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门新学的诞生

 耕田书馆 2017-08-08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门新学的诞生  http://mp.weixin.qq.com/s/VdBip2V8M75dK3f_3mgIcw
2016-06-01 作者:苑利 

转载:《苑利非遗保护前沿话题》博客 2011-01-20

载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苑利、顾军著,2009年11月第1版



作者:苑利


早在一百年前,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一门门崭新的学问——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新学,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随西学传入,我国的许多新兴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又有一门新学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崛起。所不同的是,这门学问并不是简单的舶来品,而是在接受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产自中国本土的一门新兴学问,这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其实,中国人自古便有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春秋《诗经》、汉魏《乐府》、魏晋志怪、明清民歌的搜集、整理、出版且不用说,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进行的十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都是很好的明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被作为一门学科及时地建立起来。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五十六个民族、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文明古国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那么,在全球化呼声震天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有充足的理由去说,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门新学的条件已经成熟?


作为一门新学,它的开创至少需要这样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该学科产生的可能性,二是该学科产生的必要性。那么作为一门新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建它的这两大条件是否已经具备?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门新学创建的可能性。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统文化尚未断流的国家。辽阔的幅员、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诸如故宫、万里长城、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这样一类非常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建造这些物质财富的技术与经验——如已被中国政府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制作技术、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琉璃烧制技艺、雕版印刷技术、景泰蓝制作技术、宋锦织造技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与经验,在中华文明血脉相传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建的必要性。正如上面我们所说,中国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厚。但由于历史上的长年战乱,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古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部分资金上的支持与帮助,但随着传承队伍的老化、传承环境的改变以及现代传媒的迅猛冲击,许多非常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对此,我国政府早有察觉,2000年文化部在西部文化工作会议上即已提出传统文化保护问题。2002至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文化部分别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然而,由于时间仓促,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理论的滞后与实践经验的匮乏,不但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的质量。实践一次次证明:仅仅凭借着我们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已经无法来指导今天这样一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搞得不好,还会由于我们保护理念与方法的滞后,而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保护性破坏。倘若我们对此仍无动于衷,仍视国际规范与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如过眼烟云,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代价,历经磨难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所以,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尽早建立起既具中国特色又可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一门学问,它必须具有独特的视角与视野。那么,作为一门新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否已经具备了上述两大条件呢?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首先,作为一门新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独特视野。


众所周知,在社会科学这一庞大的学术体系中,我们试图创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很强的人文科学,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表演学、民间文学、建筑学等传统学科发生着相当密切的学术联系。但在承认这一共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具有自己的独特视野和领域。因为上述学科尽管在某些领域——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生产知识与生活知识、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以及文化空间等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相重合,但必须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所关注的,并不是上述文化现象的全部,而是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如它所关注的并不是所有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生活知识与生产知识、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以及文化空间,而是其中足以代表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视野和领域是相当独立的。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还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视角。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仅有独特的研究视野是远远不够的。除研究视野外,还必须具备独特的研究视角。因为即或研究视野相同或大致相同,只要研究视角不同,人们同样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性的东西。譬如同样是研究传统节日,历史学家关注的是节日历史,民俗学家关注的是节日民俗,宗教学家关注的是节日仪式,艺术家关注的是节日舞蹈,但作为新兴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它所关注的可能更多的还是这些节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这些,是以往诸学所没有意识到的。这门学科的崛起,也很可能更有助于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与保护规律的把握。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律的研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无人取代。


与其它边缘学科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独特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事项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出来。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必须回答而其他学科无需回答的问题。要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准确判断,就需要人们从传承主体、传承时限、传承方式以及传承物价值等多个角度,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从而将它从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事项中钩沉出来。


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度挖掘,告诉我们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菁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上述价值的发掘,不但可以为人类对祖先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理由,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遗产自身价值的更好地把握。但是,事物是复杂的,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所呈现出的价值都会各不相同。同时,遗产价值虽是客观存在,但同样需要人类用自己的慧眼去不断发掘。保护遗产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价值再发现的过程。这项工作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提升。


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与保护规律的探寻,告诉我们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其他学科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说到底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生,因而,它也必定是一门强调可操作性的一门学问。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决定的。能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并按此规律来呵护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一步,便是厘清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然后再根据国外经验与本国实践,制订出一套严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门新学的崛起》,


《中国国粹》第一辑,201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