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灸一灸,全身疾病走

 图书 馆员 2017-06-26

三伏灸一灸,全身疾病走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春夏养阳的原则。根据中医天人相应、阴阳四时消长变化理论,人体阳气春夏多生发而旺盛,秋冬多收敛而衰弱。夏季自然界阳旺阳升,相应的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易除易解。同时,因天气转暖,阳气上升,经络气血运行均较通畅,此时,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某些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灸则是诸多冬病夏治手段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三伏”天气候炎热,在三伏天艾灸,可以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跟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艾灸,以达到灸治的效果。在这之中,尤以手工古法悬灸火龙灸(铺姜灸)效果最为显著。

三伏贴,又名天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源自于清朝。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医学观点认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贴敷,可以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三伏灸(贴)可以调理的疾病与问题:

妇科问题:子宫肌瘤、月经病,妇科炎症等;

骨关节问题: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炎、风湿骨痛,颈肩腰腿痛等;

胃肠问题:胃寒、胃痛、腹部凉怕冷、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长期腹泻、便溏等;

呼吸系统问题: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等;

体质弱问题: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

2017年三伏灸时间

培元灸:7日—712

初伏灸:712日—721

中伏灸:722日—731

加强灸:8日—810

末伏灸:811日—820

固本灸:821日—831

2017年“三伏灸”现已开始预约:

预约时间: 即日起至7月11日

13361203178   城阳惜福镇店

本次活动有青岛艾公生物科技公司主办,为回馈广大顾客,特推出买二赠一、买三赠二活动,三次三伏贴(每次贴八个穴位)原价240元,活动价160元。另推出特惠三伏灸活动,活动期间在艾公馆办理三伏灸套餐的顾客,赠送三伏贴。 

凡活动预约顾客,进店即送价值38元的艾公馆精油皂一枚。

试管伤身,艾灸助孕

天地生物,胎卵蠢动,皆自生养。凡有妇人即有生育,

此造化自然之理,古今常事。

——《备急千金要方》

女人生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把生育子女比作农民劳作的话,优质的种子(精子)种在肥沃的土地(子宫)才能硕果累累(聪慧的后代)。

现代社会,不孕不育为哪般?

可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孕不育的情况越来越多:女性的生育能力下降,流产、滑胎、死胎;男性的精子活力下降,少精、弱精和无精的情况早已司空见惯。

受孕之体是胎儿发育之根基,孕妇平和稳定的体质即是胎儿成长的最佳环境,女性的子宫是宝宝最好的风水。如何备孕,才能生出健康智慧的宝宝?

艾灸助孕的好处

年轻的爸妈们,如果计划孕育下一代,可在孕前调理女性体质,使其趋于“阴平阳秘”。早些准备,制定一个艾灸计划,至少坚持三个月,可以有效地提高受孕率。

准妈妈坚持艾灸,有以下好处

  • 解除宫寒给健康带来的危害

  • 减轻宫颈炎症对“生命之吻”的影响

  • 可以使输卵管更加地畅通,保障受精卵在“高速路”上畅行

  • 有效地调节雌孕激素的水平,保障孕期的平稳度过

  • 调理好孕妈妈的脾胃功能,让孕妈妈有更好的食欲,从而更好地吸收食物精微,保障胎儿的健康

  • 大大减轻孕期妊娠的反应

准爸爸坚持艾灸,有以下好处 :
  • 强壮脾胃功能,为精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能源

  • 适量的温灸,可以使精子“力争上游”

艾灸如何助孕?

主穴:关元、中脘、神阙、水分、子宫、中级、八髎穴

肾虚型加肾俞(后背)、命门(后背)、气海(腹部)、 血海(大腿内侧)、照海(内脚踝下)

肝郁型:加三阴交、照海、血海、太冲

痰湿型:加脾俞、胞宫、曲骨、商丘、丰隆、关元、足三里

子宫内膜增厚中脘、神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隐白

 灸法 

1.艾柱灸:选取上述穴位,每天1次,每次5壮,坚持3个月

2. 艾条温和悬灸:腹部艾灸30-40分钟或一个小时,八髎穴艾灸30-40分钟或一个小时,坚持3个月

三伏灸专题·末伏化瘀丨最后10天!这6个地方男女都要注意,不然亏大了

今日末伏至。它的到来,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三伏天余额只剩下10天,且无法充值……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强调了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足的时期,也是冬病夏调的好时机,很多呼吸系统问题、消化系统问题、妇科问题都能通过三伏灸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调理,到了秋冬能减轻不适或减少发病。
在调理身体的同时,补阳、驱寒、散滞、祛湿、化瘀也是三伏灸保健的要点,到了末伏,我们身体上的某些健康问题应该也通过之前的三伏灸调理得差不多了,末伏灸则要为身体保健再“加一把火”,让体内阳气得到更好的升发。

