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博物馆特展要换画了!7月8日后将看到这些好东西

 馱夫 2017-06-27
2017-06-25

  天津博物馆“清代前期绘画特展”一期展览至7月2日结束,进入换展阶段。在更换部分作品后,7月8日,二期展览将与广大观众见面。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七家收藏单位的精品佳作将展示清代前期画坛的风貌。

  日前,天津博物馆公布了二期展览的部分重点展品,在此呈献给各位藏友。

  1.清 王时敏 虞山惜别图轴

  纸本墨笔 康熙戊申(1668)

  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被视为清代正统派的领袖,画风对清代山水画创作影响深远。此图是王时敏77岁时(康熙七年,1668)为与其比邻多年,即将迁居虞山的福建籍烟商戴瑞阳所创作的。

  王时敏师法董源、巨然、赵孟頫、“元四家”等人的画法,对元代黄公望用力尤深。此作构图、画法深受黄公望的影响,山势浑厚,用笔苍健,多以干笔勾皴山石,加之人书俱老,更显厚重苍浑。作者虽享年89岁,但因晚年患有眼疾,近80岁后就少有亲笔画作了。此图是值得重视的其晚年代表作。

  王时敏创作的山水画,往往并非是对真实山水的写生与再现,而是借助山水的形式,通过构图的疏与密,用笔的轻与重、疾与徐,用墨的浓与淡、枯与润等的丰富变化,表现笔墨趣味,传达一种从容不迫、潇洒恬淡的意境。使观者在玩味中获得美感、得到愉悦。这也是中国山水画长期以来在诗词、书法等民族艺术滋养下,经漫长的自身和规律地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此点是我们在欣赏清代山水画时应予考虑的。

  2.清 髡残 苍翠凌天图轴

  纸本设色 顺治庚子(1660)

  南京博物院藏


  髡残擅长山水画,构境岩壑幽深,笔墨苍莽,意境奇僻,是清初一位个性鲜明的画家。髡残曾自言:“余画岁不过数帧,非知画者亦不能与。”其创作都是有感而发,从其传世数量并不多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应酬之笔。

  此图绘山岩层叠,佛寺构于山腰处,山径蜿蜒曲折,渐次幽深,云霭在山间浮动。山岩下的古屋中一人独自倚案而坐,山隈处的柴门虽开,而不见人踪。全图构图谨严,作者以秃笔渴墨勾皴山石,点画树木,用笔荒率朴拙,画风苍莽浑厚。作品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意境。

  “庚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作者时年49岁。此时髡残初居牛首山幽楼寺,属其中年的作品。

  3.清 八大山人 秋山图轴

  纸本墨笔康熙甲戌(1694)

  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长于花鸟、山水,均别开生面,是清初杰出画家。此图绘山峦由近及远渐次向后延伸,山脉转搭有势。树木错杂于山脚间,有的有干无枝,显得零落。作者以浓淡干湿丰富的笔墨繁皴密点山石,将元代高克恭和黄公望的画法融为一体,画境于荒率寂寞中透出雄肆之气。全作构图颇具匠心,笔精墨妙,为八大山人传世山水佳作。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名多为其花鸟画所掩,实则其山水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4.清 石涛 淮扬洁秋图轴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石涛人生中的最后十余年,是在当时的商业都市扬州度过的。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末,扬州地区遭遇洪灾,扬州城为洪水所淹。入秋,洪水消退。石涛为好友张潮(字山来,安徽歙县人,居扬州)创作的此图,虽未署纪年款,应是其极晚年之笔。

  作者以俯视的角度绘图,城墙边缘,数间民居;城墙之外,河道、堤岸、芦苇、丛树、蜿蜒奔流至渺远的河水。全图呈S形的平远景,简单、概括而优美。作者多用勾皴和点簇的方法绘成,画法随意、自然。远近点缀的红叶,表征着正值秋天的时季。画幅上,作者以其具有晋唐书风的行楷书,题写多达600余字的自作歌行体长诗,几占画幅的四分之一。细读诗文,颇令人感慨。水涨水落,触动着作者的思绪。隋朝的兴亡交替,扬州的繁荣与荒废,世事沧桑,令作者感慨万千!

