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经八脉考1

 老阿更 2017-06-25

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阳维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诸阳之维。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奇经八脉考之阳维脉详解

奇经八脉考之阳维脉详解

阳维脉循行路径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即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再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外踝上七寸阳交穴。又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臑俞穴,又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缺盆中上毖际天髎穴,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胆经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从阳白穴上行于眼上方,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从临泣穴上行经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而至脑空穴。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端风池穴,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

《中医大辞典》:阳维脉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循胁肋,斜上肘上……过肩前……入肩后……上循耳后……下额……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脉自诸阳经的交会之处起始,其脉气发自足太阳经的金门穴部位,沿着下肢外侧上行,经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与督脉会合。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载:“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具体指出:“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少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于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此说与《针灸甲乙经》所载交会穴不完全相同。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奇经八脉考之阳跷脉详解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中医大辞典》:阳蹻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奇经八脉考之阳跷脉详解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蹻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蹻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蹻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蹻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蹻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三阴交穴)后上方,即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五寸之后端筑宾穴,循小腿后侧上行至屈膝腘窝内侧之阴谷穴,再循大腿内侧上行至鼠蹊部位横(耻)骨五分旁之横骨穴,往少腹外上行至髂骨前上棘与横骨中点之上方,始维入足太阴脾经之府舍穴。后循腹中线三寸半外侧上行,经腹结穴至与脐平之大横穴,再往上行腹哀穴。阴维在此上行,至乳下第二肋骨处,始又维入足厥阴肝经之期门穴。至此阴维脉挟胃、属肝、络胆、贯膈与上行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

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详解

《中医药学名词(2004)》: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中医大辞典》: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循胁肋……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经自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进入小腹部,通过胁肋、胸腔到达咽部,与任脉会合。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和《难经·二十八难》:“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后《奇经八脉考》具体为:“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阳筑骨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奇经八脉考之阴维脉详解

阴维脉起于足少阴肾经内踝上五寸后端之筑宾穴,循腿内侧至小腹外缘,循腹上行至乳上结喉,维络诸阴脉会于任脉。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七经八脉考之阳跷脉详解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向上循行,经过股外侧、胁肋和肩胛部外侧,沿颈上抵面颊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阴蹻相并上行,入于风池穴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与本脉脉气相通。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中医大辞典》:阳蹻脉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七经八脉考之阳跷脉详解

阳跷脉循行路径

阳蹻脉起跟中,上合三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外踝行,从胁循肩、由颈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太阳经。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阳蹻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在外踝正下缘五分骨陷中之申脉穴,再往后下斜至足跟之仆参穴,由后脚跟仆参穴直上行,经昆仑穴(外踝后跟腱前凹陷处)、跗阳穴、飞阳穴,再转小腿背外后承山穴,循腿背上行经委中、殷门、承扶穴,再往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交络。

(2)足少阳胆经部分:阳维脉再上行至腹胁软骨末端下八寸处,即髂骨侧与足少阳胆经之居髎穴相交。循腹外侧上行至肩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络。

(3)手阳明大肠经部分:至肩胛肩峰前下方(举臂时有凹陷处),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肩腢穴相会。从肩腢穴上行,至肩端肩锁关节上方有凹陷处之巨骨穴。由肩胛处往后下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会。

(4)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阳维脉部分:阳蹻脉行至巨骨穴再翻滑过肩胛后,至大骨下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与手足太阳、阳维等相会于臑俞穴。至此阳蹻脉再循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上行至嘴吻处。

(5)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部分:阳蹻脉由手太阳小肠经臑俞穴再络回肩峰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腢穴,络手阳明大肠经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喉结正中旁三寸之扶突穴,络足阳明胃经上脸颊侧面及口吻旁四分之地仓穴。再上行至眼中线直下,平鼻翼下缘之巨髎穴,最后达眼下七分,即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承泣穴。

(6)阴跷脉部分:阳蹻脉行至此,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与阴跷,会合于眼内眦外一分处之睛明穴。

阴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以其足所行系循行阴经,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与本脉脉气相通。阴跷脉主要病候为多眠、癃闭。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蹻脉者,上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服;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该脉主要分布在腹部和颈部,其功能为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奇经八脉考之阴跷脉详解

奇经八脉考之阴跷脉详解

阴跷脉循行路径

《中医药学名词(2004)》:阴蹻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5]。

《中医大辞典》: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又《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本脉自然骨(舟骨粗隆)后方的照海穴起始,经过内踝,沿下肢内侧向上,进入阴部,向上沿着胸腔里面,入于缺盆(锁骨上窝),再上行,从结喉旁人迎穴的前边出来,经颧部内侧,到目内眦,与太阳、阳蹻脉相会[2]。

《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经内踝后和腿股内侧向上循行,进入阴部,再上行经胸到缺盆,沿喉咙走在人迎(颈动脉搏动处)的前面,经颧部到达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相并上行到脑[3]。

阴蹻脉起于跟中,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之然谷穴,循内踝上行腹股、阴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亦会于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部分:阴蹻脉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即在内踝前端,大骨下陷中间。从然谷穴循内踝下一寸照海穴,再由照海穴直上三寸至交信穴,从此循阴股鼠蹊处,入生殖器后而上行入腹胸里。

(2)足阳明胃经部分:阴蹻脉入腹胸处上行后,转循足阳明胃经,上行至锁骨上缘中点,下对乳头中线之缺盆穴,经结喉旁,颈动脉后之人迎穴之前,再上行入頄鼻旁。

(3)足太阳膀胱经、阳跷部分:阴蹻脉上行至頄鼻旁,属目内眦后,再往外出曲宛而出,再入睛明穴。在此与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之上行气一起还回,此功能即作为濡润眼睛之用。故知阴蹻脉气,若不能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眼睛,则造成眼睛不能合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