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显性物源致病内因

 为什么73 2017-06-26

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辟谷招生

第七期,道医丹道辟谷养生营招生启告!


物源性是指人体的显态器官组织系统,物元是指隐态组织经络、藏象系统等。显态器官组织系统包括全身解剖学范畴内的各系统;隐态组织系统,则是指全身非解可见的一类隐态存在的经络、器官等系统。这两大系统由于“以神驭气”功能的失调,本因弱,内因生,外因促,从而导致疾病产生,就称为物源性致病内因。


由于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对五臓六腑奇恒之府的内容全都是隐显共论,而以隐性场为主、显性器为辅进行阐述,并未严格区分开来。而人们现在已经适应了西医的一些观点。因此,我们在此暂且将这些内容划归显性物源性内因。但是学习研究者应当把握住其实质仍然是以虚论实地对五臓六腑、奇恒之府进行探讨。

    

臓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臓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臓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臓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臓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及按照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脏腑疾病传变的“顺”或“逆”。张仲景以此理论为依据,具体应用于防治脏腑疾病的传变,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点,为臓腑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臓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臓腑蹦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臓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前者在道医藏象学说中有所论及,后者则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五臓功能失调


五臓的场“形”之中,体元是其中的主宰,元气则是它的运用。五臓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臓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臓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臓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血合称为“阴血”。,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臓生理活幼的关系来说,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说来,臓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臓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发散还是下降或闭藏。臓腑的气血是各臓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臓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

    

各臓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所释放的先天真一之炁为根本,先天一元始充足,则化生的阴阳二气充沛。因此,各臓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损耗肾气真元;各臓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臓的气血虚亏,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各臓的阴阳失调和气血之失调,并不完全相同,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还须指出,由于各臓的生理功能各自其特点,故在发生阴阳或气血失调的病变时,各臓亦不尽相同,而各有所侧重。兹将各臓阴阳、气血失涮的主要病机,阐述如下:

    

1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为南方礼火。内藏德一朴散后的礼德能量元气,作为其功能活动的主宰。心在臓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臓,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阳体元、心阴体元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见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改变等病理表现,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均是心之阴或阳、气和血的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臓病变的内在基础。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生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1
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臓的阳气偏盛和心臓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心的阳气偏


心臓的阳气偏盛,常与肝中阴木能量过多相关,阴木生阴火即是心火。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多为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为虚;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属实。但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常可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亦挟杂痰热、邪热。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是比较近似的。

    

心臓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对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是:


躁扰心神:阳气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躁动不安,从而使情忐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病理表现。

    

血热而脉流薄疾: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症;甚则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等病理表现。

    

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_,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出现口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病理表现。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下移,即是沿经脉而下移至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病理表现。

    

心的阳气偏衰


心臓的阳气偏衰,与丹元这一体元活力下降相关,心臓的气虚和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逐步发展而成。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脾虚气弱,痰浊内生,郁阻心脉,以及血瘀气滞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臓的阳气偏衰。心臓的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多因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心臓阳气虚衰,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有:心神不足: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的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之阳气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遏心脉,形成心血瘀阻病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晃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忡,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此外,心臓阳气虚衰亦常与肝肺肾病变相互影响。例如肝臓的阳木仁德能量不足,就会使心中阳火的能源缺乏,丹元没有足够的能量调用,产生心中阳虚阴胜。心臓阳气虚,也可由肺气不足所致;而心臓的阳气虚损,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臓阳气不足时,则常同时伴有咳逆上气,肾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同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心肾阳虚常能互相影响而同时并见,故在肾阳虚水泛凌心时,可导致心阳虚;而心阳虚时亦能损及肾阳,从而出现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
心阴心血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是指质元能量的阴阳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失去平衡。其中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心阴不足

    

质元能量缺乏的心阴不足,即心阴虚  多由于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生,而见五心烦热;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能收敛阳气的浮动,影响心主神志,可见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影响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则可见脉细数,舌质暗红。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则见盗汗等病理表现。

    

心血亏损

    

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悄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以集中专一,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心血瘀阻

    

心血淤阻,又称心脉痹阴,是指血液运行不利,痹阻心脉的病变。阳气不足,血脉寒滞,可导致心血瘀阻;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亦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阳气虚损,则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瘀血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疼痛等。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忡,恼恐万状,心前区暴痛,肾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等。

