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再歧视色盲了, 色盲曾是一种先天优势甚至是超能力

 昵称2218345 2017-06-25

很多患有色盲的同学在进行色盲色弱测试时,都会对着那一页页花花绿绿的图案,一脸懵逼的选择放弃。这个时候旁边正常视觉的同学就会投来鄙视的目光,甚至起哄。

色盲通常分三类,第一类是红色色盲 ( 无法辨识红色 ) ,第二类是绿色色盲 (无法辨识绿色 ) ,第三类是蓝黄色盲 ( 难以辨识蓝色与黄色 ) 。他们眼中的世界也放佛自带滤镜,跟我们眼中的不太一样。也正因为红绿色盲无法分辨红绿色,导致在国内成为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歧视与偏见,工作生活面临重重阻力,比如高考体检和考机动车驾驶证。

其实,色盲在人类起源早期,不但不是一种缺陷,反而是一种优势甚至可以说是超能力。

在恐龙称霸地球之前,大多数的脊索动物就已经进化出了能够辨识丰富色彩的眼睛,包括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以及恐龙。那时候眼睛里的视锥细胞有4种,每种视锥细胞可以感受不同频率的光线和颜色,从而形成彩色视觉。那时候脊索动物眼中的世界比如今任何哺乳动物眼中的世界都艳丽丰富。

视锥细胞

然而恐龙称霸地球后,哺乳动物被打压,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只好保持小巧的体型,在恐龙裆下“苟且偷生”。恐龙是冷血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所以那时的哺乳动物几乎都是夜行动物。昼伏夜出,对眼睛又有了新的要求。原本的4种视锥细胞的眼睛在夜晚不再是优势,反而是极大的劣势。

生存的压力,哺乳动物的眼睛突变出一种全新的视杆细胞。视杆细胞无法辨识颜色,却能感受微弱的光线。随后视杆细胞在数量上迅速超过了视锥细胞。哺乳动物最后只剩下两种视锥细胞,意思是只能辨识两种颜色,以当今标准,就是妥妥的色盲。

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翻身做了主人。短短2000万年间,哺乳动物这帮红绿不分的色盲就称霸了整个大陆至今。人类也在其中。色盲如果是一种缺陷,理应在自然选择下被淘汰,可色盲人群竟然占全人类的7%-10%。

普通人和色盲患者夜间看到的同一场景的区别

一般认为,一种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大于5%,就表明这种性状具有一定的遗传优势。1992年一篇论文表示,色盲或色弱患者在黄棕色区间的色彩敏感度要高于一般人。具体表现为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更快地识破猎物的保护色伪装。此外,一些色盲患者还拥有极强的夜视能力。一战时,英军夜晚派出的侦查员有很多都是色盲士兵。

色盲在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狩猎中也拥有不小的优势。色盲的人通常是族群中狩猎的佼佼者,群落中色盲的成员也逐渐增多。直到人类文明发展,用其他技术替代了这一先天能力。

比较有意思的是,色盲这一先天特性在人类出生后还短暂保留,刚出生一个月内的宝宝是不能分辨颜色的,除了黑白。月子里的宝宝眼里只有黑白模糊的一片,在一个月视力才慢慢恢复正常。

在国外有专门为色盲色弱患者改良的交通灯,色盲患者在升学和就业时也不会受到歧视。希望在国内大家也能正视色盲,无差别对待他们,这也符合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