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州圈 | 昭山的这里 窑火延续数百年 还有一段关于国防建设的往事

 文山书院 2017-06-25

窑洲

窑洲是一个位于昭山示范区易家湾老街与仰天湖之间的泥洲,与湘江岸线相连,曾住居过100多户人家,其烧制砖瓦历史始于南宋时期。从“十大窑厂”,到解放后有窑业工会、窑业手工业合作社、易家湾机瓦厂……即使时光在不断流逝,但窑洲这片土地却始终与“窑”联系在一起,有着它独特的独属往事。

  近日,我们随熟悉昭山地方历史的学者方欣文,以及窑洲社区的工作人员周佳,一起走进窑洲古窑。


91岁的袁怀芝为我们演示如何制作青瓦。


窑洲古窑的青砖青瓦的老房子。



找寻

老窑今何在?


从昭山示范区窑洲社区旁的易家湾老街往南过朝阳桥,靠近湘江边有一条街,这便是曾经红极一时的窑洲古街。我们走进烧窑世家周炳炎的家,凑巧周老不在,他的夫人余奶奶出面接待。


  余奶奶介绍,他们家是窑洲现存有窑且自己烧制砖瓦的世家,祖上原居住在昭山镇的红旗村。大约道光年间,老公的祖先迁到窑洲,家中5代人都与“窑”结下不解之缘。老公周炳炎更是从10多岁开始到砖窑厂做事,一直做到60岁,这一辈子都在和泥土、窑火打交道。


  余奶奶带我们参观了她家周围的砖窑,因多年未使用,砖窑附近长满树枝和杂草,进去观看有难度,我们只能站在外面。远看砖窑,外部均由青砖堆砌而成。“是用青砖打的地基,所以很牢固。每次涨大水,不少窑子都会被水淹,但很少会倒塌。”余奶奶说,以前最忙碌的时候,家里需要雇佣二三十个工人,一旦开窑,砖窑里的窑工便在这里日夜忙碌。


  “上世纪90年代,1万片瓦,可以卖到1200元。”余奶奶说,这一带的人基本都靠烧窑养家。


恩赐

湘江的“恩赐”成就窑洲窑


 从周老家再往前,我们来到91岁高龄的袁怀芝家。袁老告诉我们,他们家附近有一处古窑,即现存的3号古窑,在解放前属于一个叫罗义顺的人,之后归属于公家。而他从14岁直到70多岁,都在做砖瓦。


  窑洲的砖窑之所以这么多,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方欣文告诉我们,千百年来湘江水的涨落让窑洲潮泥沉积,粉细粘稠,泥质特别好,是制砖和做瓦的最佳原料。在古代,砖瓦属于大宗货物,陆路运输困难,成本极高,效率很低。易家湾顺水至长沙则是天然黄金运输线,为窑洲向城市供货提供了必备条件。加上窑洲制砖历史悠久,质量一流,汇集了大量的工匠,正是历代朝廷征调砖瓦的最佳选择。


  关于窑洲的文字记载,是这样描述的:“由无数次洪水带来淤泥沉淀而形成的泥洲。这里历来以生产青砖、青瓦而闻名于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因此得名窑洲”。 明末清初有汤益盛等几家砖窑,清中后期,胡子沛、罗光喜等10人先后在窑洲新建砖瓦窑,成为窑洲窑业史上有名的“十大窑厂”。到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邓汉东为首,组织了12人入股,新建了一座砖瓦窑,当时称之为“十二旭”。与此同时,吴汉清也兴办了一个窑厂,具有一定规模。到这时,窑洲上的砖瓦棚一个挨着一个,烟囱林立,窑洲的烧窑业极具规模。


匠人

窑洲匠人为国防建设出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袁老家,我们还听到了一段窑洲古窑的往事,与我国国防建设有关。袁老告诉我们,1953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支援海南国防建设的活动展开。易家湾窑业工会号召窑洲人民热情响应,踊跃参加。他和蒋启元、袁冬明、朱文钦等9人组成砖瓦烧制小组,加入到支援海南国防建设的大军。炎热的海南岛环境恶劣,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到烧制砖瓦的工作中。


  袁老说,他们烧制的砖瓦主要用来建设驻海南部队的营房和军事防御设施,那些日子虽然辛苦,却是他这辈子最光彩的一段时光,“因表现突出,我们受到海南军区后勤部的表扬”。


  在窑洲,像周老和袁老家附近的这种古窑原来有10多座,如今剩下的古砖窑已经不多。作为昭山示范区的一部分,这里的居民都希望它能越变越好。有文史专家也希望,在开发建设窑洲的同时,能将部分保存完好的百年古窑保留下来并修葺,让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融入到昭山旅游的规划中去,让这一有着独属往事的地方保留下来。


来源 | 绿心昭山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