  5. 清 石涛 竹菊秀石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擅画山水及花果兰竹,兼工人物,以笔意纵恣、不拘成法、构图新奇见长。绘画中多有题诗,托物言志。工书法诗文,有画论《画语录》传世。图绘秋菊、秀石、修竹,画家以浓墨、淡墨、湿笔、干笔等丰富的用笔画之,率意自然,不假修饰,痛快淋漓。尽量水墨造型概括,笔墨氤氲变化之艺术魅力。这是石涛晚年心手相应的一幅佳作。

  画幅右侧自题行书七言绝句一首:“清香一片拂磁瓶,不用东篱远去求。最是山僧怜酒客,尽教泛者坐忘忧。清湘苦瓜老人济。”诗补画意,意味隽永。行书诗题亦参与构图,益增全图的形式美感。

  6. 清 樊圻 为晋翁作山水轴

  绢本 设色 康熙丙寅(1686)

  首都博物馆藏


  樊圻擅画山水、花鸟、人物,为“金陵画派”中的重要画家。此图绘近景的水岸山居和远景的重山叠嶂,山势转折变化,邈远幽深,具很强的空间感,可游可居,引人入胜。樊圻精于结构剪裁于此图可见一斑。作者以质实的笔触勾勒山石,用近似小斧劈的小笔触和短线积皴,浓淡墨色分施,近岩远山,层次分明。树法亦真实工能,画法细腻谨严。全作营造出恬淡幽长的意境。此图更能代表樊圻的本色画风。款署:“丙寅小春画似晋翁老先生正。钟陵樊圻。”“丙寅”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者时年七十二岁。

  7. 清 郑旼 寒山读书图轴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郑旼与弘仁等人往来密切,具有浓厚的遗民思想。擅画山水,画格清劲疏落。图绘石壁乔松,一人独自手持书卷曳杖行于其下。画幅左上方作者长题。读作者长题,方知晓此图是郑旼绘老友携书卷冲寒信步自读时的情景。作者以清劲疏落的用笔勾皴树石,画格清旷。长松巨石,不仅仅是作者为图中人物铺陈的自然环境,亦是对“相得甚深”的老友坚贞品格的比况,情感真挚动人。

  8. 清 梅清 瞿硎石室图轴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梅清擅画山水,长于描绘黄山等自然风光。此图绘山崖下的古洞中,一叟抱琴暝坐,旁有书卷之属,一童子烹茶。崖壁上松树横斜而出,洞前松石交叠,泉水潺湲。描绘的是隐居者的生活。作者以松秀的线条勾皴山石,淡墨渲染,画风秀逸清新。梅清的山水作品多以黄山或自己游历过的自然景观为素材,用自己的观察、理解去创作,很少套用古人的程式。此图虽自言仿松雪(赵孟頫)笔意,实为创稿。

  9. 清 程邃 浮舟濯足图轴

  纸本墨笔 康熙乙丑(1685)

  故宫博物院藏


  程邃曾先后客居南京、扬州。长于金石考证之学,精于篆刻。其山水画以书法笔触入画,多用渴笔皴点,苍莽朴拙,个人风格极为鲜明。

  此图是作者为神交多年,终得以晤面,可又要匆匆分手的友人所作。图绘一河两岸,水面上一人独乘小舟。近景的山岩、坡岸、丛树与远景逶迤的山丘,均用渴笔勾点,行笔涩重,不事渲染,画风苍朴沉郁。画幅上有作者的行书自题,可见书风与画风的统一。

  “乙丑”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程邃时年79岁,属晚年之作。

  10. 清 张风 渊明嗅菊图轴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张风擅画山水、尤长于人物画。早年创作有肖像画,其白描人物画,风格特立独行。张风的绘画作品传世较少。

  此图绘一人侧身独立嗅菊,气度不凡。画幅上行书自题五言绝句一首:“采得黄花嗅,唯闻晚节香。须令千载后,相慕有陶张。上元老人写渊明小照。庚子。”钤“张大风”方印。

  从自题中,可知作者是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造像。所绘取侧身,并未正面描绘、刻画。人物衣纹线条简劲,不事色彩敷染,亦不铺陈背景,虽笔触寥寥,而一位不事权贵,决计挂冠返乡,追求高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可谓笔简意繁。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也蕴含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张风的这种画风,在清初人物画坛是非常罕见的。如果说弘仁、髡残、龚贤等画家是清初遗民山水画家的代表,八大山人是遗民花鸟画家的代表,张风则可称作是清初遗民人物画创作的代表。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庚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画幅中所钤“大风堂”“大千好梦”“球图宝骨肉情”等印为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鉴藏印,可知此作曾经其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