淡一齐来。苍苍莽莽,大气磅礴。浓重苔点,益增加画面的苍茫浑雄感。它代表生气勃勃积极奋发的一股力量,完全扫荡了明代以来的萎靡之风和柔弱之气。


石涛在画上题诗云:“非痴非梦岂非颠,别有关心别有情。。。朝来兴发长至前,狂涛大点生云烟。烟云起处随波澜,树头树底堆成团。崩空狂壑走天半,飞泉错落高岩寒。攀之不可极,望之徒眼酸秋高水落石头出,渔翁束手谢书闲。舟岩倒影澄巨壑,洗耳堂悬一破颜。” 这正是他画时磅礴激情的自白。



对牛弹琴图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行书赠高翔刻印七古诗轴

纸本

无纪年


释文:书画图章本一体,精雄老丑贵传神。秦汉相形新出古,今人作意古从新。灵幻只教逼造化,急就草创留天真。非云事迹代不精,收藏鉴赏谁其人。只有黄金不变色,磊盘珠玉生埃尘。凤冈凤冈,向来铁笔许何程。安得闽石千百换与君,凿开混沌仍人嗔。凤冈高世兄以印章见赠,书谢博笑,清湘遗人大涤子草。


行书自书诗扇页

纸本

无纪年


释文:不及(离)巢鸟,高飞两翼轻。一枝甘寄迹,十载愧知名。塔势依人立,江声背郭行。晚来消受尽,月白与泉清。即此成佳话,相期转不齐。高凭山作几,俯视径如梯。灯皎开书帙,春归罢杖藜。良朋幸多恕,时复过幽栖。一枝酬魏雪舫明府作,书进(缺)先生正之。石涛济。








高呼与可图卷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纵40.2CM,横518CM


此卷竹树纯以水墨写成,老竿新篁,或疏或密,纵横恣意,各尽其态。看来石涛画毕颇为得意,于卷前题写了“高呼与可”四个字。












行草书临《阁帖》卷

绫本

一六九六年

五十五岁


行草书临《阁帖》卷临《淳化阁帖》卷二、卷四、卷五中的部分单帖,共六则七帖。分别为:《隋僧智果评书五则帖》、《晋卫夫人稽首和南帖》、《秦程邈书帖》、《梁萧子云列子帖》、《唐中书令褚遂良家姪帖》、《魏太傅钟繇宣示表、还示表帖》。


临此帖时以小楷、隶书为主,兼以行草,依旧注重以自己对晋唐书法的理解去意临,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临钟繇二帖时,更将两帖内容混淆,显示此卷不是应人所求而书,仅是平时练笔之习作,故书写比较放松。通篇布局平稳规整,笔划清劲、古朴。特别是小楷和隶书,字体方正而不版刻,显得凝重而平实。




双清阁图卷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邵松年著《古缘萃录》曰:清湘老人画,笔情纵恣,脱尽恒蹊。有时极平常之景,经老人画出,便觉古厚绝伦。有时有意为之,尤奇辟非人间所有。有时排奡纵横,专以奔放取胜,有时细心密皴,转以枯淡见长。昔人谓其每成一画,与古人相合,推其功力之深,吾则谓其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书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于笔墨中寓之。


行草书广陵树下作诗页

纸本

一六八七年

四十六岁


行书金山留云亭唱和诗页

纸本

一六八七年

四十六岁








唐人诗意山水册(局部)

纸本 设色

无纪年


石涛的册页画特为精彩。优美奇峻,皴法丰富严谨,疏密明暗隐现皆良多趣味,生动而不粗犷,精密而不纤弱。其丘壑、章法、笔墨、意境亦无一不精到。





梅花图扇页

纸本  墨笔

无纪年




山水扇页

纸本 墨笔

一六八七年

四十六岁









墨醉杂画图册(局部)

纸本 设色 墨笔

一六九六年

五十五岁


《墨醉杂画图》册是石涛55岁时为友人所作,画中内容除两开山水外,都是各种花卉果蔬小品,有芙蓉、黄瓜、豇豆、水仙、竹枝、枇杷、芝兰、扁豆、莲藕、菊花蜻蜓、梨枣和茗壶瓶梅。画中内容带有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体现了他笔墨轻灵有趣的一面。


从画上他的自题可以知道,此册是石涛在友人提供的宋代佳纸上作画,加之处于酒醉笔酣、兴致高涨之际,是在“渺不自知”的状态中完成的,故他以“墨醉”名此册。“墨醉”所突出是一种酡然沉醉的生命精神,一种飞扬灵动的情怀。其友张汝作赠诗所说:“每于醉后见天真。” 也许石涛就在沉醉中显露出生命的真实吧!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纸本 墨笔

一六九一年

五十岁


此画是石涛绘画艺术成就的巅峰绝品。是石涛50岁时为友人所画,此时正值他北游京师之际。


画中构图将自然界南北方山水有机的结合起来,峰峦重列,丛林茂密,水岸相连,曲径流溪时隐时现,古桥房舍掩映其间。全卷景物描绘,疏密得当浑然一体,笔墨点染纵横随意。此画的创作既涵盖了宋元传统山水之技法,又囊括了画家游历各地山川之精粹,构图奇绝,气势恢宏,酣畅淋漓,极富个性,展现了画家以“众法成我法”的艺术境界和笔墨功力,是石涛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


石涛更在卷后题语中,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山水画创作理论作详尽阐述(自题: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从言辞中可以看出,石涛对当时京城主流画坛摹古之风已有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自己以“无法之法”作画被批评为不守规矩的“纵横习气”。因此,他在反驳摹古派不识自然真山水的同时,也强调自己学古人是“不舍一法”的,而且自信自己对古人山水创作的理解,高于那些只知盲目摹学某家某派者。



石涛在画史上的地位是由他的绘画和画论两个方面构成,也许他的画论影响更大一些。而石涛留下多幅大幅画,常常会见到有章法松散零乱、用笔草率,粗疏,有背常理之处,气脉未能一贯之病。这并非是他“一时收不住”,虽然石涛并不拒绝接受传统,但和他的理论中过份蔑视传统的倾向有关。当然他对近代画坛起了极大的作用,地位也不可动摇。



连续四天,我把故宫武英殿——明末清初四僧画展简单的给梳理一下,对那段历史和四僧及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感谢大家陪我一起度过这美妙的四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