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开学术 | 认同与自省: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無情360 2017-06-25

南开学术 | 认同与自省: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马伟华  


作者简介:马伟华(1977—),男(回族),宁夏银川人,人类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摘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地区都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由此看来,对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显得非常必要。文化自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互动联系。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成就的同时,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将会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的整体水平,也是此项研究领域内的一种文化自觉。

关键词: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省。在自省过程中,民众能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动全民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文化自觉只能沦为空谈。刘魁立先生曾指出:“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强势的外来文化会被一些人视为时尚,而时尚久而久之会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的价值观。面对这种趋向单一的文化模式,人们感到极有必要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i]刘先生的话道出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当前,各地区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积极发掘、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件重要工作。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的梳理,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与反思,可以搞清当前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指导今后的研究。对此,笔者将从文化主权、文化认同、文化关怀等几个方面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反思。


参考文献:

[i] 刘魁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52.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主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具有密切联系。文化主权以鲜活的传统文化事项作为基础,成为国家对外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近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主权内在联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主权的内在关联。文化自觉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想动力,在其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会顺利开展。乌丙安先生曾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做了这样的概括:第一,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以及重要精神价值;第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植于传统的社区文化,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第三,能够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还能增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第四,能够在传承民间工艺的基础上,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展现中华文化的工艺与魅力;第五,能够表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价值与独特气质;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第六,能够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避免因为社会变革及文化变迁而导致的传统文化消失[i]。乌先生的观点,指出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实也是整个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文化自觉必须建立在文化积淀之上,没有文化之根,文化自觉不会枝繁叶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从文化自觉角度寻找文化基因,挖掘文化之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主权的巩固。文化主权是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是表现在文化层面的国家最高权力。文化主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与独特属性,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占据重要地位;文化主权还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长远发展来看,文化主权是增强国际影响,对外文化输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没有文化主权的支撑,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将会遇到很多困难。李昕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指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代先民创造传承的重要财富,也是一种文化记录。现代社会很多要素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然而,保护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输出、维系文化主权的重要出发点[ii]。面对此种情况,在巩固国家文化主权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主权的提升。文化主权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基础之上。文化根基越深厚,国家的文化实力才会更强,同时也能够体现国家的文化主权。贺学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前提,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需要。文化主权是一个主权国家政治独立的精神基础,也是独立主权的内在灵魂。任何国家如果失去了文化主权,政治独立仅是一种表象,很容易沦为他国附庸。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必要手段,还能促使全民族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使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促进国家繁荣与昌盛[iii]。由此可见,提升文化实力、彰显文化主权其实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文化“家底”,民族文化自觉才会产生深厚根基。同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深刻反省自身文化优劣,才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糟粕,以及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会强化国家的文化主权。


[i] 乌丙安.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J].河南社会科学,2009(3):3.

[ii] 李昕.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171.

[iii]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9.


请输入标题     bcdef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文化基因的延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向心力,共同的文化命脉将成为整合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动力,从而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归属感的加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归属感提升的一种表现,文化认同能够推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因为文化认同必须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因之上。如果连传统文化都已丧失,文化认同将不复存在。因此,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提升文化认同的重要出发点。麻国庆认为:20世纪,世界各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都不断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精髓。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源泉。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文化重构,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文化重构与尊重传统并不冲突,重构过程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统一[i]。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能够看到文化重构的过程,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要素的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实也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文化重构,重构的过程与文化符号所展现的民族认同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能够促进文化归属感的增强以及文化价值核心的形成。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文化凝聚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如果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振兴,共同文化所具有的归属感无法形成,就不可能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文化凝聚力的增强依靠人们传承共同的文化,并在文化基因之上形成一种高度的心理整合。在心理整合的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会促使人们彼此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真正实现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意义极其深远的工作,对其进行保护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文化自身。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范道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设计的产物,其发展与完善是人与自然、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秩序。在此秩序的构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群体内部精神与情感的纽带,从而使个体对于群体产生高度认同,促进群体凝聚力提升[ii]。上述观点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层的情感结构。当这些共同的价值情感作用于人的行为时,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基因的延续。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其形成与发展建立在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中。没有文化基因的维系,民族就会丧失文化灵魂,从而没有自己的文化主权。刘永明在《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源泉,也是沟通古今的重要通道。整合多种途径加强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不仅能够弘扬民族文化,维系中华文化命脉,还能够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改变以往我们留给世界的陈旧落后形象。在文化认同方面,还能够促进海外华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iii]。由此可见,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血脉,在代际传递过程中,文化也需要延续与继承,这样才能得以维系。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其历史功绩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告诫世人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所在。


[i] 麻国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J].学术研究,2011(5):41.

