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虫篆、籀文、蝌蚪文……古代奇妙文字你认识几种?

 RK588 2017-06-26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上古时期人们在生活中用“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慢慢地这些“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再经过不断的简化才演变成了现代的汉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富有艺术性的奇妙文字。

甲骨文,关于战争的卜辞和祭祀狩猎刻辞

    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四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象形成分仍相当重,一般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祖先,不过,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前仍有漫长的萌芽期。

 籀文,商周时代的繁体字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以周宣王《史籀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山西侯马出土的春秋末期的“侯马盟书”

   下图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铜壶,壶身上是图画还是文字呢?

    些用金银丝嵌出的勾回流畅、纤巧精致的花纹,绝大多数是由鸟、鱼形线纹构成的篆体铭文,因其以鸟形线纹为主,故称之为“鸟篆纹”。历代还称为鸟虫书、鸟书、鸟篆、虫书等。

  错金银鸟虫书铜壶文字摹本,这类鸟虫书,笔画如游丝般盘绕,并附饰了龙、凤、虎、云气等,非常细致柔美,既是一种高雅的装饰艺术,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颂酒诗文。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上也刻着鸟篆铭,铭文:“戊(越)王州(朱)句(勾)自乍(作)用佥(剑)”。

     鸟篆流行于春秋战国,大多在南方地方,以越、吴、楚、蔡、宋五国为盛,各地艺术风格明显,以秦为代表的西北地区风格端庄效古,或峭劲挺拔;以齐为首的东方文字区域修美颀长;而在楚文化区域,鸟虫书则多修长瑰丽、极富浪漫主义。鸟虫书在汉代得到延续。

    北京故宫藏错金鸟虫书铭文的“之利”青铜残片

     春秋战国,是汉字形态演变史上空前绝后的灿烂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竞雄,各地群雄热衷于以制造文字形态的特异来凸显自已的王者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鸟虫书,还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和图画的结合。比如这样:

再比如,人首的不同象征表现:

  汉代的文字所采用的是以隶书为主,但汉末产生另一书体,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这种书体,存在的时间短暂,现已无人使用。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摹本。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

    玉箸篆是中国古代钱币面文字体风格之一。玉箸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故名,又作“玉筯篆”,顾名思义,字体笔画粗壮,犹如玉箸一般线条。如“永通万国”。笔画肥瘦匀称,头尾藏锋,风格典雅端正。主要代表作品为《泰山刻石》、《三坟记》。代表书家为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国策,其中一项“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文字,废除六国文。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字,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几乎已经失去象形文字的痕迹,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