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心│为心之丰盈而读书

 瀞舒凝兰 2017-06-26


    热爱阅读,让自己对世界充满审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拥有纯粹的灵魂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为灵魂而阅读的读书人。当读书成为生活,融入生命,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那天在三联人物周刊报道有人离开自己就读的大学而专门去复旦、北大等名校旁听,我能理解这样的心境,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痛苦的,只是这样做会花去父母更多的银子。所以,这样的读书人还是不安的,毕竟一个人成年了要安身立命,而不是啃老,哪怕是以读书的名义。
  为心而读书,我是有切肤的欢乐与哀愁的。


  上学时和毕业工作,许多的同学热衷于考各类证书,苦孩子出身的我一度也想为“光宗耀祖”的理由而出人头地,只是现世的冰水浇得我心也凉了起来。那些年,我想得最多的是“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那些“学以致用”的教诲,那些“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的口号压迫着我。而在静静的深夜捧着一本文学书的时候,我的心才得以渐趋安定。


       渐渐的,我产生的想法,在追求有用的世界做一个无用的人,决计走人。于亲人,于朋友,于同事,还都是石破天惊的。十多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脸上流下的近乎绝望的忧伤的泪水。

  那些日子,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我的确做好了端盘子的准备。我不愿苟且,不愿在一个功利的封闭而又自以为是的圈子里挣扎。我的离开今日想来就是“冲破人生的冰河”。


  我做过很多职业,只是不曾放弃读“无用”的书。早期我租住在离图书馆近的民房里,后来条件略有改善就慢慢购买一些书,慢慢塞满了我的小屋。那些辛苦的辗转奔波因为夜晚与书相伴而疼痛渐失。定期去图书馆和书店,让我最大可能地葆有了对美丽汉语的赤子之心。


  我坚守着自己的读书趣味,诗意而美。不唯经典而经典,喜欢自己在图书馆和书店慢慢地比较和摸索。《惶然录》、《千叶散华》、《垂钓于时间之河》、《人间草木》等都慢慢成为我的挚爱,还有就是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我看过几个版本的文学史,依然觉得刘先生的这本为翘楚。
  有一点我是确信的,交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样的书会决定你的视野和趣味。所以,我一直警醒自己,不唯流行,不唯所谓名家,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就像《诗经》那般保持朴素而诗意的情怀在文学的天地,我愿意是溪流。


  我曾经笑谈自己是“反科学”的,现在手机的电脑也成了必备。也许是现实的种种推动,我终于也算与时俱进。但无论如何我的心依然是“一间茅屋负青山,老松半间我半间。”
  这十年,边谋生边读书,也偶尔写作,这于我都是内心的丰盈的快乐。我坚持走自己的路,虽然艰苦,但从不言悔。当然也不像当初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座右铭了。


  我知道,文学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不能赚钱,尤其在这个疯狂的时代。但它又是有用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文修养的塑造,而一味地追逐“实际利益”,人们会越来越缺失幸福感,世界会更荒凉,人心会更冷漠。
  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修养、眼界和趣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也希望我的朋友真正地热爱阅读,让自己对世界充满审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让自己拥有纯粹的灵魂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为灵魂而阅读的读书人。


  在这读书日来临之际,念及王安忆在复旦讲的三句话“不要尽享受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这于我心有戚戚。忆及前年她在一个讲座上谈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仅仅这本书,需要多么大的耐心才能读完。托翁的书我仅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王安忆著述颇丰,我不太喜欢她的创作风格,相对的,我更喜欢读迟子建。但王安忆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认知无疑是卓越的,向她致敬。


  不急功近利,读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的灵魂而读,内心有一条小溪在流淌,或许就会有文学的长江黄河。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