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过往,敬畏将来

 瀞舒凝兰 2017-06-26


1
前两年有本畅销书,名字叫《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我有一次在凑亚马逊的打折书单时,实在找不到想看的,就顺手也买了一本。但是买回来就没翻过,我老婆看过几页,说是鸡汤文集,后来一个编辑朋友说,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原因很简单,就是名字起得好。


一些很华丽的词组或句子,有一种不明觉厉的独特魅力,看着就很有道理,甚至不愿去思考。比如“不畏,不念”就是如此,能让人心潮澎湃,觉得活在当下才是人生真谛。其实细想想,可能未必如此。

2
人性有一种本能,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是一种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防止有限的大脑面对近似无限的世界时过载,说白了是一种妥协。在比远古时代复杂无数倍的现代社会,“简单”成为了很多人追求“幸福”的信念,比如从日本来的“断舍离”,网络上流行开的“小确幸”,莫不如是。

这是一个悖论,心理学上有一个定见:恐惧来自于未知。简单是一种放弃,将未来交给了缥缈的运数。人在高空坠落时,比如跳伞,跳水都会难以避免地害怕,原因就是失去了对身体的掌控,失去对未来的掌控,理应感受到更大的恐惧,何来幸福?



3
最近在读袁越的《土摩托看世界》,这是一本游记形式的思考集,序言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惊奇,因为我和朋友分享过一个人生经验,我说读书的意义就是,当你了解这个世界越多,你对世界的怨恨就会越少,而袁越则这样写道:“当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少。”

袁越似乎对印度有一种偏爱,在书中用了好几个篇章来讲述印度的风土文化。从历史上看,印度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可能是孕育了佛教,但是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教现在在印度极度式微,甚至还不如伊斯兰教的地位,更不用说和印度的最大教派婆罗门教相提并论。

书中对佛祖的讲述特别有意思,释迦牟尼,也就是历史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在袁越的描述中,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看,佛祖本质上就是一个具备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是“人”而不是“神”,这就是佛教争不过婆罗门教的原因,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低位的首陀罗,也就是占据绝大多数的穷苦百姓并不需要“大智慧”,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磕头跪拜,寻求心理慰藉的偶像。

佛祖过世后,佛教发生了分裂,由于佛教被孔雀帝国的阿育王推为国教,逐渐和普通民众脱离了关系,高级僧侣住进了贵族提供的豪华寺院,把时间都用在了对佛经的繁琐考证上,走上了独善其身的道路,这一派便被成为“小乘佛教”。而更多的下层僧侣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于是修改佛经,逐渐走向民间,宣扬普度众生,于是演化成为“大乘佛教”。一句话,小乘佛教将佛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更加接近释伽牟尼时代的教义,而大乘佛教则相反,佛祖被当作神仙来崇拜。

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天主教和新教的渊源,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4
佛教于两汉年间传入中国,之后经年,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佛教在发源地逐渐衰落,却在异国发扬光大,探究个中原因,应该是佛教的精神在中国人的身上引起了共鸣。

中国人的特点是什么?一段时间以来读史,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我觉得世界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几乎是一样的;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区别是,更务实一些。

这可能和很多人的感觉相悖,我们总觉得中国人似乎更迷信一些,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逐渐落后于西方,越来越远离世界文明的核心。但是,如果仔细体会中国的“儒道释”三大流派,你会发现,国人从古时开始,思考问题,特别是关乎哲学基本问题的逻辑性上,显得更为理性。

儒道释三派对于修行的终点,也就是生命目标的终极设定都是极为完美的。比如儒家是要求是“成圣”,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于是“明并日月,化形若神”,或者用更白的话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比较实际,前知五百是因,后知五百是果,从前事之中寻找规律,来预测未来之事发生的逻辑。很多人一个误区是对未来预测靠不靠谱要看细节,其实不是,我们无法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具体技术,但是可以预测的是,这种技术出现以及存在的基础,也就是人类的需要。这涉及到人性本身,而人性由进化而来,历经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很难改变。

相比之下,道家和佛教的理论有些玄幻,让人觉得不可理解,这也难免,知识分子总受不住故弄玄虚的诱惑。道家认为,修道可以达到“真人”境界,不食五谷,长生久视,听着就很不靠谱。佛教也差不多,成佛之后,可以断尽欲望,不生不灭。其实这完全是宗教说辞,说白了,还是底层信众对“神”这个存在的渴求。

但是真的细究,比如琢磨小乘佛教的教义,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成佛的本质是什么?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好懂,我翻译一下,就是:明心见性,可以前知。见什么性?自己的“性”,当然就是人性。而对道家真人的描述:“破碎虚空,可以见神”,神和如来就是一回事,所以佛道对于哲学终极问题的思考达到了一致,明晰人性,就可以预测未来。

佛本是道,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道教三清之一,元始天尊座下十二弟子之中,有好几个都是佛教中的神了,比如文殊,比如普贤。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最后就可以谈一谈,如何见神见如来。佛家有因果说,如果不去想神话故事里的“报应”戏码,你会发现这不就是朴素的唯物史观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掌握信息,建立模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来至少有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道家的五行相生相克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可能没人能说的清楚,但是至少我知道,“金木水火土”终究也是来源于物质世界。儒家就更直白了,前知五百,就能后知五百,从前面的规律可以推测未来,是很理性的认知。

读史的目的不是去把已经发生的事当成小说来看,而是从中找到一些近似永恒的规律。一个人是谁不是由他的肉体决定的,而是由他的身份地位,他的父母亲戚朋友,他的经历决定的。如果一个人失了忆,那他就不再是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也就像是记忆,它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定位的坐标,如果连自己的位置都搞不清楚,谈何前进的方向?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写下了这样的一个标题:尊重过去,敬畏将来。我们终将是要把未来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可能一时做不到,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去尝试这样做。反进步论者的错误在于,认为人类的问题来自于进步本身,其实不是,问题一直都在,只是以前连正视的勇气都没有,或者是根本看都看不见。

我们需要进步,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时时驻足,回望来路,以此来判断,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WEMEET野生蓝莓酒,口感醇甜,酒精度适中,纯酿无调和无添加,如需购买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