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野】共同体的建构:中国台湾社区营造概貌

 心理諮商張老師 2017-06-25

中国台湾地区从1994 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倡议社区总体营造政策至今,已经二十余年。随着二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变化,其社区营造的内涵与实践日益拓展。本篇作为此次社区营造主题的开篇之作,意图为读者勾勒台湾社区营造的概貌,以便为后续深入分析描述打下基础。


社区营造的产生:从社区发展到社区营造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政策的出台始于1994 年,但广义的社区营造早在1960 年代便已经展开。1968 年,台湾地区内政部颁行《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以基础工程、生产福利、精神伦理三大建设方向来推进社区发展。这一阶段的社区发展采取由上至下的统一模式来推行。当时的社区发展主要项目以环境建设为主,如社区活动中心、道路、排水沟等的建造与设置,目的在于完成环境建设,而非凝聚社区意识。1980 年代则因过度追求经济成长,使得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超过社区容忍的限度,进而引发许多社区自发性地动员,以抗争形式展现社区意识。文建会于1994 年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力图通过文化艺术的角度切入,凝聚社区意识, 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建立社区文化特色,使社区发展的主轴和概念有更多元的思考。1990 年代以后,社区营造的推展已经不再依循原有的社区发展模式,而是另创新的工作模式,其目标不只是营造物理环境, 最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因此社区总体营造的工作本质在于营造一个新社会、新文化,也就是造人, 促使市民社会的形成。到了2000 年以后,文建会推动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强调激发集体意识的造人运动,共同寻找文化定位,带动地方发展。2005 年, 行政院核定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推动方案,以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为基础,扩大其范围,通过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保生态、环境景观等六大面向,促进社区多元发展,全面打造健康社区。如果说1990 年代的社区营造主要聚焦于文化和历史层面,进入2000 年后的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则使得社区营造涵盖的维度更为丰满。

社区营造的本质:建构社区共同体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学会指出, 社区营造所称的社区一词有双重含义,其涵盖了社区社群 双重意义,既包含了地域性社区的特定性,同时更强调群体之间所具有的共同体意识。诚如中国台湾学者曾旭正所言,社区是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理上又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这种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与心理的联系关系; 二是人们与他们生活所在的环境之间,形成了社会与心理的联系关系。因此,社区指的是有社区感的聚落,而非聚落空间本身。所以我们可以说,社区是被营造 出来的,并不因为毗邻而居便自然形成。既然我们厘清了社区的意义主要在于是否有社区感,则社区营造的本质便是为了在趋于冷漠与数理的邻里中恢复或重建社区感,从而进行一连串持续的行动,最终建立社区共同体。

今天,社区营造在中国台湾被视为一项社会文化的改造工程、一种新社会培力运动,社区总体营造预设了一种理想的人群结合形式与生活方式——“社区共同体。作为该运动的崇高理想与奋斗目标, 社区共同体的愿景期待能激发出一股永续实践、放眼未来的希望动力。因此,社区共同体绝非一个关于实然现况的描述,而是一个对于应然理想的期待,它必须通过人为的集体努力方才得以总体营造

社区营造的面向:从五类六星

社区营造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议题进行行动,日本学者宫崎清教授将其分为人、文、地、产、景 五大类,为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界广为接受。指的是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的延续、艺文活动的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护和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方产业经营的开创与营销等;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2005 年后,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正式出台,以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等六大面向作为社区营造的目标。该计划旨在推动全面性的社区改造运动,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健康社区;建立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之社区营造模式;强化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之意识, 建立由下而上提案机制,厚植族群互信基础,扩大草根参与层面,营造一个永续成长、成果共享、责任分担的社会环境,让社区健康发展,台湾安定成长。六星将社区营造的内容丰富化,具体包括以下六大面向。其一,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有机农业及绿色消费、发展产业策略联盟、促进在地就业机会。其二,社福医疗: 发展社区照护服务、强化社区儿童照顾、落实社区健康营造。其三, 社区治安:建立社区安全维护体系、落实社区防灾系统、建立家暴防范系统。其四,人文教育:培养凝聚社区意识、强化社区组织运作、落实社区终身学习、促进社区青少年发展。其五,环境景观:社区风貌营造、社区设施及空间活化。其六, 环保生态:推动清净家园工作、加强自然生态保育、推动社区零废弃、强化社区污染防治。

社区营造的核心:社区居民的参与

中国台湾社区营造的重要推动者陈其南提出,社区营造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社区居民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政府的角色只是初级的推动, 若是社区营造只是有上而下、纯粹由政府主导,那便有违了社区营造的原则。因为,社区营造的目标不只是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

社区营造从其概念提出伊始, 其核心概念便始终是参与。参与既是方法也是意识形态。作为方法, 参与是一种过程,通过参与,使社会成员成为把握社会未来方向的决策者,而更多的参与形成了真正的自我治理。至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参与乃是信念之网,其所支持的主张是:自决是一种人权,且卷入这个过程会创造出更好的市民与世界。与之类似,中国台湾学者李永展认为社区营造的核心概念是:植基于过程,社区营造者作为一个脉络的提供者,而非内容的创造者;社区营造者必须与其他人一起参与真实的社会建构,或者更像个行动者,必须整合意见、调节差异,并且协商出一个共同目标,引导社群参与完成。

结语: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营造

社区总体营造被看做是解决社会发展困境的一味解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需要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的转型或是基层社会体质的改造,才能顺利解决,而社区总体营造正是一种释放民间社会力或是为民间社会培力的运动。社区营造的支持者们相信,当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被分解为个别社区生活单元,在策略上将问题化整为零之后,又相信最终能够水到渠成、合零全总地解决社会所面对的总体问题。因此,在社区总体营造实践的支持者眼中,社区作为民众公共生活的场域,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


来源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张燕
     设计:谢霄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稿平台:http://tg.

新浪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分享是一种美德,请将本文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