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灸6大升阳点
三伏灸一灸,全身疾病走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阴阳四时消长变化理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夏季自然界阳旺阳升,相应的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易除易解。同时,因天气转暖,阳气上升,经络气血运行均较通畅,此时,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某些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三伏灸则是诸多冬病夏治手段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三伏”天气候炎热,在三伏天艾灸,可以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跟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艾灸,以达到灸治的效果。在这之中,尤以手工古法悬灸和火龙灸(铺姜灸)效果最为显著。 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源自于清朝。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三伏灸(贴)可以调理的疾病与问题: 妇科问题:子宫肌瘤、月经病,妇科炎症等; 骨关节问题: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炎、风湿骨痛,颈肩腰腿痛等; 胃肠问题:胃寒、胃痛、腹部凉怕冷、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长期腹泻、便溏等; 呼吸系统问题: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等; 体质弱问题: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 2017年三伏灸时间: 培元灸:7月3 日—7月12日 初伏灸: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灸:7月22日—7月31日 加强灸:8月1 日—8月10日 末伏灸:8月11日—8月20日 固本灸:8月21日—8月31日 2017年“三伏灸”现已开始预约: 预约时间: 即日起至7月11日 13361203178 城阳惜福镇店 本次活动有青岛艾公生物科技公司主办,为回馈广大顾客,特推出买二赠一、买三赠二活动,三次三伏贴(每次贴八个穴位)原价240元,活动价160元。另推出特惠三伏灸活动,活动期间在艾公馆办理三伏灸套餐的顾客,赠送三伏贴。 凡活动预约顾客,进店即送价值38元的艾公馆精油皂一枚。 试管伤身,艾灸助孕 三伏灸专题·末伏化瘀丨最后10天!这6个地方男女都要注意,不然亏大了今日末伏至。它的到来,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三伏天余额只剩下10天,且无法充值…… 常灸6大升阳点 振奋心阳——神道穴 温通脾阳——脾俞穴 温补胃阳——中脘穴 温养肺阳——中府穴 滋养肾阳——关元穴 阳中之阳——至阳穴 末伏养好背 ![]() ![]() 末伏养背还要多晒晒太阳。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 三伏天灸技术 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三伏天灸技术三伏天灸技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特定的时间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功效。主要应用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虚寒性胃痛、腰腿痛等病证。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时间选择 选择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治疗: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日均为庚日,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五行学说中庚与肺同属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佳,而且在这一阶段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使天灸膏更易透皮吸收,更有效地作用于穴位经络,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激发人体正气、预防和减少疾病发作目的。 (二)药物选择与制备 1.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 2.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重量/体积比,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药物研成粉制成膏剂,以备贴敷。 (三)穴位选择原则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辨证选穴,穴位选取重在少而精。一般强调: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 2.阿是穴。 3.经验选穴。 (四)操作方法 1.敷贴:每块药饼用5平方厘米直径的圆形或方型胶布贴于相应的穴位上,穴位一般每次以6~8个为宜。 2.贴药: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一组穴位,通常2~3组穴位交替使用。 3.贴药时间: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酌减,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4.疗程:三伏天灸10天一次,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伏前加强、伏后加强;若中伏和末伏相差20天,则可在此期间增加中伏加强。),一般3年为1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三伏天灸治疗技术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病属阴属寒,且易在冬季发作。该病可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身体劳倦等引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病。发作时临床表现可有喉间痰鸣、气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黄稠而粘。缓解期可无症状或仅咳嗽、胸闷等症状。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利肺化饮。 【选穴] 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双)。 第三组:肾俞(双)、定喘(双)、心俞(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 本病多为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易受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而发作。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宣肺通窍。 【选穴] 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气海、关元。 第三组:肾俞(双)、中脘、下脘、膏肓(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适应于虚寒型胃脘痛,多因寒邪客胃、饮食失宜、肝失疏泄愤和平素脾胃虚弱渐致中阳不足,气机失畅,胃气不和而疼痛。临床表现为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可伴有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等症状。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和胃止痛。 【选穴] 第一组:中脘、天枢(双)、气海、脊中、命门。 第二组:上脘、滑肉门(双)、阴交、悬枢、腰阳关。 第三组:建里、太乙(双)、水分、中枢、命门。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患者。 2.发热 3.一岁以下幼儿、孕妇 4.过敏体质患者:对外贴胶布或药物过敏患者慎用。 四、注意事项 1.贴药时皮肤应保持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2.贴药后局部皮肤可能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 3.贴药后若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而难以忍受,应随即移去膏药,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4.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溃,待其自然吸收。若水泡溃破应保护创面,可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防止感染。 5.若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现象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贴药当日戒酒、海鲜、牛肉、芋头、花生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7.贴药时间:根据个人的耐受度而定,成年人1个小时为宜,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一般不少于20分钟。贴药时间过长易致局部皮肤出现水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