    

2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为西方义金,内藏五德朴散后的义德能量元气,作为皓华这对体元功能活动的能量。金气是否充沛则又与脾胃中阳土信德能量的旺衰相关。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以助心之行血。因此,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出现呼吸的异常、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的障碍等病理表现,同时亦可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调。

    

但是,肺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肺阳的升散作用,概括于肺气的宣发功能,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而不再单论肺阳虚。肺具有朝百脉之功能,百脉之血,均朝会于肺,故肺之血虚极为罕见,多论及肺阴不足,而少涉及于血。所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肺气和肺阴失调两个方面。兹分述于后:

    

1
肺气的失调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及肺气虚损两方面。

    

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失常,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但常互为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等因素所形成。

    

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嚏、喉痒而咳等症,也可致卫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虚亏,则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清肃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肺气失宣或肺失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则咳逆、气喘;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而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肺气虚损

  

肺气虚损,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肺气不足,则呼吸机能减退,体内外气全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呼吸气短等症。影响津液的输布代谢,则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或肺气虚损可导致卫阳虚弱,腠理疏松而不固,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

    

2
肺阴的失调

    

肺阴失调,是指肺臓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臓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于肾,而致肺肾阴虚。

    

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为中央信土,内藏五德朴散后的信德能量元气,作为常在这一体元运用的能量,它的功能活动通过阳土信德之气而运用。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就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凋。

    

1
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就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脾气虚损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臓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脾阳虚,则湿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症。水湿中阻,从寒化而会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从热化而酿成湿热。中焦湿热,熏蒸肝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疸。

    

2
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津液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脾阴不足,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又可见干呕、呃逆之症。

   

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肝为东方仁木,内藏五德朴散后的仁德能量元气,作为龙烟阳性体元功能活动的能量。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臓。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 、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兹分述如下:

    

1
肝气肝阳的失调

    

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相对亢盛所致,此内容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 、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满等症;或痰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如气滞于肝,则两肋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另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发嗳气吞酸,甚则脘痛;横逆犯脾,则痛泻交作。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涨,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蹶。

    

2
肝阴、肝血的失调

    

在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中,均以能量不足,源于肾中的壬水,不足以确保肝内阴阳动态平衡为其特点。由于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因此,本节着重于阐述肝血虚亏、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病理机制。

    

肝血虚亏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由于肝为藏血之臓,一般说来,血虚则首先及肝。故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瘈疭等病理表现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因精神情志失调,气火上逆导致阳亢,肝阴耗伤而发展为阴虚阳亢。由于肝肾之阴相通,称为“乙癸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亦常导致肝阳上亢 。肝的阳气亢逆,多见眩晕,耳鸣,面红升火,目赤目糊,情绪易于激动,脉弦而带数等上盛的病现表现;同时,由于肝肾之阴不足,故还可见腰酸、两足软弱无力等下虚的临床表现。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的范围很广,如邪热炽盛,则热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肝的阴血耗损太过,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可见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 、肉瞤、或为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为北方智水,内臓五德朴散后的智德能量元气,作为玄冥这两个体元主持功能活动的能量。肾中精气 ,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肾的阴阳气血而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皆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不良。若影响肾的主水功能,则可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少,或水肿,或多尿、小便清长等。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往往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为了有别于肾的阴阳失调,故分别从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阐述。

    

1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精源于先天真水化生,肾中精气,又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既是道医学中的先天真元、北海真水库储的不足或者牦散过多过快,以及耗尽,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致。肾精不足,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青年时可影响“天癸”的至,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见滑精、阳痿等病理表现。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

    

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而致。肾气不固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而见遗精、滑泄等病理表现;影响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对二便失于固摄,则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2
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即是真阴,又称元阴,亦即是肾门之水;肾阳,即是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和肾阳,分别代表肾的生理功能活动中的寒和热、静和动、降和升、人和出等对立的状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肾的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活动。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于肾阴亏虚与肾阳不足等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伤阴所致,五臓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损耗各臓之阴,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命门之火)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也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耗损肾阴,而致阴虚火旺,当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时,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病理表现。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实际上即是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则有程度轻重之别。肾阳不足,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亦可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

    

肾阳虚损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而见阳痿、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阳虚火衰,无以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病理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