[ii] 范道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07(6):8.

[iii] 刘永明. 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187.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关怀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当前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传统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促使一些传统文化复兴。在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从内心深处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关怀。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中,大量鲜活的文化事项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是表现在共同文化基因上的深层符号。陈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人文化观念的改变》一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土社会,走进城市,奔波于各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使得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许多人在喧嚣繁华的城市生活中,宁静祥和的传统生活与人们渐行渐远。然而,人们记忆深处仍然渴望传统文化的宁静与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人们在这样的生活空间里,渴望回归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深层文化记忆[i]。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正视自己的传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唤起文化记忆的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共有文化产生高度关怀。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促使人们重拾文化记忆,回归传统文化场域的一种深层表现。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省。文化自省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通过自省,才能弄清自身文化的优秀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弊端。文化自省可大可小,上可以扩大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自省,小可以涉及到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反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项项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护,这一举措浸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保护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所有人类优秀文化的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具有走向世界,解决人类终极关怀的目标。刘魁立先生从人类文化关怀的角度呼吁: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我们应该对以往的立场进行深刻反省。我们应该认识到,地球是整个人类的家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要手段所进行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自身命运,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与发展[i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反思之上。如果没有这样的视野与胸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文价值以及历史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能够唤起全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在此环节中,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保持着特殊感情,既能够不断唤起自己的文化感情,又会随着文化交流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省,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塑造。所谓文化塑造是指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精神气质的影响与再造。文化塑造的过程是文化关怀、文化自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精神价值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当这种积淀在一片新的沃土里生根发芽时,民族文化之树就会生机勃勃。蔡丰明认为: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除了常规的保护事项之外,还应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及价值关怀。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用以对现代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发挥其对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关怀、情感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形成。这样能够更好地弥补当代文化体系中存在的不足,重构更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iii]。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塑造,其实是对社会个体精神气质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美好事物,从而对世界进行了改造。


[i] 陈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人文化观念的改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

[ii] 刘魁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52.

[iii] 蔡丰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4.


请输入标题     bcdef

四、结语


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学术成果较多,理论、现实意义也比较突出,然而部分研究成果显现出来的不足,仍然成为影响研究深度的重要因素。

第一,相关研究的国际视野相对较为狭窄,成为影响研究深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以国内为例,就国内的问题展开分析,缺乏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这就使得所谈及的保护措施、方式方法,不一定具有国际性。从当前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情况来看,北欧地区、北美地区,东亚的韩国、日本等国家、地区,都对本国的主体民族文化或少数族群文化保护进行过深入研究。这些国家在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等问题的研究,应该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在国际间不同国家的比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深入对比,才能使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接轨,在学术对话中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第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或学科定位不清,使得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概述,没有采用相关学科的学术语境,来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的深层关联。当前这一主题的研究者,大多由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学者构成,其他专业的研究者涉猎此研究领域的并不多。许多学者试图从本专业出发,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的内在关联以及作用机制,但是如何从本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运用自身的一些基础理论,用学术话语分析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仍然比较薄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认同、文化主权、文化自省等相关要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尽管较多,但是一些研究成果的学术深度尚待提高。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对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展开联合研究,可以尝试从法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角度挖掘新的研究视角,可以改变以往研究以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为主的相对老套的研究思路。

第三,田野调查不足使得部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与科学性,稍稍有所欠缺。当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自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在做理论探讨,进行实证性分析的相对较少。多数研究成果并不是通过在某一地区的调查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最终形成实证性研究成果。事实上,如果到一些地区尤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田野调查,运用调查个案,并结合理论分析的话,文化自觉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宋兆麟先生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基本方法是田野调查,只有了解真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出保护的对策。如果对民间文化的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的书肯定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可以传承后世[i]。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采用理论探讨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手段。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口述等多种研究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地区的现实情况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将会使今后的研究更为深入、更具学术规范性。

总结近年来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所取得的成绩,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能够使我们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更为冷静、客观。我们既要认真总结当前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缺点与不足。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将会受到国家及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人士会不断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学术界应该面对这一大好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科学、客观的研究,争取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i] 程洁. 保护传承人: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点[N].社会科学报,2006.12.7:001版


编辑:吴佳钰

审校:韩萌,李波燃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