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10g、甘草 6g、石膏 30~40g、花粉 15g、地骨皮 12g、麦芽 12g、银柴胡 10g、太子参 30g、枳壳 12g、芦根 15g、苍术 10g 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后下)6g;口干苦、胸胁苦满者加用黄芩 10g,并将银柴胡换为同量柴胡;有黄疸者加用茵陈15g、金钱草 18g;小便发黄者加用白茅根 30g;盗汗者加用浮小麦 30g、山萸肉 10g;倦怠、乏力、气短者加用黄芪 30g。 肿瘤性发热以无规律性间歇性持续中低度发热为主要特征,热程长短无规律性,以夜间或下午发热较多见,患者无明显全身中毒现象且多不出现寒战或恶寒现象,且经实验室细菌学检测呈阴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常伴有自汗、乏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等现象,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正常白细胞受肿瘤细胞的多糖分解诱导发生内源性致热源、肿瘤组织坏死、肿瘤引发血浆内游离原胆烷醇水平增高、肿瘤细胞破坏、溶解过程中大量毒性物质或炎性递质释放、机体对肿瘤细胞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肿瘤对调节中枢产生影响或侵犯引发中枢性发热等有关。 中医学认为肿瘤热属于“内伤发热” ,由机体正气不足且受外界因素刺激,而使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气血及阴阳不足、痰瘀湿毒、阴阳失调、蕴久化热所致或因放、化疗后耗气伤阴、火热毒邪积聚、元气亏损所致,患者身体呈现本虚标实。而肿瘤性发热多出现于原发病进展期或晚期,长时间疾病损耗使患者正气不足,阴火上冲或虚阳外越。而肿瘤性发热会导致患者体内营养物质消耗、体液减少而使患者身体衰弱、消瘦,全身状况下降,萎靡不振,并还可能促使原发病发展,因此发热症状的缓解和控制对于肿瘤患者十分重要,快速有效且效果持久、平稳,毒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是肿瘤性发热患者所需要的。 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方中的石膏性甘寒,具有透肌热泻胃火的功效;知母性苦寒,具有清泻肺胃热气,滋润胃燥的功效,两药同用可使清热除烦的功效增加。而芦根、花粉、甘草可以生津益胃、清热解毒,枳壳、苍术、麦芽具有祛湿健脾、理气止痛的作用,银柴胡具有清热退虚的功效,太子参可达到固本培元、扶助正气、益气生津的作用,诸药合用可达到解毒透热、健脾益气之功效,并可增强患者抵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