常灸6大升阳点

虽说已经立秋了,但现在仍处在一年中阳盛的时期,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而我们人体有6大升阳点,能固护一身之阳气,可葆生命活力。末伏这10天,可常灸这6个地方:

振奋心阳——神道穴

高温天气下,很多人会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心肌供血不足症状,主要是因为心阳不振,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影响气血运行。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督脉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个神道穴,“神”是指心神,“道”是指通道。
它的位置也正好是在心脏背后,被左右两旁的心俞穴所夹,所以神道穴和心脏保健关联较大。常灸神道穴可振奋心阳之气,能补益气血、安神定悸

温通脾阳——脾俞穴

之前我们在“大暑”这篇文章里讲过(热文回顾:大暑|夏日长,苦炎热,养脾祛湿,艾灸最强),心与脾是母子关系,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相应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来源于脾胃,如果脾胃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不适等。
所以,振奋心阳的同时,也要注意养脾健脾。后背的脾俞穴利湿、补脾的穴位,艾灸脾俞穴可以调节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能正常运化水湿
虚胖之人多因脾虚,痰浊瘀积于内造成身材发福肿胀,气虚体胖的人可经常艾灸脾俞穴来温脾阳、去痰浊、除湿气,补脾的同时还能消肿、瘦身。

温补胃阳——中脘穴

胃阳不足,胃腑失于温养,以胃脘部隐痛,每遇寒冷而发,喜温喜按,饮食减少且喜进热食,口淡不渴等为主要症状。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胃阳虚的人,要常灸中脘穴,它是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中焦胃脘部,连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常与脚上的足三里穴合用,能温补胃阳、补中益气。

温养肺阳——中府穴

肺主皮毛,外邪是通过皮肤入侵体内传到肺部,致使肺部阳气不足。比如夏天的时候长期处在超低温度的空调房内,或者秋冬的时候为了露美腿,经常穿着短裙短裤出街,没有好好保暖也会被冻出肺气不足。
长期肺阳不足的人表现为反复咳嗽、咳嗽恢复时间很长,甚至发展为慢阻肺,这类型的人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比如很容易就感冒了或者被其他传染病盯上。
温肺阳一是要注意保暖,谨防寒气入体,二是通过艾灸穴位来起到保健的目的——在我们的锁骨下方,有个中府穴,它是肺经上的要穴,位近于肺,内通于肺气,艾灸这个穴位能温养肺阳、止咳平喘,经常咳嗽、气喘、胸痛的人,要常灸此穴。

滋养肾阳——关元穴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阳气是逐渐衰退的,所以中老年人肾阳虚的人比较多,这类型的人平常比较怕冷,一到温度低的环境就受不了,常见有腰冷、腰膝酸软、四肢冷等。
肾阳虚的人还可能伴有尿频的毛病,尤其是夜尿频。很多肾阳虚的女性经常有痛经的烦恼,男性则可能伴有阳痿、早泄及遗精等。
肾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关元穴在脐下3寸,居丹田,为真元之根,有补肾固元之功,擅长调理男科、妇科等生殖系统问题及各种虚寒之证,老年人常灸还能延年保健

阳中之阳——至阳穴

至阳穴被称为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含义就是阳气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顶点。
至阳穴为督脉的要穴,督脉总督诸阳,至阳穴靠近于心,心主血脉,又为督脉阳气隆盛之处,艾灸这里有激发全身阳气之功,温化阴寒之效

末伏养好背

人体背部分布了两条举足轻重的经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位于脊背正中,总管全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背两旁,从上到下分布了12对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之处。
我们常说“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末伏养好背能提升阳气,使气血通畅,强身健体。在这里教大家一个疏通背部经络的好方法,叫“摇篮式滚背”:
每天早晨起床之后,伸伸懒腰,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双腿弯曲,双手扶住小腿,在原地前后摇摆,反复滚上三到五分钟,每次滚完以后会感觉到背部热热,这表明气血疏通了,对打通后背经络效果非常好。

末伏养背还要多晒晒太阳。

清代的慈山居士在他的《长寿秘决》中写道:“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空,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遍体和扬。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在他看来,晒太阳对人体非常有益。
中医里也有“采日精”的说法,就是采集阳光以生发清阳之气。让背多晒晒阳光,背部的诸多穴位经络,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脉,也能受到阳光的濡养,使通体调畅。
现在正午的阳光还比较猛烈,所以建议每天晒太阳的时间是早上9点之前,或下午4~5点之间,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与阳光接触,到户外或宽敞的阳台上晒个20~30分钟,隔着玻璃窗晒的话效果没那么好。
我们也可以在每天晒背之后,再做一做艾灸,重点艾灸督脉和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补阳效果加倍,对身体保健很有益处。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 伏天灸技术

本文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技术手册》,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盖中医各项技术。是为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和临床应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现有中医医疗技术水平,拓展中医医疗技术适用范围,并注重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的中医医疗技术,并逐步形成中医观念牢固、技术水平高、临床疗效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技术人才队伍。

三伏天灸技术
三伏天灸技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间治疗学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在特定穴位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特定的时间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功效。主要应用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虚寒性胃痛、腰腿痛等病证。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时间选择

选择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治疗: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日均为庚日,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五行学说中庚与肺同属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佳,而且在这一阶段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使天灸膏更易透皮吸收,更有效地作用于穴位经络,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达到激发人体正气、预防和减少疾病发作目的。

(二)药物选择与制备

1.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

2.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有效使用时间为不超过2小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重量/体积比,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药物研成粉制成膏剂,以备贴敷。

(三)穴位选择原则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辨证选穴,穴位选取重在少而精。一般强调: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

2.阿是穴。

3.经验选穴。

(四)操作方法

1.敷贴:每块药饼用5平方厘米直径的圆形或方型胶布贴于相应的穴位上,穴位一般每次以6~8个为宜。

2.贴药: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一组穴位,通常2~3组穴位交替使用。

3.贴药时间: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小孩时间酌减,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避免灼伤皮肤。

4.疗程:三伏天灸10天一次,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伏前加强、伏后加强;若中伏和末伏相差20天,则可在此期间增加中伏加强。),一般3年为1疗程。

二、常见疾病的三伏天灸治疗技术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病属阴属寒,且易在冬季发作。该病可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身体劳倦等引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病。发作时临床表现可有喉间痰鸣、气促、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黄稠而粘。缓解期可无症状或仅咳嗽、胸闷等症状。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利肺化饮。

【选穴]

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双)。

第三组:肾俞(双)、定喘(双)、心俞(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二)鼻鼽(过敏性鼻炎)

本病多为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易受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而发作。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宣肺通窍。

【选穴]

第一组:肺俞(双)、胃俞(双)、志室(双)。

第二组:脾俞(双)、风门(双)、气海、关元。

第三组:肾俞(双)、中脘、下脘、膏肓(双)。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适应于虚寒型胃脘痛,多因寒邪客胃、饮食失宜、肝失疏泄愤和平素脾胃虚弱渐致中阳不足,气机失畅,胃气不和而疼痛。临床表现为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可伴有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等症状。本病依据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振奋阳气,和胃止痛。

【选穴]

第一组:中脘、天枢(双)、气海、脊中、命门。

第二组:上脘、滑肉门(双)、阴交、悬枢、腰阳关。

第三组:建里、太乙(双)、水分、中枢、命门。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患者。

2.发热

3.一岁以下幼儿、孕妇

4.过敏体质患者:对外贴胶布或药物过敏患者慎用。

四、注意事项

1.贴药时皮肤应保持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2.贴药后局部皮肤可能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

3.贴药后若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而难以忍受,应随即移去膏药,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4.若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溃,待其自然吸收。若水泡溃破应保护创面,可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防止感染。

5.若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现象或伴有发热,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贴药当日戒酒、海鲜、牛肉、芋头、花生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辛辣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7.贴药时间:根据个人的耐受度而定,成年人1个小时为宜,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一般不少于20分钟。贴药时间过长易致局部皮肤出现水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